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永春县文化馆!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永春文艺

永春文艺

【写遍湖洋】湖洋篇

2019-01-23    来源:《永春文艺》2018年    作者:刘雄仪  浏览次数:3893
 

这不是传说

                  ——湖洋美景篇蓬莱村

这不是传说!这是个随着戴云山脉蜿蜒而来腾跃而出的村庄。它有一个一听就漾起漉漉诗意的名字——蓬莱村!以朝圣般的心情一步步走向它,首先扑入眼帘的是雄伟古朴的石雕大门,正面镌刻着“蓬莱”二个金黄大字,背面刻有“江夏英声”。这是进入蓬莱村的大门,也是通往仙境的大门。
  
每每来到这里,总想去看看大格头山上的魁星岩,山下的武陵溪(蓬莱溪),溪上小木桥,溪边南北两座古石塔……拐入大格头山的正面,山突然陡峭了,几乎成了九十度的陡坡。山形大多是黑褐色的岩石叠起的,不知名的灌木竹林却能从从容容不知疲倦坚毅地生长。只有靠近了你才会发现它们脚下并没有多少的泥土,身前却是悬崖,也许是一年一度的春天在那里等待着它们,也许岩隙间的生长是它们具有的生存本能。山崖中间有一座小小的魁星庙,“魁星爷”年复一年保佑着莘莘学子考运亨通心想事成。

来到魁星亭前便可看到一个炊烟袅袅、东犬西吠的古村落,低矮斑驳的瓦房和现代高楼错落有致。村庄背后是层层叠叠绵延不尽披云戴雾的青山,武陵溪从两岸青山相对而出,蜿蜒奔流直到大格头山脚下,一泓绿水清波迂回婉转流至泉州湾直奔东海而去……

沿着石阶小道而下,武陵溪边竹影婆娑摇曳,溪上小木桥经年岿然不动,溪水清澈见底,成片的花岗岩石构成的溪底见不到泥沙,只有欢腾撞击在溪石上的流水声和迎风翩翩起舞的水草。水至清则无鱼,而武陵溪至清的溪水却生活着一种昂贵的黑脊倒刺鲃鱼(俗称“光鱼”。这种鱼只能生活在没有污染的水质中,据说一斤要一两百元)。

百年的风雨,爆满的汛水也撼不动溪畔南北两座石锈斑驳的六层六角的小古塔。一座静静矗立在北边稻田中,另一座静静矗立在山脚下溪边。根说这两座古塔是清朝初年建的,当时勤劳善良的村民是为了镇住村里风水宝地。经年不倒的古塔印记着风风雨雨的岁月,而今已成了人们心中的一道风景。现在这里满溢的是小孩天真无邪的笑声、年轻人携手漫步的浪漫、中年人静坐垂钓的悠闲、老年人坐看云起的惬意……

春天来到这里,你会看到两岸的古塔、小桥、流水、青山,春雨也柔软地飘了起来;夏天因为古塔的岸然挺立,暴风剧雨凶猛的汛水也变得安静了,爆热的气温因为武陵溪变得凉爽了;秋天不只有秋高气爽,还有稻花香里说丰年,你可以带着古塔夕照回家;有雨的冬日你可以感受到山色空蒙雨亦奇,小桥流水似春归,独爱冬雨过山涧的意境……

这不是传说! 

白云生处有人家

             ——湖洋美景篇白云村

车子在蜿蜿蜒蜒的上山公路上行走了20多分钟,走到了山之巅,这里比我高的只有“天”了。环顾四周都是层层叠叠连绵起伏的绿色山恋,如同沉稳厚重的大海。空气非常清新,偶尔飘过淡淡的山花香味,令人心旷神怡。房子“星罗棋布”倚山而建,梯田层层叠叠上山而来,直达山腰。如果阴雨天气来到这里,还可以看见一阵烟雨云雾突然从山谷升腾而起,一会儿漫过村庄,一会儿又突然随风飘散而去,朦朦胧胧的村庄突然豁然开朗于眼前。这里是杜牧笔下的“白云生处有人家”,这里是闲云缭绕美如仙境的白云村了。

村东的香炉山上茂密的森林紧接着溪口万亩林场,村庄一年四季都被大森林释放的负离子浸泡着,这里是天然的氧吧,是造化钟神秀的自然宝藏。站在北面大旗山上隐隐约约可以看见莆仙平原,温暖湿润的海洋气候从东海穿云载雾翻过大旗山滋润了村庄的每一寸土地,南边的瑞云山和西边的圳尾山也是林海涛涛,莽莽榛榛,涛声阵阵……

村中的屋前屋后乡村小道随便都可以看到珍稀名贵的树木;仔井自然村落路口那棵两树一心的桂花树如同热恋的青年,一“站”就是两百多年了;芹菜垅自然村落路边的香樟树五百多年了依然枝繁叶茂;洋灵宫庭前那棵四树一心的米锥树远远望去如同插在洋灵宫前的香炉上经年不息的篾香;圳尾瀑布两侧成片的细丙阿丁枫又高又大树龄又长,据说这样成片又高又大的细丙阿丁枫在闽南地区是绝无仅有的;花果山瀑布(圳尾瀑布)从几十米高的崖石上飞花溅玉般倾泻而下奔入谷底,谷底清幽冷冽,山崖峭壁中间瀑布水帘背后尚有一幽深石洞,至今尚没有人敢进入石洞探险,因此这瀑布如同西游记里孙悟空的花果山瀑布,当地乡民也俗称花果山瀑布了。瀑布右侧的圳尾山顶上有一块大石头,石头上有仙人“足迹”,传说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神仙经过村庄上空被村庄美景所吸引,在山顶石头上驻足欣赏美景时留下了“足迹”。

好山好水好风光,地灵人杰毓流芳。或许是山水灵性的滋润,这里风景秀丽,民风淳朴。瀑布左侧上方金财家的儿子黄永福2009年考入中央民族大学音乐学院,声乐硕士研究生,现为厦门歌舞剧院青年独唱演员,曾任中国武警文工团青年歌唱演员,荣获过亚洲青少年艺术节“豪佳香杯”年度新人奖、“璀璨中国”艺术才艺国际交流评选大赛荣获金奖,这是山里飞出来的“百灵鸟”,是大山的骄傲……

