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永春县文化馆!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永春文艺

永春文艺

【文史春秋】拾遗五里街古镇的印象

2019-01-04    来源:《永春文艺》2018年    作者:李国健  浏览次数:796
 

《永春县志》载:“五里街位于县城西面3公里处,是继官田市(现真武殿处,本文作者注)衰落以后而兴起的集市,清朝同治年间称丰头,民国初以其地离县城五华里而改称五里街。” 五里街,一个厚重而又亲切的名字!多年来,在和海外亲戚聊天中,他们都问我:“五里街改造了吗?”不少人知道还保留原来那个样,都会顺路拐入或专程到五里街走走、看看,或买点家乡山货。回想、追忆小时听、见、历的古镇印象,联想、思考现在古镇的变化,对老一辈人似乎有趣,有味,对年轻一代人似乎多余、嗦,对于有志在古镇,尤是在修复后的西安及华岩、儒林地域选择从业、发展事业的人,似乎有思考、探讨、试践的方向。闲暇之余,动手整理了《拾遗五里街古镇的印象》。

(一)

餐饮印象:“菜馆”的经营精神

  “菜馆”就是现在的餐厅、酒家。室仔巷有一家,中街有三家,斜岭有一家,一中口有一家。小饮食店七、八家。“菜馆”客人一点菜即炒、煮,不上三、四分钟就可上菜。客人餐饮结束,不马上走,就有茶水捧上,让客人边泡茶边谈聊。需要外送,很快就能把所点菜让伙计一下子全端送过去,第二天才去收回碗碟筷匙。小饮食店相当于现在的快餐店,客人一到即可填肚子,也可以打包外送。客人想喝酒,可在店内简菜略饮。几乎上午九点经营,直到晚上十一、二点歇停。

小吃印象:最多的小吃品种

  五里街古镇市场的小吃品种特多,许多品种是原创、独创,而且蕴含丰富文化品位,只是到现在,不少品种被外地、外县注册为品牌了。这里仅详叙两种小吃。

  “榜舍龟”。兴叔(陈良孝)、墙叔(陈宫存)、兰叔(陈罗兰)、狮龟涂(陈×涂)、地啊(陈泮水),还有清渊、清江、金桂、金钟、金灿这几个人,有的是兄弟或堂兄弟,有的是伯(叔)侄,有的是父子。他们从解放前到改革开放前,都家庭式从事经营这一品牌,天天上市。逢佛事、过年、天公旦,小孩满月、周岁,老人庆寿,娶嫁喜庆,订制客人特多,订量也多,家家忙得全动员。糯米做皮,视作用以板糖调为棕红色皮,以黄枝果调染为黄色皮。皮内馅,有绿豆制的,有黑豆制的,有鸟仔豆制的,有红豆制的;口感有冰爽、苏酥、滑嫩各异。皮表面,小孩满月、娶嫁用、佛事(诞辰),印上“桃子”浮形,小孩周岁、老人祝寿,印上“乌龟”浮形;不加浮形,主要让闲人日常品尝或其他用途。此小吃品,夏天也能保质三、四天,现在可放冰箱鲜柜十几天,不过,要吃时,都要再放入蒸、煮至皮软开笼取出。

“四粿”。芋茎米粿(即方言“芋横粿”)、芋头米粿、萝卜米粿、南粳米粿,统称为“四粿”,享誉于古镇五里街及桃源(现城关镇)境内外。五里街李氏“聚奎堂”长房应春后裔李文堤,娶妻陈救娘。文堤早逝,救娘接手经营餐饮业为主,续兼营“四粿”,时人称救娘为“粿娘”。解放前后,手艺传至李斌烧及其夫人陈春兰,他们即专营“四粿”。“芋横粿”现市场上已消失,掌握此手艺,现在只一人,即李斌烧的女儿李爱琴(现住吾峰镇吾西村)。

“四粿”品食口味口感,各有诱人特色;品尝佐料各有所要求;品赏、供奉(含祭祀用)各有文化内涵;其原料选择及配料比例均有严格要求;其加工、蒸炊、成形及外观色泽各有一套技术要领;其需要备用储存各有一定期限及注意点。(此段各项细节可以另撰)去年过年前一天,我到城关西菜市场向仰贤村一卖芋头米粿的,买了两三斤,现吃,挺硬,油煎,也硬,油炸,更硬,推定硼砂下太过量。

