欢迎进入永春县文化馆!
【余光中文化传承与乡愁征文活动】

乡愁缘,文学梦

2024-03-19    来源:《永春文艺》(2023年)    作者:康志煌  浏览次数:90

俗语说:“富贵不离祖,游子思故乡”。“祖”包括祖国、祖籍地、祖宗等。乡愁,狭义上是对家乡的眷恋,广义上还可引申出家愁、国愁。因为乡是家之所寄,国是家、乡之所附。古往今来,人们的乡愁“剪不断,理还乱”。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妇孺皆知,白居易的“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引人共鸣,而余光中先生的《乡愁》更是千古绝唱。一条长长的时间轴上,承载着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意象,表达怀母、恋妻、悼母、爱国四种情愫,融家愁、国愁于乡愁,体现出历史厚重感、民族自豪感、家国团圆感。古典的复沓配以有力的排比、形象的比喻,构成了富有韵律感的现代诗。

天何其宠我,派我与《乡愁》一起诞生于1972年。从小跟随父亲四处以校为家,身似浮萍的我,带有一份天然的乡愁。父亲是语文老师、文学爱好者,曾是县里有名的笔杆子,所以我有机会早早地读到《乡愁》。六岁就失恃,让我长大一点后,似乎能朦胧地感受到诗人悼母之痛。于是,我便觉得自己和余诗人一样。当时我却不懂,余诗人除了念生母,还念另一位母——祖国,岂是一个小孩所能仰望的境界和高度。

就这样,一位站在邮筒旁、船上、墓前、海岛边,露出渴望目光的诗人形象,一直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伴着我度过童年、少年、青年。我在长大,他在变老。我盼望能见到他,他却不知道。分不清是爱屋及乌,还是爱乌及屋,我从喜欢《乡愁》的味道,到敬佩余诗人,进而喜欢他的其他作品。台北的一场冷雨,也能让诗人嗅出“荡胸生层云”或是“商略黄昏雨”的意趣;听出中国的古老音乐;听出母亲的吟哦鼻音与喉音;听出江南水乡的“沙沙”蚕声;听出嘉陵江下湿布谷“咕咕”的啼声。故宫的一条白玉苦瓜,也能让诗人联想到孕育它的古中国乳浆;联想到大陆对它的钟爱;联想到它所经历的苦难。虽然他毕业于外文系,可笔触无不蘸满了中华的墨韵和书香。正如其名,文采的光芒照耀中华。两岸的长久分离,大大激发了他的文学灵感、思乡爱国情感。“乡愁诗人”称号的来由,决不仅仅因为一首《乡愁》;还因为“乡愁”已经成为一种情结、一种思想,体现在他一生的多部文学作品中;更因为他一生六十多次回大陆,六次回故乡永春。

不时沐浴于余诗人典雅又隽永的风格中,加上家庭氛围的影响,我也渐渐地爱上了文学,有了诗情词意。一些青涩的文字,常用来表达自己对理想与现实差距的彷徨。这种呐喊,多半出于对个人命运的关注,虽符人性,和余诗人相比,却显得自私、狭隘,打不开格局。好多年里,我一直处于自娱自乐与默默无闻的境地。职业生涯中,我有幸得到一次到市里和省城进修的机会。在大学里,我开阔了眼界,更广泛地涉猎或精读,逐渐意识到:作品没有灵魂,没有深情,犹如闭门造的车,也许能开,但缺少先进的元素,得不到大部分人的青睐。此时,我更深切地体会到余诗人的作品之所以能屡屡脍炙人口,凭的是家国情怀,凭的是学贯中西,凭的是手法独特。

天何其宠我,让我与余诗人有相同的经历——学洋文而爱中文,当教师。我进修的是英语本科,有机会学到一些原汁原味的外国的语言特点、文体结构、风俗习惯、谚语故事等。这些都有助于我更好地领会余诗人作品的悠远、辽阔、深沉,且兼有中国古典文学与外国现代文学之精神。我虽没法达到余诗人“四度空间”的程度,但已开始了“二度空间”(古文与现代文)的构建。由于偏爱古典文学,所以我选择了以创作古诗词、对联、辞赋为主,散文、新诗为辅的突破口。网络的普及,也让我这个乡村教师更有机会和大文坛接触,和笔友交流,向高手请教。加入基层作协和诗词学会,采风和创作的机会更多了。“苦心人,天不负。”我得了些奖,诗词联赋上了国刊、知名网站,名声慢慢地传扬开来,还出了自己的文集。没法达到余诗人“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的程度,但我可以有时写古文,有时写现代文,兼练书法。希望有一天,我能像他一样,获誉文坛的“璀璨五彩笔”。