云行不自知,树静谢风迟,行至路穷处,恰是观景时。

高坪山魂

                 ——湖洋美景篇高坪村

一场红色的“风暴”悄悄地在这山村刮起了!19494月闽中力行地下党支部在高坪村秘密建立了地下民兵队伍,参加队伍的有贫苦的农民、木排工人、知识分子等,从此革命的烽火在小山村里熊熊燃烧了!19497月在这里成立晋(江)南(安)永(春)游击大队第四中队,开展革命斗争并领导农民举行抗捐抗税活动;1949821日游击第四中队投入了解放永春县城的战斗,接收了永春日报社,823日和闽西游击队一起解放了永春县城……当年作为革命活动中心的种玉堂如今已经列入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了。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当年的风暴给这红色村庄留下了自强不息薪火传承的精神魂。改革开放的春风吹绿高坪山头,那一株株翠绿的芦柑曾经给吃苦耐劳的村民带来了勤劳致富的希望,然而一场黄龙病使得山上的芦柑大片大片地消失,村民多年的付出在那一瞬间付诸东流。何去何从,这是个问题!此时,革命老区的村民开始选择外出打工,从载客的摩的司机,走街串巷挑担的“货郎”,地摊的小生意人……一步步走向个体“超市”生意,村民们已经取得了斐然的“超市经济”收益,许多人在城里购买了房子,有了自己的私家车。他们是湖洋“超市经济”的领路人……

高坪吴氏一世公(吴竹轩),当时一个人从吴岭来到这荒郊野岭,在到处都是沼泽地的山坳上,一个人风餐露宿“养鸭”谋生。有一天,一位路过此地要赶往德化的过路人,经过这里时夜幕已经快降临了,眼看着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心里非常着急,好心的吴氏一世公留他在临时搭建的茅草屋住了一夜,不仅给他饭菜吃,第二天还把舍不得吃的鸭蛋相送。这位过路人其实是一位“风水玄学大师”,感恩于恩人的留宿和饭菜相赠,当即为吴公点拨一处“风水宝地”,这地方就是村里叫“鸭窟”的地方。吴公立即把茅草屋、鸭房都搬到宝地上,从此母鸭要么一天生两个蛋,要么一蛋两蛋黄……吴公也从此兴家立业了,才有了现今美丽富有的高坪村…… 

知了的欢唱声从那千年的古榕树转过山坳传到了村口,凉爽清新的空气夹着渐渐秋意的山风轻轻拂过村庄,看那一坵坵绿色的水稻禾苗沿着山坡呈半圆形拾山而上,整洁漂亮的房屋错落有致分散建于山腰之中,村庄房屋的后背山上是茂密的松树林。绿色的禾苗是村庄的裙子,房屋是村庄的腰带,山上苍松翠柏是村庄的上衣,村庄如同婀娜多姿含羞娴静的少女绮丽在岩屏山上。村庄一年四季都被天然氧吧所包围,山上的山泉更是清澈甘冽温和,不同于一般的山泉,据说是因为山上都是成片松树,松树的根部会生长“伏苓”,“伏苓”能和胃益脾,所以山泉水如同是浸泡过“伏苓”,喝起来不仅生津解渴,还能和胃益脾。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站在高坪村,一股来自大山的神魂直抵内心,令人神清气爽,精神抖擞!

青山恋

                   ——湖洋美景篇锦龙村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欢乐趣、离别苦,此中更有痴儿女……”,《神雕侠侣》中的李莫愁为了爱意乱情迷,分不清正义与邪恶;“四张机,鸳鸯织就欲双飞,可怜未老头先白,春波碧草,晓寒深处,相对浴红衣”,瑛姑为了爱“可怜未老头先白”。爱情,人类永恒的主题,总是让人神魂颠倒、欲说还休、欲罢不能……

家乡的锦龙村也流传着一个朴实凄美的爱情故事。传说元末,湖洋有一年轻男子经常挑面线经过锦龙村的坑内岭翻山越岭去德化卖。有一天在山岭上遇到上山砍柴的年轻女子山凤,山凤看到年轻男子微微一笑,风情万种。男子顿时心生爱慕之情,健步如飞三步并做两步来到女子面前。其实年轻男子和山凤已经是熟人了,他经常到山凤家卖线面,早已两情相悦。于是他们在山岭上促膝骈谈,不知不觉中天色已晚,当晚他们就在山岭上以天地为证结为夫妻。由于过度劳累和寒气侵袭,年轻男子当晚就去世了。悲伤不已的山凤不久发现自己怀孕了,于是许下心愿日后如果生个男孩,将来孩子事业有成的话,一定要修造这条山岭,以记念这份刻骨铭心的爱情。

后来山凤儿子长大后下南洋谋生,赚了钱寄回家,山凤就请师傅把这山岭修成一条宽敞的石浦路,后人就把这条岭叫做“风流岭”。山岭上峰回路转,松涛阵阵,绿树成荫,飞瀑相伴,山花相随,堪是休闲消暑的好去处。 

清道光年间,莆田一罗姓状元路过“风流岭”,在岭上写了一首诗:“风流岭上一风流,良缘到此亦已空,闻说当年云雨会,未知何处作佳房。”风流岭这条路其实也是过去仙游永春往德化的官道之一,整条石头铺起来的路还遗留在山岭上诉说着千年的故事。故事很美,但这里青山、村庄、生活更美…… 

山重重水重重,这里林海涛涛,山上野花漫漫。清晨第一缕阳光似乎比城里来得迟一些,大森林的早晨多么美,淡淡的晨雾披挂在山腰,清晨的阳光穿过山岭透过树叶上的露珠还可以产生七彩的光晕,村庄在晨雾和阳光中变得朦朦胧胧,不管白天黑夜经过公路旁都可以听到鸟儿在啁啾地歌唱。 