  五里街镇的“小吃”,有作早点,有作午、晚餐,有作上、下午、晚上点心;有作解暑止渴,有作哄小孩进食的诱人饮品饮料食品,更多的为喝酒人的菜料。其诱人留连的酥爽、咸香或清凉、回甜的口感,不仅在于“小吃”的原料,还在于制作技艺和佐料的调制配和。佐料有葱叶、葱头、蒜叶、蒜头、菜、芹菜、辣椒和新、老姜,有酱油、小醋、老醋、豆示酱、豆料示和麻油、茶油、瓜子油,有白沙糖、红(板)糖、蜂蜜。

  古镇经营“小吃”,方式繁多。有店面经营,有固定摊点兜卖,有流动小担挑吆喝,有家里设架客人自找上门,有大小批发给流动小贩或外地客商。

古稀之辈,常思念经历过的“小吃”;杖乡之年,逢年过节,常要动手做一两样“小吃”,让晚辈品赏;束发年华、而立徐娘,常驱车他地,品尝五里街古镇曾有过的“小吃”。

  为留下历史,留下回忆,留下幸运,将消失或几乎消失的古镇辉煌“小吃”,凭印象分类列下。

  为主制作原料——粮食及粮食辅助类共计61种:

  鲜芥菜饭、干芥菜饭、腌芥菜饭、白萝卜丝饭、芋头饭、鲜春笋丝饭、鲜芥菜稀粥、芋头稀粥、鸭(肉)稀粥、甜糯米稀粥、芋头米粿、萝卜米粿、芋横米粿、南粳米粿、炒米浆糊片条(粿条)、炒地瓜粉粿片、面线糊、炒面线、三层肉炒炊粉、炒面、卤面、捞面、凉拌面、淮山米粉汤、芋头米粉汤、炸芋头米粿、炸萝卜米粿、炒白粿(粳米制)、米饭过酵甜水酒块、米饭甜糕、王氏烧肉粽、黑豆咸粽、纯碱米粽、咸糯米圆丸汤、甜糯米圆丸汤、糯米大圆丸(甜)、咸白壳汤、甜白壳汤、只龟、榜舍龟(含龟、圆类)、红发糕、白发糕、黄发糕、蒸芋头块、蒸香地瓜块、蒸淮山(薯类)块、炸芋头块、炸芋泥丸、蔴粩、大花、小花、香饼、吉红糕、寸枣、蜜饼、满仙糕、爆米花糖糕、碎苏、勺子煎、炸油条、炸龟炸圆(榜舍龟)。

  为主制作原料——豆类共计8种:

  (黄)豆乳汤、土豆仁粥(花生仁汤)、黑豆汤、绿豆汤、花生仁糖、角糖、炸豆干、炸豆腐。

  为主制作原料——家畜家禽共计45种:

  卤猪肉、卤猪头皮、卤猪脚腿、炖猪肚、炒猪肚、炒猪血料、炒猪大肠、炒猪肝、炒猪肺、(烙)肉(猪)饼、过饥草猪赤肉汤、消积小肠汤、大肠苦菜汤、莲子猪肚汤、猪血料汤、猪肝汤、猪肺花生仁汤、薯粉猪肉丸汤、猪肉羹、扁食、牛肉卤块、卤牛肚、炒牛肚、牛肚汤、牛肉卤块汤、牛肉卤块面汤、卤羊肉、卤羊肚、炒羊肚、羊肚汤、羊头汤、烤(卤)鸡、卤鸡蛋、鸡杂炒、鸡血炒、鸡杂汤、鸡血料汤、烤(卤)鸭、卤鸭蛋、白鸭清炖、鸭杂炒、鸭杂汤、鸭血料汤、番鸭熟地汤。

  为主制作原料——水产海产类共计20种:

  蚵子煎(煎蚵饼)、蚵子汤、炸溪鱼子、炊鱼、煎鱼、麻辣鱼汤、土刹(鱼)卤、沽呆(鱼)卤、土刹(鱼)汤、沽呆(鱼)汤、炊泥鳅、泥鳅汤、炒沙螺、沙螺汤、炒田螺、田螺汤、炒鳝鱼、鳝鱼汤、水鸡(青蛙)炒蒜头(或蒜叶)、水鸡(青蛙)蒜瓣汤。

