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永春县文化馆!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永春文艺

永春文艺

【心听散文】马兰精神,永驻我心

2021-04-02    来源:《永春文艺》2016年    作者:陈文峰  浏览次数:1169
 

“有一种花儿名叫马兰,你要寻找他,请西出阳关,伴着那骆驼刺,扎根那戈壁滩……”201682日晚8,当歌唱家彭丽媛那清脆甜美的歌声“马兰谣”在中央电视台第一套节目准时响起的时候,早就候在电视机前的我们沸腾了。我的心情更是无比激动,不仅仅因为《马兰谣》这部大型电视连续剧是以我们永春籍林俊德将军的人生历程作为创作原型,还有一个原因是我曾亲自带着我校一个班的学生参加《马兰谣》在将军故乡介福乡的全程拍摄,我自己也作为一位群众演员参加了电视拍摄,亲身体验了这位中国工程院院士、解放军某部核试验基地研究员、2012年度感动中国人物的将军院士在这个民风纯朴的乡亲间,于人杰地灵的土地上,从儿时艰苦求学到晚年谆谆鼓励家乡人立志创业的心路历程,我心灵也受到了这位隐姓埋名无私报国将军的马兰精神的极大震撼和洗礼——家乡是林俊德将军家国同构情怀的展现之一,是将军一生拼搏的源泉,正是有了家乡的这个戏份,《马兰谣》主人公林俊德将军无私的报国情怀才能显得更加饱满,马兰花才能在我们心中永远绽放,马兰精神才能更好地永远驻留于吾辈之心!

今天,沐浴在和平阳光下的人们也许想不到,远在西北的罗布泊大漠之中,有一个以马兰命名的地方。马兰花,一种在“死亡之海”罗布泊大漠中仍能扎根绽放的野花。坐落在那里的中国某核试验基地,就是以这种野花来命名的。在这个核试验基地里,有许多人终其一生隐姓埋名,默默为打造我国的和平之盾而努力。林俊德将军正是“铿锵一生,苦干惊天动地事;淡泊一世,甘做隐姓埋名人”的马兰人中的普通一员,将军用赤诚忠心和默默奉献,赢得了祖国和人民的尊敬。

在参加《马兰谣》拍摄的时候,我从剧组材料里更详细了解到了林俊德将军的生平事迹,也深深为马兰精神所震撼:

19383月,林俊德出生于闽南山乡永春县偏僻的介福乡紫美村。将军早年丧父,他的中学和大学学业都是靠政府助学金完成的,这使他从小就明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新中国他这位大山里的孩子就没有读书上大学的机会,他也从小树立了为国家富强而奋斗不息的家国同构情怀。

上世纪50年代,面对西方大国的政治孤立、经济封锁、军事威胁和核讹诈,党中央作出了研制原子弹、发展我国核武器技术的战略决策。1960年,林俊德大学毕业后,一纸电报改变了他的人生方向。林俊德被告知,他将和其他一批有志青年一起去搞核试验,打破西方大国的核垄断。我们介福这位血气方刚的青年才俊就这样怀着报效祖国的梦想,走出大山,走进大学,走出北京,走进马兰。在马兰这个异常艰苦、充满神秘的“千年不毛之地”戈壁大漠核试验基地,将军和他的战友们被分配去从事艰苦卓绝的核试验研究。林俊德将军生前一次回乡和介福中学师生座谈时曾说:核试验基地在西北戈壁滩上,那里气候特别干燥,昼夜温差相当大,夏天的地表温度有时达到70℃以上。当时基地没有房子,试验人员全住帐篷,只有10平方米,十几个人同挤一顶帐篷。吃的东西全是几百公里外拉来的,一车菜从产区拉到场区得23天,夏天大部分菜都烂了,冬天只能吃冻菜。基地最大的生活难题是水,要取自远处的孔雀河,河名挺美,但水是苦的……将军说,但他们像倔强的马兰花一般,克服重重困难挺过来了。