大大小小的溪流绕在村前村后流淌,清澈见底的小溪让你感觉这里的水是“新的”,山村的空气甜而清新,随手抓一把一拧,都是漉漉的诗意,如果来一场雨还可以闻到泥土的芳香,和着淡淡的花草香味,令人心旷神怡地迷醉。错落有致新旧交替的村庄里时常可以听到公鸡的鸣叫,以及东犬西吠声,不时可以看到袅袅的炊烟从烟囱里缕缕冒出,或直或弯地随风飘散。纵横交错在屋前屋后的阡陌常年瓜果飘香,五谷丰登。如果你在农家餐馆小驻,还可以吃到土生土长的苦菜、地瓜、冬笋、溪里的小鱼、农家养的鸡鸭、柴火烧熟的米饭…… 

山村很安静,静得让你忘记外面世界的喧嚣。这里你可以感受到纤尘不染的纯净世界,可以体验到最慢最惬意的生活节奏,并能感受到人之初的朴素与宁静……

山灵城芳

                    ——湖洋美景篇湖城村

这是一座海拔只有400多米的小山丘,却是食日月之精华,聚天地之灵秀,与人类生息幽然相通的小山包。虽然没有黄山“天下第一奇山”、华山“奇险天下第一”、泰山“中国书法第一山”、庐山“雄,奇,险,秀”的美誉,却有自己的婉约钟灵毓秀。南宋高宗绍兴年间,庄氏八世祖庄图将其父庄观的骨骸迁葬在山南麓,二十年后,“风水”庇荫马上灵验,庄图儿子庄夏高中“会魁”,并御任三太子少师(宋孝宗,宋光宗,宋宁宗),从此受到“风水宝地”庇荫。庄氏子孙更是兴旺发达,旌耀其门,蟾宫折挂,明清两朝中了“四状元,二榜眼”。这就是蜚声中外、古今册载的“状元地”——锦绣山。锦绣山为宋光宗所赐封,有册载…… 

站在锦绣山顶往东眺望,与之遥相呼应的是“天落玉印”的印石山,西边莽莽榛榛森林茂密的“风流岭”比肩同行,北靠崇山峻岭的戴云山脉,南眺湖洋溪水出乡关,烟波渺渺如同天际悬流,祥云漫漫在群山中升腾。 

好山好水养育一方聪明勤奋的人民。山下村庄就是湖城村,村庄里一座座整洁漂亮的楼房鳞次栉比或倚山或傍溪或沿街而建。湖洋街商贸繁荣,村民们由原来的街坊生意、芦柑、茶叶生产生意已经转型到出外商贸的各个行业生意,并且取得很大的成绩,逢年过节开着私家车回家已经不是什么稀奇事儿。 

城内自然村落,在宋朝时候已经是一个很繁荣的城堡了。城北门到城南门的青石街就是原来湖洋的商贸街之一,后来历经朝代变化时间推移才渐渐转移到现在的丁字街。很多村民渐渐从城堡中迁移出来,到现在丁字街成了湖洋镇最大的街市。 

城堡北门半圆拱形石门历经岁月的沧桑依然存在,北门的总兵厝据说就是当时士兵的驻地。南门的东泉祠里供奉着十三公神像。明嘉靖年间外夷倭寇侵扰蹂躏永春多个地方,祸及湖洋,十三公亲自率领乡勇杀敌无数,大小三十余战,保境安民累立奇功,勋绩彪炳,当时闽都分巡万公及县宰林公为十三公榜立“义勇”和“保障”两匾以旌其门。不仅如此,十三公还兴学重教,而且捐资建造了永春儒学两斋仪门,时任县宰的陈公又授予他“黉宫效绩”一匾,以示褒奖,“冠带义士”的荣称由此而来。明嘉靖癸亥年间(1563年),黄氏宗亲为表其功德,在湖城堡南门为他建造一座生祠,号“东泉祠”。迄今已经有450多年了,现为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城堡的西门如今还是原来的模样,石头上长满了石锈,不知名的藤蔓缠绕在石头上,城门尽显岁月与故事。这里的一座绣楼根据楼主人介绍已经有400多年历史了,楼上栏杆以及构房的木板已经变成深褐色了。透过古典庄重楼房的韵味,我们似乎还可以看到当年黄家大小姐凭栏抚琴织绣,似乎还可以听到琴声在城西门外湖洋溪“水门潭”边的烟雾云中流淌。今年年初甚至“惊”动中宣部,新华网、福建日报社记者纷纷前往拍照记载,工作人员纷纷惊叹表示:这样的绣楼不只是在福建,全中国都是非常少有的!是日,拍摄组的记者们还品尝了黄阳泽父子用拥有几十年传统手艺制作的湖洋特色菜“尿蛋”、“尿肉”。宴席就设置在400多年的古“楼脚厝”大厅中,“尿蛋”、“尿肉”的美味佳肴让记者们赞不绝口,“甚至忘记了绣楼上有黄家小姐的眉目传情”。

绣楼前的古房子叫“楼脚厝”,楼的各个房间都有三个门,而且每个房间都可以开门相通,据说如果碰到土匪侵扰方便逃避。 

与绣楼对面相映生辉的古厝是万全厝。万全厝红砖翘脊雕梁画栋青砖石庭,门庭前上竖立“旗杆”(过去万全厝主人在京城做官)。万全厝在城堡中就有三大座,在”留后”自然村落还有大厝,城堡里还有上大埕厝、下大埕厝、谢厝等等。在湖城堡中有古厝便有故事有传说,传说过去城堡中出了十八个秀才,于是就有了十八担“书笼”故事。书房洞公厝就是他们先人留下的私塾院,还有传说城堡原来有十八大姓在居住,可见过去这城堡里是多么繁荣昌盛。 

远去的十八担“书笼”依然熏染着书香墨气,激励鼓舞一代代村民子女勤奋耕读,蕴育出一批批国家英才:黄家瑛四川联大博导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黄克敏南昌大学化学系硕士生导师、黄国烟福建省地质测绘院总工程师、刘永乐著名作家、黄婉茹2016考上清华大学生物专业…… 

十三公的重教兴学默默奉献成了村民学习的楷模。现年80岁的陈谷先老师几十年如一日在镇文化站工作直到退休,现今还在为组织湖洋民间文化研究会努力工作,现为中国世界华人艺术家协会会员、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会员、中国硬笔书法协会会员。黄文顺,永春湖洋商会第二届筹备组组长,湖洋商会慈善基金会第一届会长,湖洋奖教奖学金创会会长……

时代的进步造就辉煌的今天,回眸昨天的历史,那许许多多的不朽的传说、古老的建筑、遗留的文风正是先祖留下的文明与文化……如今城堡的文化精神已经深深扎根在村民心中!