  其他类为主作原料共计7种:

  包春卷、炸春卷、石花膏、新草粿头(魔芋)猪脚、贡糖、红糖浆糖片(最诱少幼儿之糖品,安徽省南下老人专营手艺糖品之一)。

服务印象:特有一族

  画像、照像古镇少不了。画像在室仔小街室仔殿同旁南下几间,潘添进主办,经营时间较长,后来进县华侨中学担任音乐、美术教师。照像在现八二三西路丁字路口往东十几间南边一平屋后(平屋边有一窄短巷可进入),工商业改造后,联合到县联合总社下一个经营服务单位,迁移到室仔小街室子殿同旁南下第一间。客栈主要在十三阶小街和斜岭下,及海客巷一家,大约十来家。几乎客栈不办食堂,自家厨房也容不下两位以上的客人自理伙食。因此,古镇市场早早自然而然就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特殊的服务行业——代煮。满街前街后,都有代煮的人或家庭,有的灶架就摆在店前街边,店内摆上两三张八仙桌,好让客人用膳。客人几乎按摆摊设点位置,就近找代煮者,较多的客人找交往中熟悉的又有代煮的人家里去。几乎是客人买好肉菜,交给代煮者,并说清楚给下多少米,煮白饭或什么样的咸饭。代煮者就会迅速操作,要送的不过午就有人端送到位。代煮者一般接受的客户不会超过七、八位,担心人多未能都午前送饭,但代煮者几乎每天都有三、四位客人。逢物资交流大会,代煮者超七、八位以上客人时,都会先对后到客人说:“恐怕会迟些送饭!”客人会说:“不要紧!”代煮者尽量全家动员,倾锅倾鼎,架设炉灶,争取不给客人迟送饭。

  我母亲为了争取家庭经济多收入,除了帮父亲操劳“四粿”制作外,也干起了代煮的行当。中午客人少时也有三、四位,多时有近十位,晚饭也有两、三位。叔父在专署(泉州市)文化局工作,与文艺界挺熟,莆田、仙游剧团来古镇演出,午饭、晚饭也全负担下来。不过剧团有专职炊事员来操劳,我家父母只作为帮手。送饭到剧团住处,为主就靠父母亲了。代煮很忙时,我和二哥放学后都要帮些忙。代煮的客人来处多远,多广,我小小的心灵里就有所印象了。

人士印象:主要经营人

  仙公狮,绰号方言叫止且多,刺子刀。原卿园村籍姓黄,外甥成母舅城关,改姓陈,名文仙,在华岩室对面店开菜馆,店号“复兴”。古镇“菜馆”三把刀之一,很有名气。后来参加供销社在阔庭巷口对面略上三间店操饮食店。

  猫玉(苏玉),在阔庭巷口对面,现百货公司门市对面之间中位店里经营“菜馆”。

  猫灶(陈孝灶),在阔庭巷口东下第一间店面街边架灶专营炸油条,有零售也有批发。经营至困难时期停业。其子陈文瑞曾一段时间协助经营,掌握炸油条、擦“春卷皮”等技术要领。

  添寿(陈××),困难时期前,专营粿条皮制作及切皮为条,为主傍晚上街边设摊炒粿条出售,每碟五分或壹角人民币。

  苏冰仙(   ),妇女,同添寿同时期经营同业务。

  林琪,也是炒粿条的较早一位卖将。

只西(施××),经营粳米制皮,土豆仁(花生仁)制馅的只“小吃”食品。其子施成发,继承父手艺,续营至“文革”,“文革”后,其子上山下乡回吾峰吾中原籍。

  王金炉,“人民公社”前,主营黑豆汤,上午十点后,挑小担沿街叫卖,下午及晚上,食客多,常要赶三、四趟。其汤特冰凉,其豆特酥爽。也卖绿豆汤。冬天,也卖过土豆仁粥、甜粥。西安村籍。