天何其宠我,让我与余诗人是老乡。这更让我渴望和相信能面见他,向他请教。于是,我就像鲁迅想见到少年闰土一般急切,日日盼望他回大陆。2015年9月13日,天赐良机。一个下午的等待,焦急又满怀希望,激动又满怀荣幸。在永春荣誉酒店大厅,我握着他温暖的手。当我送他拙著《林海拾贝》时,他的眼睛一亮,嘴角挂着一丝微笑。无言的鼓励,令我信心百倍。一位诗会的同仁对他说:“《乡愁》入编小学课外读物”时,他关切地问:“是吗?哪年级的?”这些细小的举动,和他在厦门演武小学的教导一样,希望学校能多教诗歌,以提高国人的品位和美感。我和他紧紧地挨着。他端正地举着我的文集。闪光灯一亮,记录下我人生中珍贵的一刻。由于他很忙,我没得到他的题词,有点遗憾。但我心底自慰,来日方长。可是,自然规律还是于2017年底降落在了这个可爱、可敬,即将鲐背之年的老者身上。

这次见面,我亲自感受到余老有大家风范且平易近人,和之前我听一位公务员亲口讲的一样。他受委派到台湾和余老联系回乡事宜,余老以年近八旬的高龄,亲自开车到码头迎接。这是余老对乡亲的深情,对乡愁的实践。我把这次难得的见面写成散文《咫尺文学巨匠,感怀缕缕乡愁——致余光中先生》。由于太过真实感人,《泉州商报》2017年12月18日第32版《温陵志》在登载悼念余老的专版时,还摘录拙作原文一段话,和泉州华侨史专家、华侨大学教授林少川回忆余老的文摘放在一起。真情连天都能感动,何况是编辑呢?要换在平时投稿其他题材,不一定能入选,更别谈能和著名学者的文章放在一起。散文的结尾,我模仿《乡愁》写了一首诗,如下:

永远

您是我的偶像

可惜一水相隔

我在大陆

您在台湾

 

永远

您是我的动力

文学探索路上

您是灯塔

我是航船

 

永远

您是我的诗友

留下珍贵合影

您在左侧

我在右边

这首诗,是一个追星族对偶像、一个大陆后学对一个台湾著名学者前辈的表白和敬仰。我也自认为学了点余老的家国情怀。今年中秋节,我写了《中秋偶感》:“中秋岁岁盼团圆,离合悲欢岂可全。百姓雍雍尝月饼,单家郁郁落觥筵⑴。山村大爱心胸敞,海峡多交骨肉连。一首《乡愁》聊夙愿,羿娥听罢俩无眠⑵。”【注释:⑴单家:寒门。落là:没有上,误。觥筵:酒席。⑵羿娥:指后羿和嫦娥。】此诗从百姓家写到乡村,写到两岸,以余老的《乡愁》加上古老的神话传说作结。我自认为是把乡愁与家愁、国愁融合在一起的成功尝试。乡愁和余老,常常出现在拙作里,如:《永春赋》中有两处,我写道:“光中宝岛之文家,慨发愁绪”“缕缕乡愁牵其故土,雍雍茶曲唱以新闻”;《永春佛手歌》中,我写道:“光中雅赞乡愁寄”……

天何其宠我,让我能有机会参加余老的追思会。2017年12月29日上午九点,与高雄同步,追思会在永春余光中文学馆乡愁剧场举行。来自政府、文学界、学校的各方代表共200多人到场。我登台朗诵了冠首七律《悼余光中先生》:“光同李杜耀诗林,中系桃源把祖寻。千著难书家国事,古琴宜奏智仁音。乡情已向蓝霄寄,愁绪应由赤县吟。再问余公何憾有,续将团聚挂胸襟。”我还献上冠首联《挽余光中先生》:“光风尽赞,妙咏乡愁,玉帝共鸣伤派鹤;中义长存,勤传国道,金瓯全统祝腾龙。”短短的一诗一联,无法像永春县作协周主席那样,哽咽地详述他对余老的崇敬与感怀;无法比得上来宾签名墙上那200多份沉重心情。但我相信,余老在天之灵,一定会欣慰。因为在他日夜思念的老家,有一个敬佩他的文学后辈,理解并追随着他的乡愁、家愁、国愁。