上坂乡音

                   ——湖洋美景篇上坂村

仲夏的一个傍晚,特意走进了上坂村。以前有来过同学家两三次,每次总是来去匆匆,不能看尽村庄之景。这次踩着夕阳而来,山影斜映在上坂溪上。由于上游水坝没有放水,溪床又宽,溪流显得有点“小气”。绿色的公交车正徐缓驶过上坂桥,溪的两岸是青翠欲滴的青山,虽然气温还是很热,但是已经可以感觉到青山里森林释放出来的清新湿润的空气,还有山里带来阵阵的凉意。青山、绿水、公交、夕影、石桥,这是上天赐给小村一幅多么幽雅的美景。

沿着溪流往前走,到了第二个上坂桥,在这里可以看到村庄傍溪沿山层层而建。过了桥,村北后山是镇直的农场-——红卫场,这农场是当时公社书记(后来的福建省副省长苏昌培)组织建立的农场,是湖洋芦柑发源地之一,现今山上还种植着远近闻名的永春芦柑。村庄南面的一处山是石鼓尖山,这里有一个叫石鼓尖的农场,农场是当时龙山村归国华侨郑启船向湖洋公社申请开发的,是湖洋最早的农场。后来农场收归政府了,再后来给了到湖洋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作为劳动的场所。山上种满茶叶、芦柑、桃、李……这里留下了知青的足迹,辛勤的汗滴和思想情怀,每每提及这些往事,知青们酸甜苦涩上心头。

村民勤劳善良淳朴,上世纪80年代开始,村里的茶叶、芦柑人均产量全镇最多,甚至全县全市最多,上板村也成了镇里先富起来的小康村之一。

来的时候,刚好是夏季收获的季节。南山下是层层叠叠而上的金黄稻浪,稻浪中还可以看到村民正在收割稻谷,这样的情景在农村老家已经不多见了。

村西的溪旁地势比较平坦,偶尔有零星的牛羊在溪边吃草。湖洋溪的溪水汇集到这里已经变成了一条不小的溪流了,溪流平缓溪床宽阔,两岸是森林茂密的青山,在夕照中波光粼粼远流的溪水看不到尽头,唯见“长江”天际流!春天来到这里您将身临其境:“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的山溪水满春意浓。秋冬季节可在溪边品尝:“坐观垂钓者,汽蒸云梦泽,日暮待情人,维舟绿杨岸,一人独钓一江秋”的乡村自然美景……

村庄虽然只有几百人口,但是却有着深厚的文化历史积淀。在龙山村的南边和上坂村的东边交接的山上,历史上曾经有一处非常出名的瓷窑,叫碗芸窑,建于元朝沿至明清,范围有2000多平方米。元时候遗留下来的器物以青瓷为主,釉色半透明玻璃状;明朝主要是碗,少量杯、盖、棺垫等;另有清朝白釉清花器物,器物中有“福”“禄”“寿”等落款。这里还流传一个凄美的故事:在清朝时期,因为窑里生产出一款优美的青瓷龙椅,夏天坐上去既凉爽又神气,皇帝很高兴,把碗芸窑赐封为“官窑”,同时要求用瓷土生产“瓷龙床”,后来因为生产床的支撑蚊帐顶的框架不成功,怕皇帝追责,窑主就举家逃亡,同时在窑中封存了两窑的瓷器。又有传说是因为蚊账顶的横杆太细太长,导致在烧制过程中断裂了,成不了型,结果窑主举家逃跑。久负盛名的碗窑芸从此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曾经的碗芸窑是村庄文化的一部分,也是湖洋文化的一部分。从村庄里走出去,1965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的陈贻盾也是村庄文化的一份子。陈贻盾,现任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副研究员、项目组组长,曾经参与导弹复合固体推进剂、激光在化学中的应用、潜水艇水下废气排放工程、燃料电池造气工程等科研课题研究,发表了很多珍贵的论文,并发明了很多专利,传略被录入《中国发明家全集》《中国专家大词典》《世界优秀专家人才名典》《中华娇子·人才卷》《中华百年人物篇》等等(百度可以了解更多)……

上坂村是湖洋溪流经的最后一个湖洋行政村,溪水在这里出乡关,带着浓浓的上坂乡音。山不转水转,湖洋溪水长流,湖洋文化也源远流长……

                

生命礼赞

                  ——湖洋美景篇桃美村

小时候常常会对着那山发呆,总觉得山那边有一股神秘的存在。以前那里会不会也有人居住?为什么每次夏天下雷阵雨,都是从那里开始下,然后白茫茫一片奔过一山又一山直逼而来,就连台风暴雨好像也是那山头兴起,然后翻山越岭而来。秋冬放晴的天气似乎还可以看到山上树木枝枝丫丫,春天却是雨雾常常压山顶。现今,才知道那山是叫“大只头山”。山岭的周围,历史上曾经有人家居住,或许这是一种冥冥之中的巧合。这里可以说是湖洋文化重要发源地之一,是湖洋曾经消失的“楼兰古国”…… 

            (一)蝙蝠洞 

传说在“大只头山”的峭壁崖石中有一个洞,洞里曾经住着蝙蝠精。这洞至今没有人上去过,也没有办法上去,因为洞是在峭壁岩石中,传说山洞是“大只头山”山腰的一块巨大岩石“插入山体”形成的,很早的时候洞里住着蝙蝠精,这洞就是杨文广平定的闽南十八妖精洞之一。 

