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永春县文化馆!
【余光中文化传承与乡愁征文活动】

黄昏,在“一湾浅浅的海峡”边遇见乡愁

2024-03-19    来源:《永春文艺》(2023年)    作者:王 晓  浏览次数:62


秋天的午后,平潭猴研岛上风景殊美。

猴研岛正对着台湾海峡,距台湾新竹南寮渔港仅68海里。这儿的海边景致完全吻合一直以来我所想象的一个美丽海边午后海风拂过,湛蓝色的海面明媚而深邃,碧宵如洗,风光旖旎。迎着海风,融入人流中,走在步游道上,眺望着海天浩渺台湾海峡,画面壮阔深邃。午后风急浪起,波涛一阵一阵地涌来,拍打着涯岸乱石,浪涛翻滚,色彩饱满明亮,像极了一幅西方十八世纪浪漫主义风格的油画。

据说这座岛上有块石头像一只眺望着的猴子,大概岛名就由此而来。岛上奇岩怪石参差错落,贪恋海边风物的我无暇留意哪块石头像猴子,一路沿着磴道穿石而过,一直走到小岛的高处,那儿有一处邮票状的景观。这张“邮票”以中国版图东南角为图案内容,用镂空图案展示台湾海峡的轮廓。很多人站在“邮票”前,排队等着拍照留念。海风拂过,很自然地让人打了个激灵,想起诗人余光中那首《乡愁》中“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这句诗这儿是大陆离台湾最近的地方,从“邮票”上看,海峡两岸近在咫尺,自然又让人想起同首诗中“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这一句。来到猴研岛,有中华文化背景的人都会由这张“邮票”关联到“乡愁”的种种隐喻和象征。

猴研岛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特定的景观都表达着《乡愁》里的意象,让乡愁的主题具体化形象化了,由此,打开了一扇通往乡愁之路的门户,也让我陡然想起了年初欠下的一笔与乡愁有关的“文债”。新年第一天,莆田市杂文学会组织了一场永春采风活动,第一站来到永春余光中文学纪念馆。进入大厅,迎面而来的是挂在墙壁上的诗人《乡愁》手稿图样,传统的右起竖排繁体格式,字迹如诗人那般清。以前也读过《乡愁》,但未能融入作者乡愁的情境里。在诗人的乡愁原乡里,父老乡亲们以诗人为荣,把纪念馆的氛围营造得馥郁芬芳,精心布展,真实地还原诗人生平及创作历程。然而当学会要我写一篇关于乡愁的文字时,又觉得无从下笔。对于乡愁,我有所思所感,却没把握驾驭这么宏大的主题,终究下不了笔,便搁置了……

海风悠长有力,掠过澎湃而来的波浪,吹过人潮,又吹过海岸线,吹向更远的地方。一瞬间,“浅浅的海峡”变得盛大起来,仿佛正演绎着一个关于乡愁的宏大叙述。1928年春,诗人余光中孕育于福建永春洋上村新坂堂右大房; 1972年诗人在海峡另一侧的台北厦门街,用“二十分钟一挥而就”写下《乡愁》;2003年,余光中第一次回到永春,“一扫经年的乡愁”。而今诗人已逝,乡愁仍随着海风徜徉在这一湾浅浅的海峡之上,萦绕在无数人的心头。

自由的海风一定记得乡愁来去的痕迹,定然会携着乡愁,穿梭交叠无序的时空,越过海岸线,拂过旷野,在某一个清晨,抵达那个在永春县城边上的小村庄,浅唱低吟地穿过村边葱绿的桃树林,轻柔如梦,凌乱了盘旋在低矮山冈上的阵阵炊烟……

从永春洋上村到隔海望的台湾,因为《乡愁》这首经典诗篇,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在猴研岛上叠加在一起,通过人文主题与自然景观水乳交融地呈现出来的乡愁主题,凝滞在今昔交融的特定时空里,也使得猴研岛“邮票”成了海峡西侧的地标性景观。

红日渐渐西斜,将“邮票”、石头和人的影子拉得斜长。我伫立在“邮票”边的开阔地,眺望着宁静寥廓的海峡。此时,落日如金,抹红了一片海,西边天空像一块绯红的天幕,气象恢弘,汪洋恣意。海边夕照浓烈如斯,心里却渐次惆怅。在悠长的海风中,一艘客轮从澳前对台客轮码头驶出,在残阳余辉中慢慢地驶向外海,前方浩渺的大海上,浪花翻滚,波诡云谲,客轮后面是绵长而又纠缠的海岸线。我不知道它将驶向何方,但我知道一定有新的故事正在发生……

这儿一切的隐喻和象征都指向乡愁。早前人们认为乡愁是一种病,征候包括但不限于胸腔紧迫、喉咙紧迫、胸口疼痛等,且会引发绝望情绪,因应着一个人与陌生的周遭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而今乡愁已经跨越了人们早前所认知的医学意义上的一种病症,然而本质上乡愁仍然有非常真实的生理症候。

夕阳西下,天光慢慢沉下来,海水不复先前的蔚蓝,开始泛着暗灰色。“日暮乡关何处是”,黄昏已至,一种忧伤的情绪涌上心头,我知道这种情绪就是乡愁。此时的猴研岛仿佛是一处乡愁的集散地,让我诚惶诚恐,一遍遍地叩问我的乡愁所指何方?