桃溪水曾为奎星陨落而哀嚎,因为余老为她写过“清水一湾舞白鹤,风光两岸映桃源”“乡心应似桃溪水,长怀来处是永春”;佛手茶永远沁人心脾,因为余老为它题过“桃源山水秀,永春佛手香”;余光中文学馆常常高朋满座,因为余老为它题过“文学有家,作家之幸”。我参观后,感触颇深,写下《余光中文学馆遐想》:“洁装淡雅腹千诗,墨楮留香好翰词⑴。意表乡愁怀旧眷,情牵国祚纳新知⑵。五陵恸醉发真语,四度深耕造大师⑶。鹏岫探亲圆旅梦,桃溪作伴解相思⑷。”【注释:⑴洁装淡雅腹千诗:一语双关,既指文学馆的外装修特点和藏有大量诗集,又指余光中的外貌特点和满腹诗才。⑵纳新知:余光中写作风格变化的轨迹反映了中国诗坛的走向,即先西化后回归。⑶五陵:在《五陵少年》一诗中,余光中借酒浇愁,抒发了自己爱国爱乡,却又无可奈何的心情。四度: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自称为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⑷鹏岫:余光中故乡洋上村位于永春县城北的大鹏山脉中。桃溪:文学馆位于永春桃溪流域旁。】以上拙作发表于中国作家网和《神州辞赋》(中国大型权威杂志,CN)、《中华辞赋》(中国作协主管,CN)等,是我在文学路上奋斗的成果,也受益于余老及其作品对我的熏陶。

在永春,《乡愁》从一首诗到一出剧,一个馆,一座公园,一个“周乡愁”(民盟中央赠给余光中文学馆馆长的雅称)和“乡愁河长”,“乡愁大厦”(华侨捐建的世界永春社团联谊会大厦),“乡愁征文”……形式不断丰富,内容永不过时。它已是永春的一张名片。放眼中华大地,炎黄子孙共祭先祖;各姓氏宗亲会、乡愁工程、乡愁文化研究会等四处开花、结果;港澳台侨胞回乡探亲、捐资、创业等;祖国统一进程在稳步推进……斯人虽逝,乡愁魂不散。2023年初,中国国家博物馆“源·缘——闽台艺术展”,余老部分诗作及余光中文学馆部分藏品亮相其中。人们依然感动他带走未熟的家乡芦柑,寄回成熟的《永春芦柑》;感动他不忘祖厝后产量百斤的百年荔树,写下《五株荔树》;感动他83岁了,用半个多小时,以1060步亲脚丈量“海内第一桥”,两天定稿《洛阳桥》;感动他常停靠于“父乡”闽南和“母乡”江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他执着的家国情怀,激发着无数骚人以此为题材,激励着无数国人以此为重。

受其影响,我的乡愁缘、文学梦也在延续中发展:第二本著作《村居秀士文集》正式出版,加入省作协、中国楹联学会和中华诗词学会;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60多篇辞赋和500多首(篇、副)诗词、对联、散文、新诗等;获奖三十多次,有多篇作品由名家书写后收藏、刻石(木)、制匾悬挂等;中国科学院、福建新华发行集团及政府、名人、名企、普通百姓等向我约稿,至今已有100多篇(首)。我的作品中,有关永春人、事、物、景的上百篇(首),如:八百年廊桥被台风、洪水冲破后修复,《东关桥断感赋》《东关桥重修竣工感吟》入编专集;永春籍院士为国工作到生命最后一刻,《马兰精神赋》《缅怀林俊德》油然而生;永春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物保护,《吟苦寨坑原始青瓷窑址》《永春神香》《吟永春白鹤拳》《龙水漆篮之叹》问世;永春打造桃溪流域生态环境,《水清春永在》出炉;为宣传老家,《玉斗赋》《沿玉斗溪即景》《永春佛手歌》诞生……乡愁不断在我笔端喷涌而出。此外,《中华赋》《舜帝陵赋》《抗战精神赋》讴歌民族团结;《朱光亚赋》《赞人民的好公仆焦裕禄同志》《赞孔繁森》扬清颂廉;《中国平安文化建设颂》《赞新中国建设成就》为国欢呼……家国情怀亦经常流露。

余老的精神和风格体现民族魂,源远流长。如今,国家、集体、个人皆行动,国愁、乡愁、家愁三位一体。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传承,是构建文化自信之底气所在。

余老虽死犹生,乡愁历久弥兴。乡愁是根,家愁是叶,国愁是土。叶落归根,根扎于土。淘尽今古事,不变的是心中那轮家乡的圆月、祖国的明月。

                                          2023年11月7日

上一篇: 似是故人来

在线客服

电话咨询

在线咨询

0595-23882645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