下面是我摘自在《马兰谣》戏剧里林俊德将军的扮演者田征在介福拍摄间隙接受我校学生采访时的一段谈话实录,田征说:年轻的林俊德被任命为科研课题组组长,从事核试验中冲击波机测仪器的研究。由于西方国家对我们信息封锁,他们只能白手起家,任务重而急,大量的环境试验和标定工作只能土法上马,因陋就简。在气压标定时,他们来不及买气瓶和空压机,林俊德和他的战友们临时焊了一个贮气罐用打气筒往里打气来代替;做光电开关试验时,他们在烈日下一蹲就是几个小时……

1964101615时,罗布泊一声惊雷,蘑菇云腾空而起……

现场总指挥张爱萍将军激动地向周恩来总理报告: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总理在电话里谨慎地问:“怎么证明是核爆成功?”指挥帐篷里顿时安静了下来。

物理学家程开甲带着林俊德匆匆赶到指挥部。“张副总长,冲击波的数据已拿到,从记录的波形和计算的数据证明,这次爆炸是核爆炸。”张爱萍接过计算结果,迅速看了一眼,又抬头看了看站在一旁的年轻战士林俊德,激动地拍了拍他满是尘土的肩膀说:“你们立了大功,钟表式压力自记仪立了大功,我马上向总理报告!”

林俊德和他的战友们就是这样发扬倔强的马兰精神,白手起家,克服难以想象的困难,独立创新制作了钟表式压力自记仪,为测量核爆炸冲击波参数提供了完整可靠的数据。我和同学们都为这种马兰精神深深折服了……在之后40多年的科研旅途中,林俊德将军更是克服种种困难先后获得了30多项科技成果。

《马兰谣》拍摄组的谭政导演在拍摄过程中和我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对我讲述了林俊德将军在生命的最后日子的感人故事:

20125月上旬,将军被确诊为“胆管癌晚期”。为了不影响工作,他拒绝手术和化疗。526,因病情突然恶化,他被送进重症监护室。苏醒过来后,他却强烈要求转回普通病房,他说:“我是搞核试验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现在最需要的是时间。”在住院期间,将军忍受着巨大的痛苦,整理移交了一生积累的全部科研试验技术资料;还多次打电话到实验室指导科研工作。  

529,转回普通病房的林俊德出现完全肠梗阻,肚子充满胀气和腹水,心率每分钟达130次。医生建议做肠梗阻手术,林俊德再一次拒绝了:“即使手术能延长几天,但不能工作就没有意义。你们不要勉强我,我的时间太有限了。”

“很难想象他当时忍受着什么样的疼痛……那时他已腹胀如鼓,严重缺氧,呼吸和心跳速率达到平常的2倍,比我们一般人跑完百米冲刺还累。”西安唐都医院护士长安丽君说。但将军却安慰护士们说“不用担心,我工作起来感觉不到疼”,在场的护士们都哭了。作为医护人员,她们深知晚期癌症患者所承受的那种疼痛是如何地难以忍受,却很难理解将军在生命最后关头这种毅然决然的选择:拒绝化疗,拒绝手术!

坐在病床上的林俊德,戴着氧气面罩,身上插着导流管、胃管、减压管、输液管等各种管子,争分夺秒地整理自己电脑里的资料。为了减少干扰,他两次让医生拔掉引流管和胃管。

530下午,感到坐在病床上无法工作的林俊德将军,要求把办公桌搬进病房。

531上午,林俊德将军已极度虚弱,胀气和腹水使膈肌上抬导致呼吸困难,即便如此,他仍然先后9次向家人和医护人员提出要下床工作。

一张照片记录了令人动容、震撼人心的一幕:一位脸上戴着氧气罩、身上插着各种医疗管线的垂危老人,在众人的搀扶下迈向病房中数步之外的办公桌,开始了他一生最艰难也是最后的冲锋。