            (二)金小娘洞 

在“大只头山”山下有一个天然石头洞,这洞叫金小娘洞。据说在远古时候有一姓金的小姑娘到山上一个洞口的附近采“糍壳”(闽南农村用于做糍粑的一种植物),没想到碰上了正在修行的千年蛇精,蛇精一口吞下了小姑娘,自己得道升天变成神仙了,把小姑娘的魂魄留下给她看守洞府,这洞后来人们就叫金小娘洞。洞顶的石头平平整整的有十多平方米,每到收割稻谷季节时候,村民们常常把刚刚收割的稻谷放到石头上晒。传说永春拳祖师方七娘曾经在这方石顶上参悟修炼成震惊大江南北的“永春白鹤拳”。

这山洞的前口比较宽,面积有十多平方,如同一个小房间。往里就比较狭小,深不知底。传说有村民拿着火把早上进洞到了傍晚才出来,可见洞是够幽深的,听老人说,山洞可以通向山的另一面。 

           (三) 仙叠石 

在金小娘洞前尚有一处“仙叠石”。传说有一次观音娘娘要去金小娘洞做客,恰巧金小娘不在。观音娘娘在回去的路上碰到了金小娘,告诉金小娘刚才要去她家做客,金小娘将信将疑。观音娘娘告诉她,在洞的前方她叠放了三块石头,第一块石头形如龟壳,由第二第三石头顶着。金小娘回去后果然看见了这样的三块石头。

历史上,闽,粤的先人有的曾经住在山洞里。古书有记载洞与峒是相通的,一些洞主就是山寨寨主,山洞里的妖精应该说是洞主的化身。传说中的杨文广平定闽南十八洞妖精,应该说是平定那些洞主吧因此“大只头山”上洞的传说、仙叠石的传说,应该可以说明很早很早的时候“大只头山”山上已经有湖洋先人在此居住了!已经有湖洋人类文明的诞生了。(因为山林茂密,灌木从生,没办法上山拍照金小娘洞、蝙蝠洞、仙叠石的图片,深以为憾!) 

            (四)消失的“楼兰古国” 

传说 在“大只头山”山脚下的“洋牛埨”曾经是放牧牛羊的地方,也是牛羊的住所。旁边的山坳叫“白荇”,当时住着白姓人家。白姓的道士法力了得,施展法力能使得田地上没有蚂蟥,房间没有蚊子,天上的秃鹫不敢俯冲抓农家的小鸡,野兽不敢入侵家门……

再翻过一山脊就到了“曾厝埨”,这里曾经是曾姓人家居住地;下到山坳是“白岩坂”,这里是白姓人家住地;隔着一条山涧小溪是“乌鸦路”下黄姓人家居住地。

在岩仔境上有一座唐朝时候建的宝云殿(目前湖洋只有4座殿,殿比岩,宫的级别大)。宝云殿后面是龙船寨,龙船寨的形状像大船,传说因为船在水中会左右摇晃,所以来攻打山寨的官兵土匪会被弄得晕头转向,最后都以失败不了了之。龙船寨左边有郭姓、林姓人家,右边北山一带有金姓、佟姓人家,前方有郑姓李姓谭姓人家,“遮内”的马姓,“石牌”的丁姓,“乌石”的宋姓等等。

这么多姓氏的自然村落,居住在同一地方如同一个多民族的大融合,各自带来了自己的生产技术和文化,推动着文化经济的交流融合,共同发展。传说这里曾经还有一条街叫“白荇”街,是湖洋当时最早的两条街之一,可见当时这里的商贸经济是多么兴旺发达,人口众多。现在这里只有宝云殿依然矗立在岩仔境,其他自然村落都已经灰飞烟灭,连残墙断壁也找不到踪迹了,所有的生活居住地都变成良田沃野了。现在上山劳动的村民在山上的田地间、山涧中偶尔还可以捡到过去的瓦当石烁、古砖头。虽然先民们的后人可能移居到其他村落或其他县市,但是他们所创造的精神瑰宝、文化财产,如同生生不息的星火激励着后人代代传承发扬光大…… 

            (五)桃花盛开 

“排尾街”是明朝时候在村庄中形成的一条集贸小街市,乃当时湖洋的重要贸易市场之一。随着社会经济格局的变化发展,现在已经见不到过去小街低矮参差不齐的土木房子以及坑坑洼洼的乡村小道,取而代之的是平坦整洁水泥路和钢筋水泥的楼房。中窑自然村落当时生产的瓦片非常出名,瓦片上都有窑名和师傅的落款,虽然瓦窑已经停产很多年了,但是熊熊的窑火依然鼓励着村民们努力奋发图强建设美好家园…… 

村庄依山傍水,历史悠久,文化深厚。“大只头山”的山水荡涤蕴育着村庄的每一寸土地,激励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国家英才。刘成垦先生是国家高级军工飞机设计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贴津;刘文磊先生为中国工业第四设计研究院设计院副总工程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吴诗池先生厦门大学历史考古硕士研究生导师;刘成业先生厦门市委常委、副市长、知名作家;还有天之骄子清华园学生刘定锋(刘定锋2015考上清华大学信息学)…… 

在这里你看不到桃花盛开的美景,却能看到比桃花更美的村庄,古老神奇而又充满勃勃生命力的村庄。这里就是桃美村

                    石厝生辉 

                         ——湖洋美景篇石厝村

翻过几重山之后就到了县最东南端的村庄了。山腰之上村庄掩隐在山岙或者山脊之上,村里几乎没有一块比较大的平原地,村庄也似乎是从山地上“生长”起来的。那郁郁葱葱山林中的村庄如同大山的眼睛把大山的喜怒哀乐从一个山岭传到另一个山岭,一直传到外面的世界…… 

记得二十多年前和班里同学来过这小山村。上山进村的道路和村里道路都是土路,一阵风过后尘埃飞扬,一阵雨后整条道路泥泞不堪。村里的房子基本都是土瓦房,墙壁有抹白石灰的少得扳着手指算得出来,能盖上两层土木楼的已经是“大户人家”了。跟当时大部分的农村一样,这里农家小四合院的院庭里几乎家家都养猪,在房子的左边或右边都建有猪圈或厕所,鸡鸭更是和人“住在”一起了。村民们比的是谁家的猪养得又快又肥卖的钱多,然而这点微薄的收入却要支撑起子女的上学、娶媳妇、生孩子等等生活费用。家家户户唯一不缺乏的是稻谷、地瓜、芋头、蔬菜等等农副产品,村民们几乎都是肩挑手提地行走十几公里山路到集市上进行物品交换买卖。二十多年过去了,物换星移,村庄已经完全富裕起来了。