这天一大早,我从小城开车来到福州,再从福州来到平潭猴研岛。福州是我的祖籍地,而我在小城里土生土长,一路走来,很少会去细想这两个地方对我意味着什么。对于一个很少出远门的人而言,我很喜欢这样的短途旅程,目的地并不遥远,但要渡海而来,或多或少有点跨越山海而来的象征意味,于是这次旅程就有了宏观的意蕴,而海边的大风景大地貌更能激发出盛大的意绪,诸如对乡愁的终极理解。

我站在猴研岛高处的巉岩上,聆听这一湾浅浅的海峡与天风海涛的窃窃私语,在潮音声中,时光倥偬而过。新年第一天,我行走在余光中老家的乡愁之路上,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秋天,我来到海峡一侧的猴研岛上,默默地视着“一湾浅浅的海峡”边的一帧帧优美画面。在“乡愁”的道场里,每一帧画面都与乡愁有过约定,也是时光给予人们的馈赠和补偿,承载得下那份悠长而缠绵的乡愁。此刻,乡愁如野马尘埃充盈在浩渺的大海上,从浅浅海峡的这一端到那一端,蜿蜒绵亘的海岸线、“邮票”里的海峡轮廓、黄昏落日、驶向暮色的客轮……天地寥廓,无一不是乡愁的意象。

乡愁无处不在,可以无限绽放在悲欣交集的人世间,如此浩大,无远弗届,是一个宏大的叙述,但诗人余光中善于用语言重塑时空,把乡愁置于他在永春老家那个小村庄和这一湾浅浅的海峡里,并以此抚慰世道人心,让无数人产生共情共鸣,故乡并不遥远,只是咫尺之间的“一湾浅浅的海峡”,乡愁也不过是一张可以跨过海峡将之寄送回乡的邮票

残霞渐坠,暮色四合,一轮上弦月已升至半空,海水慢慢地呈暗灰色,夜空则呈现出如天鹅绒那般深邃的湛蓝色。在蓝调的夜空下,一旁的“68小镇”已灯火阑珊,岸上鳞次栉比的房屋像舞台上的背景剪影……在海水重重围困中的猴研岛上,我深陷时间的漩涡,咸涩的海风拂过,时光如潮水般漫过人的肌体,在异乡的人间烟火中,乡愁更浓郁了……

有时候,乡愁是有指向性的,总是要在异乡遇见乡愁,总在故乡与异乡之间建立起某种隐秘的联结。人总要与周遭的环境建立起某种联系,彼此不断地调适,从而被编辑一部分后天的基因密码。往来之间,在乡愁涌上心头的时候,正是基因密码在生命的土壤中埋下的种子悄然破土发芽着。“乡愁,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守护与传承”,也是源于大地恩情的一股文字力量,《乡愁》之所以感人至深,在于诗人将乡愁寓于生活的感遇中,融入自然风物,超越了庸常,呈现出一种家国的襟怀气象。

“一湾浅浅的海峡”边的黄昏在不经意间的美好中消逝了。我们融入人潮中,一个华丽的转身后,已是荼蘼花开。美好的事物总要谢幕、消逝,在流光里婉转的惋惜眷恋,让人拂袖不忍,却之难舍。然而黄昏切割不了乡愁,仍在猴研岛上徜徉集结。涌动的乡愁象征着生命的丰盈和柔韧,昭示着我们民族对于华夏大地的眷恋和大爱。诗人虽已远行,乡愁留在永春,也留在南京、台北、高雄等诗人曾经过的地方,也一样流淌在猴研岛上,流淌在无数人热爱的乡土之上。

在美丽的黄昏,我站在海峡最窄处的一端,在遭逢人间大美的地方重新审视世间,安放自己的乡愁。在不尽的时空里,诗人的乡愁意识给予我生命许多滋养,让我意识到故乡不仅仅只是祖籍地,它也可以是文化地理上的,生我养我的异乡终将被重塑成熟悉的故乡。而远去的诗人和我们并无阻隔,因为乡愁,他和我们的声息是相通的,在无尽的时空里,有着不尽的关联……



下一篇: 没有了!

在线客服

电话咨询

在线咨询

0595-23882645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