如同重伤的战士向着枪眼那最后的一扑,这悲壮的一幕,凝成了一位中国工程院院士、人民解放军将军最后的冲锋姿态。

两小时后,已近昏迷的林俊德被抬回了病床。在间或的清醒时,他仍反复叮嘱学生,办公室里还有什么资料要整理,密码箱怎么打开。

悭吝的时间不肯给这位可敬的科学家临终的从容。来不及把笔记本上5条提纲的内容填满,来不及整理完电脑中的全部文档,甚至来不及给亲人以更多的嘱托和安慰。20125312115分,距最后一次离开办公电脑只有5个小时,林俊德病床边电脑屏幕上的科研数据还在跳动,然而这颗赤子之心却匆匆停止了跳动。

这位军人,这位科学家,他完成了生命中最后的冲锋。

一朵怒放的戈壁马兰花凋谢了。

临终前,林俊德交代:我死后,把我埋在马兰。

林俊德走了,留给人们的,永远是那个冲锋的背影,是在戈壁大漠倔强绽放的马兰。

得知他去世的噩耗,我国“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94岁高龄的程开甲院士扼腕叹惜,派家人专程送来自己亲笔题写的挽词:一片赤诚忠心,核试贡献卓越。

在他的遗体告别仪式上,总装某基地将士用一副挽联为他送行:铿锵一生,苦干惊天动地事;淡泊一世,甘做隐姓埋名人。

2013218,中央军委追授林俊德同志“献身国防科技事业杰出科学家”荣誉,林俊德的夫人黄建琴女士代他领取了一级英模勋章和证书。

“大漠,烽烟,马兰。平沙莽莽黄入天,英雄埋名五十年。剑河风急云片阔,将军金甲夜不脱。战士自有战士的告别,你永远不会倒下!”这是2013219日,“感动中国”组委会对“感动中国人物林俊德”总结的颁奖词,也是他用一生来勇攀科学高峰、无私奉献给党和国家的写照。

对包括林俊德在内的马兰人来说,“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绝不仅仅是一句口号,而是必须用一生来践行的真实行动——只有决心为祖国和人民奉献一生、奉献一切的人,才能把数十年如一日隐姓埋名于大漠的生活看成是人生的一种幸福,才能视核试验的风险、科研攻关的艰难为自己必须承担的责任,才会把祖国和人民的嘱托当做值得付出毕生努力的目标……无论是52载投身核试验的漫长工作生涯还是生命最后3天的事业冲刺,支撑林俊德的,都是这样一种精神。

这样一种精神,就是“热爱祖国,忠诚使命,艰苦奋斗,无私奉献,集力创新,勇攀高峰”的“马兰精神”。

“为党和人民做事,是天经地义、天地良心。”林俊德常常用这句话激励自己,他其实也是这样做的。入伍52载,他不论环境如何恶劣,生活如何艰苦,形势如何变化,他始终怀着朴素的赤子之心,执著追求。他参加了我国全部核试验任务,突破了一系列核心关键技术,取得了一批重大科研成果,为我们铸就国防盾牌、挺起民族脊梁作出了卓越贡献。在临终遗言中林俊德说,马兰精神很重要,热爱祖国,忠诚使命,艰苦奋斗、无私奉献,集力创新,勇攀高峰,希望大家继承马兰精神。我们要像他那样,树立如马兰花般坚定的信念,真正做到考验再多摧不垮,难关再险挡不住,责任再重压不倒。我们更要像他那样常思人生之责、常怀忧党之心、常砺报国之志,真正将个人理想信念与党的事业对接、与国家需要链接、与时代使命熔接,全力以赴、全神贯注地完成好党和人民赋予我们的各项任务。我们还要学习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拼搏精神。学习他始终保持昂扬奋进的精神状态,把职业当事业,把重任当信任,把要求当追求,竭尽全力、主动作为,争创一流,把全部智慧和力量投入到伟大事业中去,真正让马兰精神,永驻我心。

在线客服

电话咨询

在线咨询

0595-23882645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