北面村庄是石厝和梅坑洋及安坪洋自然村落,现在这里一排排整洁、干净、漂亮的小洋楼拔地而起,掩映深山绿树中。宽敞的水泥路已经通到家家户户门口,村里如果有娶媳妇、过生日,生小孩等庆典日子,小车则是停满了屋前屋后,爆竹焰火连夜鸣。就连距离村部2公里多只有40多人口的安坪洋自然村落也是水泥路通到家门口,这小自然村落走出了村里的第一位大学生,据说这大学生如今已经跻身福建十大杰出律师之列。 

山村老房子的庭院前、台阶上长满石锈的石头仿佛在告诉我们,改革开放的阳光早已经照耀在山村好多年了。山村经济蒸蒸日上,古老的房子、艰苦的岁月已经一步步湮没消失在历史长河里!

村南是石城自然村落,村庄如同处在世外桃源中。在山下公路上或者村北只能依稀看见石城的几座房子,但是当你走到村口山脊的那几棵百年老树前,一座现代的农庄豁然开朗于眼前,一座座小洋房依山而建,一排排的冬瓜架“架山”而上,绿油油茶园、柑橘园绕山而行,村中山涧流水清澈见底终年不断,成群的鸭子嬉戏于水沟旁,村前屋后青翠竹林如同村里的绿色使者,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是谁带来了远古的呼唤,是谁带来了千年的祈盼……还有那久久不能忘怀的眷恋”,这是多年之前山谷的回音,村南和村北原来被深深的山谷(近200多米)隔开了。是内格大桥把山南和山北“拉近”了,使各个自然村落合二为一,让村里乡民的心“热起来”了,将村里和外面世界的距离“铺平”了。天堑变通途,从此山不再高,路不再漫长,幸福的歌声传遍四方……

它山之石

                   ——湖洋美景篇玉柱村

              

在盘古开天地之时,这一方印石突然从天而降落在山之巅。传说是当年孙悟空大闹天廷时,一脚踢翻太上老君炼丹炉,一棒横扫瑶台,一块高约4米,面积12平方米左右,石顶平整如砥的近似正方形巨石从天而降,直压山顶,于是有了天落玉印石,山就美其名曰“印石山”。当然,民间也有另一种传说,是女娲补天时有一块五彩石掉到山顶形成的。山高如锥柱、天降玉印,或许村庄就这样美其名曰:玉柱村。天降“玉印””福自天上”来,历朝历代经久不息…… 

一、印石山

印石山,海拔998.4米,在玉柱村境内,也是湖洋最高的山峰。只因山顶上有一块近于正方形,高约4米,石头顶面平整如砥近12平方米的巨石,就叫印石山,如今石壁上留有许多古今贤人的题刻。湖洋境内的村庄如果有新春“进香,祈福”等,都会在天亮前在印石山上碰擦印石引出“圣火”,一路燃举,敲锣打鼓把“圣火”送进宫庙,以庇佑村民年年有余,岁岁平安 ,俗称“请火”。

站在印石上往东眺望,可以看见太阳从莆仙平原外的东海冉冉升起,北面戴云山脉青山连绵云蒸霞蔚直达天际,南面则是泉州山林云烟,西面是翡翠含烟的湖洋乡村。 印石山上树木一年四季都青翠欲滴,空气清新。秋冬特别适合登山爱好者登山运动,是旅游者登高望远,呼吸新鲜空气的好地方!

二、 古驿道

古时候从湖洋要到仙游,莆田有两条驿道。一条就是从印石山北侧经“惠格岭”“瓮仔冻”到仙游度尾。这条古驿道路已经不存在了,被永仙公路所代替了。另一条古驿道是从印石山南侧的“尾燎”自然村落开始,经过印石山与“西垵尖””畚斗洋尖”中间的山谷爬山岭到达仙游的大济镇的古濑村!这条古驿道基本是由山石铺砌而成,宽一米多,现今大部分还完好。这条古驿道的山岭就叫“白鸽岭”, 山岭上有一石碑记录永春、仙游的地界碑。碑文如下:永春州、仙游县分界碑,白鸽岭西南属永春辖,东北属仙游辖,以岭头为交界,光绪元年四月日建,永春州翁,仙游县吴,同立。山岭上还有一块石碑,石牌上写着“白鸽岭”三字,据说是当时湖洋蓬莱村的著名书法家黄枝春所写。白鸽岭如此完好的古驿道能保存到现在已经很不容易了,更显弥足珍贵。

站在古驿道路口,我们似乎还可以看到古人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在天涯”依依惜别的情景…… 

三、 “状元府”地

2006年,村民学子李燕秋以全县理科状元考上清华大学金融专业,2013年村民学子包旭东又以泉州市理科状元考上清华大学临床医学专业。考上状元在这村庄似乎已经不是“稀奇”的事情了。村庄境内的“庄府”现为庄氏祖祠,可谓是千古风水宝地。自从出了宋少师庄夏之后,庄氏出了四状元:明万历35年(1607)丁末科庄安世、万历47年(1619)已末科庄际昌、乾隆4年(1754)已末科庄有恭、乾隆19年(1769)甲戊科庄培因。两榜眼:明万历41年(1613)葵丑科庄奇显、清乾隆19年(1769)甲戊科庄存与。除此之外庄氏后人贤达很多,海内外人才济济不愧为“顶甲世家”,现今庄氏祖祠以及厝旁边的两颗百年古树已经是列为县级保护单位了。