  王狗(王春生),“人民公社”前,挑担固定点主营土豆仁粥(汤),也卖豆花、豆奶,也兼制作与经营贡糖。华岩村籍。

  寿啊(蔡长寿),“人民公社”前,专营土豆仁粥,挑担沿街走走停停叫卖。其花生仁酥软适度,汤水甜度适中,且一股花生仁浓香真诱人。西安村籍。

  谢金波,“文革”以前,就专营烧肉饼,即烙肉饼,皮为面粉制,馅为猪肉煮香。

高铜,专营“打”条,来料加工或制成品出售。其面条特嫩滑爽口,碱香味诱人。

旗×(林  ),也经营制条或来料加工,其质量固定了许多客人。

杨烈,专营打面或来料加工,清明、端午也加工出售春卷皮。

文新野(颜××),西安村籍;土豆情(张××),德风村籍,两人擅长红土炒花生果,皮脆易剥开,仁香又脆酥,现在即使连城县的炒花生果,也找不到那样的口感、香味。

颜俊相、颜华立,都是照相名人,前者早期。潘添进,在室仔小街一店画相一段时间。

(二)

工业印象:老醋坊

  县现在的永春县老醋有限责任公司,永春通用机械厂,前者“桃溪牌”老醋,中国四大名醋之一,其前身就是永春县酿造厂;后者“水轮发电机”改革开放前闻名国内外。两种产品,都来源于古镇的老醋坊和铸造坊。这两个作坊的名师名匠或继承人,后来加入了“永春县酿造厂”或“永春通用机械厂”。

古镇唯一的老醋坊,原先在阔庭巷内东边第三、四间店内。店内架设两排木格架,用于豆发酵晾放,屋顶瓦片上架设楼板台,放上几个大陶缸,用于豆发酵或暴日晒原料。后来,又租用外祖母的一个大院子,与其作坊连成一体,用木板作围墙,形成一个较大规模的室外晾晒、发酵场所。大陶缸,齐齐整整排在场所上。工商业改造几年后,此处作坊就搬迁到五厝桥下南边(现肥料仓库上几间店)店内及店后空地建坊。

  该作坊老板外号余户猫,姓颜,名余户。瘦高身材,留有一小把胡子,常穿长衫。我和邻居小孩常跑入作坊看煮豆、碾麦粗粉。老板有时会把煮好在晾的黄豆给每个小孩抓一大把,让我们吃。好吃,甚至老板不在时,我们也会自己伸手到格里去抓一把,就跑出找个地方慢慢吃。

该作坊为主制造老醋,也卖醋子,同时兼酿酱油,制作豆示、豆酱,腌制菜瓜。为主批发给小商店、小贩子,也有自己零售。

室仔小街、十三阶小街等处,也有酿酒坊。不少作坊为代人酿酒。吴庆旦祖上吴招就专业酿酒、造酱油,批发兼零售,传至庆旦手头。

工业印象:铸造坊

印象中的铸造坊,先在现县中医院东侧、五里圳岸北一栋有屋有院有围墙内,屋内高旷而宽敞,院子广阔。工商业改造后,作坊移至室仔小街西边店面后一座屋院内。作坊有熔炉,有翻砂、制模工场。一般白天制砂模,晚上起炉火、熔生铁。到时间,铁水流出,盛在大容具里,两人抬起双杠杆,走到砂模,由师傅指点,从哪里,倒入铁水,喊停,马上停。待铁水凝固退热后,再开模取铸件,然后进行磨、刨,使铸件表面平滑光亮。

  铸造坊主,人称铸鼎丁,姓张,名连丁。为主铸鼎,也铸农用器具,批发各地零售。休炉时,手下工人,有的也挑鼎等到各村落叫卖,同时回收些坏鼎、废铁。永春县通用机械厂组建时,铸造关键器具折价加入县通用厂。造坊技术人员、工人骨干,如黄清波等十几人统统加入县通用厂。其子张金泉,同时加入,为厂师傅之一。后来,其孙,即张金泉二儿子张瑞伟,也进厂为技师。现在,张金泉三儿子张瑞清,专职经营家庭式铸造手艺。铸铜、铁、铝、合金,发展为规模大,范围广,服务地域远的全县唯一铸造坊。其铸造佛寺庙的大钟、铜钟、香炉等等,远近求贤。本县马寺大钟,达埔、蓬壶许多寺庙的大钟,都出自该坊。前段一个时期,全县公共设施地下管道的各种井盖的制造及换制,也几乎出自该坊。