一方山水养一方人,村庄人才荟萃:李金成空军某师副参谋长,李其辉国防科委航天部河西研究所书记,李鸿祥北京农林科学研究院院长,李文木化学博士,任职于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所……40多年前村里“郑半仙”(郑联芳)曾经在村里三岭桥古榕树边手拿罗盘面对着印石山推算良久,掐指断言:“村庄依靠印石山风水,30年后人才大出,村民将大富大贵。”当时在场的人将信将疑,而今勤劳奋发的村民从发展柑橘茶叶农作物转型到出外经商开超市已经取得了斐然的“超市经济”收获,据说百分八十的家庭都有自己私家小车,整洁漂亮楼房鳞次栉比,宽敞平整水泥路都已通到家家户户门前。 

它山之石已变玉……

吴岭逶迤腾碧浪

              ——湖洋美景篇吴岭村

               

莲花峰下的村庄是我们都熟悉的吴岭村,其实很早之前村庄的名字叫五旗岭。传说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朝廷钦命五支旗队的官员入闽垦荒。第五支旗队吴氏官员的马队到了现在的吴岭格那里,马儿原地踏步不走,官员们百思不解,于是祈求“神灵”明示,他们是不是应该在这里屯扎垦荒,占卦结果显示,“神灵”确实是叫他们就此留下。从此这村庄就叫五旗岭了,吴氏官员(吴纶清)也就成了这里吴氏一世公。吴岭村名是现代才演变过来的。 

村庄的房屋依山而建星罗棋布,山上林深竹翠,山涧清泉终年流淌,果蔬飘香。村庄人口不多,只有几百人,却有着悠久深厚的历史文化。 

(一)九车格 

九车格在吴岭南山上。传说南宋末年,元兵大举南侵,南朝一个无恶不作的大贪官,带着大量的金银财宝逃到这里,由于不方便逃亡,他把九车的白银藏在这山上,想等战乱平息了再拿出来使用,没想到在逃亡的路上举家被杀了!所藏的九车白银再也没有人知道所在了。 

百年之后,邻村的仑山村有一对陈姓兄弟经常要在这山上劳动,有一天吃过午饭的弟弟和以前一样靠着一棵小树打瞌睡,哥哥一生气就砍了那棵小树还连根拔起,结果发现了一小车白银,待到晚上兄弟俩偷偷运回家,在仑山村上建了两大红砖绿瓦的大厝,成了远近有名的大户人家…… 

此后更有神乎其神的传说:在月朗星稀的夜晚,剩下的八车白银经常变成八只白马在山上玩跑,传说只有大忠大孝大义的有德之人才能看见,白马消失的地方就是白银埋藏的地方,如今好几百年过去了,至今还没有听闻有第二个人得到一车白银…… 

(二)雄关隘口 

吴岭格历史上就是兵家必争之地,西侧的大山是莲花峰,东侧是高一百多米的“大小鼓楼寨”山,在鼓楼寨山上往北可以清楚观看湖洋盆地,往南可以清楚观看丛桂庵山岭峻峰,往东可远眺五台山以及东关,传说大小鼓楼寨是明朝嘉靖年间为抗击倭寇而建,至今山寨上还保留着当时修建的一口水井。1949年国民党的残部和土匪从德化的霞碧攻入湖洋,想进一步攻打刚刚解放的永春县人民政府,英勇的人民解放军就在大小古楼寨山上开挖战壕,和镇守在溪西村“相公格”上的国民党军土匪激兵战了一天一夜,最后国民党残部和土匪被打跑了。1962年还来了一支解放军高炮连队在吴岭格驻扎过。多年前上山劳动的村民还在战壕周围捡到子弹壳,现今在隘口处那两棵历经战火硝烟洗礼的几百年古榕树依然枝繁叶茂苍翠欲滴。

            (三)总理的故乡 

2009年金秋10月,吴氏祖祠焕然一新,祖祠前,公路的两边旌旗飘扬,到处喜气洋洋,莲花峰上秋风送爽,村里热闹非凡。这是一个很特别的日子,因为新加坡前总理吴作栋偕同夫人及子女来到他的故乡拜祭祖先了或许真有“风水宝地”之说,吴氏祖祠周围虽然有扶苏的树木围绕,但是屋顶瓦片上从来不会留下树叶,一年四季都干干净净…… 

            (四)莲峰岩 

莲峰岩座落在莲花峰的半山腰之上,传说最早是建于明朝,后来在300多年前毁灭了,现今的岩寺是近年重新修建的。站在寺岩前往西北观看,可以看到仙游度尾的“苦竹山”连着印石山,再经桃美村的“大只头山”连着南安的“五台山”,最后归到南边“丛桂庵山”,山山岭岭高低有序连在一起,形似半圆状。面朝莲花峰,连绵的群山在春夏秋冬,在云雾雨露阳光月影清风之下,景像各异,非常壮观,因此这里是一个非常适合“看山”“养心”的好地方。岩寺后面一大片的独特森林叫“红菇林”,这里生长的红菇个头比较小,红菇连同根一起放到水里煮可以治腹痛腹泻。据说这片森林处在“风水宝地”中,森林也是“风水树”,所以在历史上才能幸免于难,得以保留下来,如今这片绿浪翻腾的森林已经被定为的生态保护林了。

在森林中,山涧边散列着形态各异惟妙惟肖的石头:横走的石螃蟹、沉睡的千年石狮王、石僧帽、观音送子、石牛、石马、石笔架……最为令人惊叹的是一块钟鼓石,用石头敲打这块石头左边会发出钟一样的声音,敲打右边发出鼓一样的声音……来到这里的人们无不被大自然鬼斧神工的造化所惊讶

吴岭逶迤腾碧浪!山水托人间之福,山水秀;人间托山水之福,人伟杰。 

溪山第一

                 ——湖洋美景篇溪西村

“青山行不尽,绿水去何长……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这里一年四季都是满山青翠的树木,郁郁葱葱,苍老挺秀,林深幽静,山花隐约,春天似乎从没离开过。鼎仙山这片多情的土地处在南亚气候和中亚热带气候缓冲带中,温湿的气候丰沛的雨量滋润了山的灵性,丰润了物种的多样性。山岭上的楠木、黄榉、枫、樟、青冈、黄豆杉等都在这里安安家落户,据说山上有一百多种珍稀树木。