  值得一提的插曲。在第一处铸造坊址,原香港人士颜彬声先生,故乡人都闻其名望,解放前在逃避国民党兵追捕时,跑入该坊,要求解救。张金泉师傅毫不犹豫叫他钻入大风箱里,即拉风助炉火旺的大木箱。封好风箱口,叫工人们若无其事地翻砂、制模。国民党兵后闯入,问有否一位人刚跑入,他镇静回答“没有”。追兵巡查各角落,不见所追人,才撤出。等追兵去远,他才把颜先生拉出风箱。改革开放前,颜先生从香港返梓,住室仔小街一店楼几日,特地带上一条大绒衣和一百元港币,探望金泉师傅,深表谢意。金泉师傅在盛情难却下,收大衣,婉拒港币。

  印象中,十三阶小街靠许港口岸北边,也有炼炉熔铁作坊。偶尔经过两三次,看见。至于谁经营,经营什么铸件,或者是煅打铁器,就没有过问、打听了。

工业印象:碾米厂

经营此业时间早又长,且名声大,应让给罗景生吧。没有电,自有发电机。谷子,大、小麦,要碾多白程度的大米、面粉,听客户吩咐。客户多,我曾几次跟父亲去碾米。后来,该厂为公家碾米、面粉居多。现县中医院地址,在人民公社时,有办一家碾米厂,靠五里圳水发力,圳水停流,就关门。牛鼻桥头也有一家;室仔小街尾靠小溪仔北岸有一家,县国营农场办。

(三)

游玩印象:十八寨朝万春

儿时与小伙伴、大伙伴,在春节上午,总要结成一大群,必先登游万春寨。伙伴中,有人常会在途中或山寨前大喊:“开春第一游!”或“新年第一游!”在寨上关圣庙宇四周一走。俯视,古镇、城关全在眼底;远眺,东平大部分地域、石鼓、吾峰也入眼帘;对视,魁星岩全貌,尽入眼球;细瞧,环翠的吊灯寨,太山的东山寨,太平的港头寨(昆仑寨),榜头的释仔寨,德风的牛鼻寨,桃溪的象山寨(牛头寨)、伏(趴)顺寨,卿园的金钟寨、银瓶寨、石鼓的石鼓寨,社山的格子寨,吾江的吾坑寨,半岭的龙旗寨,吾顶的石壁寨,吾东的梅坂寨,高垅(龟龙)的飞凤寨、西埔寨,埔头的龙安寨,由东北环南至西北,成大半个圈,像刚勇卫士,又似坚固堡垒,护卫万春寨,俗称“十八寨朝万春”!

万春寨所屹的九兜山,林密枝繁叶茂,进入稍歇,必敛汗水。林下,可吃的野果中圆、车子遍是,蓝、黄、白山花齐绽,火红迎春花特引眼珠。山下后格村落,桃花盛开,慢步穿梭,总会怡情爽意。

据父辈讲,林俊、陈湖组织的两支农民起义军,都以万春寨为秘密活动据点。太平天国派来送信的使者,一时找不到起义军,又清兵追捕,就把信件藏在阔庭巷陈庇德厝厅前西北边厕所与石兑棚共墙的瓦桷下的墙顶里。

倘若寨后的大羽村有武术表演,我们就一窝蜂拥向白鹤拳之乡。如果没有,我们就下山,开始“第二游”——魁星岩之行。

游玩印象:后格桃花(树)林

后格村落(北宋960-1126,后格村落归西安村)在万春寨的九兜山南麓,偏西一方,王、肖两姓为主,居屋一座邻一座,面临一长长梯级式田野。田野南面,接壤铜鼓山。铜鼓山北面靠西山麓,又有肖、王为主的居屋群。田野北边和南边,分别有一条通道,北边通居民区,南边通大羽村。铜鼓山北坡和王、肖为主居住区后面和居屋门前屋后,种满桃树。春节前后,田野里的小麦苗翠绿柔嫩,春风吹拂,麦浪如湖波荡漾,映衬着两边大片大片的粉红桃花,似双龙游湖,象湖水载双龙,吸引开春游者涉足。临夏,田野小麦一片金黄,两边桃树葱茏中点缀着红红桃果,衬托起长长的一大条金带,够耀眼又够爽眼的!

民俗印象:游乐摊与新春旗子

“尾牙”过后,五里街中街现中医院东边,就摆出一摊游乐摊,经营者为王其星。摊桌上摆着各种各样的小孩玩具,尤吸引小孩们是木、竹制小手枪和甩炮及一张张小炮药(弹)纸。桌边缘放着一大圆盘,盘子上覆盖的厚纸上有序地分布着筷子头大小的红色小圆点。交伍分人民币,就可用一根小木棍在红色小圆上用力压一个圆圈。盘下就掉出一个小纸团,解开一看,写什么就可得什么的玩具。上学的孩子,不少人会跑来争玩具。放寒假后,孩子来玩的更多人了,常常摊边围着十几个小孩。有时,大人也来玩。这摊的出现,也告诉人们:过年迎春的气氛开始浓起来了。这摊一直到元宵后才收摊。

临近过年的一星期里,整条中街陆续出现十摊左右的卖“新春旗子”的小摊子。一块“古椅”,上放一个“簸箕”,簸箕边缘插着一支一支“新春旗子”,围成半个圆,簸箕内放着一堆堆“新春旗子”。一支“新春旗子”这样完成:一枝竹篾,顶上方贴一面三角形红色旗子,紧接下贴一个紫色,或粉红色葫芦,也有贴金色七层塔,再下方贴一朵五张纸五种颜色,剪成的大小不一的花瓣,叠贴后组成的菊花,菊花下边再贴一对称的绿色叶子,留下近一半的竹篾,用于手拿或插敬物上。我读小学时,我和二哥一探讨,“佛教”买有“塔”,“道教”买有“葫芦”,其他教可难选了,就尝试增加一种“红色五角星”,效果真不错!适逢放寒假,就与二哥一起,入夜忙制,白天,我上街摆摊卖,二哥在家继续制作。每支卖伍分,每天可卖上百枝,近过春节前两三天,卖的数量更多。人们买“新春旗”,最少要买2支,1支做过年谢“公妈”用,1支“贺正”用。据说,“新春旗”插在拜“公妈”的食物上,就是告慰“公妈”,子孙这一年里所作所为是“君子”,插在“贺正”糖果品上,即向“天公”表示在新的一年,本家(宅)大小将继续“君子”之德,请“天公”保佑“平安”、“健康”“心想事成”。

游乐摊和新春旗的上市,不仅预示过年,春节临近,催促人们抓紧准备年货或进香物品,而且也成为许多人伫立观赏的一道风景线。外县来卖年货或随其来采购年货的人,经过时,总要停下脚步,观赏一下,评论哪摊制作得鲜艳,剪工精细,甚至问问咋用,也买几支;在游乐摊前,看看小孩咋玩,有的也丢下伍分,试试运气。

民俗印象:天公旦的桃花和桂花

桃花和桂花是普通老百姓都懂都喜欢的花。也是他们喜欢浏览观赏的花。春节期间,很多人喜欢跑到后格,不仅观赏桃花开美景,而且常要向种植主人讨折几支桃花带回,先插在有水的花瓶里或其他器具里,桂花就找种植月桂的主人讨折。正月初九“天公旦”时用。

古镇“天公旦”的敬拜和走亲串友,仅次于过年和春节。这一天,天未亮,厅堂上,天公灯下,案桌摆上了蛋、面线、龟圆、甜粿、发糕、熟公鸡…………敬品多样,糖果盘盘。在水果两边,左边放上桃花(瓶),右边放上桂花(瓶)。点上红蜡烛、香火,拿着一叠大金纸,跪拜天公。据说,桃花表示祈求天公保庇春到开门红,一年好运,从业兴旺,桂花表示祈求天公保庇秋天好收成,五谷飘香,仓满柜盈。

追忆古镇长期的辉煌,继承好的传统、风格、精神,抢救对社会有益的消失或濒临消失的东西,启发从业、创业思路,开辟修复后能吸引乐至旅客、客商的古镇新路。虽碎而可食,虽过去而可回味,虽已消失而可续创新,虽昔不如今而今可借鉴昔,即《拾遗五里街古镇的印象》!

在线客服

电话咨询

在线咨询

0595-23882645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