是仙山必有传奇故事,鼎仙山上云雾缭绕水份充足土壤肥沃,培育出了优良的名茶——水仙茶。早在清咸丰年间(公元1851-1861年)溪西村民郑世报父子到闽北谋生,在那里学会了“武夷水仙茶”的种植培育制作技术。后来带回了100多棵茶苗种在鼎仙岩寺庙附近,制作出来的水仙茶,茶水橙黄微绿,明净清澈,入口平滑,润喉生津,味若微风吹兰,茶叶畅销全国及东南亚各地。自此闽南各地竞相引种,因此仙溪的水仙茶成了闽南水仙的鼻祖,如今在溪西村里还保留着五颗当时种的水仙茶树。

    鼎仙岩,这一静静矗立的山寺已经有近千年的时光了。鼎仙岩对面的山恋一层又一层连连绵绵直达天际,晴天时便可以看到山恋的沟沟壑壑,山脚下湖洋溪绕山流,若是有云朵飘过更是可以看到群山在云中行走。清晨暮霭时可以看到一条薄薄的雾纱缠绕山腰脊上,如同缠绕着白纱巾的花季少女。寺庙左侧岩石峥嵘俊俏,天然而成的钟鼓洞,拿起石头敲打石壁还可已发出如同钟鼓之声。还有那维妙维俏的,活灵活现的“观音石”、“石龟拜佛”、“鲤鱼跳龙门”、“仙人足迹”……掩映在山林之中美不胜收,以至于南宋理学家朱熹多次到鼎仙岩讲学,并在大悲殿前写下“溪山第一”,在摩崖石上写下“仙苑”二字,近代高僧弘一法师也多次到鼎仙岩,并留下墨宝“功参上乘”。

 据说这里曾经是古时候书生和小和尚读书的地方,添灯夜读的故事久已缥缈,仍熏染着书香墨气,似乎还在激励着村民儿女勤奋耕读蟾宫折桂:郑璐(2008北京大学,香港大学经济,金融双硕士)、郑晓梅(2016北京大学经济硕士)……

在晨钟暮鼓声中,山下村庄前的小溪流水年复一年从半月型的村庄前静静流淌而过,村里那几座古朴稳健、飞檐翘脊,雕龙刻凤的闽派古房子风韵犹存;修成于明万历年间的古老山寨(仙溪寨),虽然大多只有一些残墙断壁,却依然可以见证过去的人丁兴旺、家业繁荣。据说当时是为了防御匪患抗击倭寇保全宗人而建的,古寨建有18厅数百室,占地20多亩,非常时期可以住一千多人,古房子古山寨总使人回归一份淳朴而深邃的遐想……

入山口相公格上的大樟树(170多年了)依然枝繁叶茂,村民们日出日落上山劳作总会在这儿小憩一会儿,上山下山旅游的人们也多会在此休息一会,这棵大樟树在人们心中已经成了心灵的“风雨亭”。 

清风牵衣袖,一步一回首,山山岭岭唤我留……

                      小村的故事

                          ——湖洋美景篇龙山村  

桃源溪(湖洋溪的一段)的溪水由北缓缓而来直接把村子分成两部分,流经连接村西和村东的石拱桥向南而去,村姑们清晨傍晚在溪岸边洗衣服的笑声已经被洗衣机的脱水声所代替了,如今只有依稀的记忆还可以回忆到被衣服洗得光滑滑的青石板和姑娘们的淳朴笑声,零星散落在溪边的水牛或悠闲地吃草或横卧在溪水边也只是画中景了。仙溪溪(湖洋溪的一段)的溪水由西往东贴着村南边的县道公路缓缓东流,穿过村西连接村南边县道公路的钢筋水泥桥向东流淌,曾经在村西桥头下唧唧复唧唧日夜不停地舂着瓷土的水车多年以前就不存在了,祖祖辈辈留下文明被新时代的机械完全涅槃了……

经几多年风雨变幻,唯有两岸青山不变。仙溪溪水和由北而来的桃源溪水在村的南面汇合往东,几个婉转流淌经过村东的石拱桥,在村东的古榕树边的深水潭来个缓缓深情的回眸,再望一眼它们依恋的三桥两半岛(两部分的村庄被溪水和三座桥分割得像两个半岛),便追随着海丝之路奔流远去 ……

依偎在深水潭湾边的苏阪宫的观音菩萨年年保佑着村民风调雨顺,安居乐业。宫旁的老榕树树干上长满了疣瘤,沟壑纵横,树头盘根错节,树冠成巨大的伞形,树叶蓊蓊郁绿焕发着年年的春天,也不知道它在这里安家落户了多少年,只知道它印记着村里的丰富资源,人杰地灵的故事。据说村庄所在的地形是处在龙形山脉上,村庄才叫龙山村,山是否是有龙的脉象众说纷纭,但是山上富含优质的高岭土矿却是事实,在老榕树对面山坡上还有70年代烧瓷器的窑址,瓷土全部来源于村后的山上。

人杰地灵的小村庄蕴育出四位抗日老兵:郑仕照,郑作华,郑亚天,郑国庆。他们早年在马来西亚和日本侵略者殊死抗战,虽然皆已作古,但是精神永存。仕照先生儿子郑毅夫先生现任厦门建发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副总经理,他不仅仅是商业才俊而且有一腔的桑梓情怀……

一个村庄诞生了三位作家,这可是山村人的骄傲。郑天宝(晓帆)、郑天采、郑其岳,前两位老师是堂兄弟,其岳老师是他们的同房近亲,因此也可以称作一房三作家了。郑晓帆老师致力于汉俳和自由诗的创造,先后先后出版了《迷蒙的港湾》《南窗梦》《望海楼风景》等近十部书籍,部分诗作在国内外获奖;其岳老师堪称一大奇才子,先是投笔从戎,退伍后参加高考考入大学的化学系,后来当了化学老师,也许其岳老师有自己创造的一套“启普发生器”能活生生地把化学老师变成著名的作家,从《望你一眼》开始已经集结出版了十部作品了;天采老师学生时代在境内外读过数首的大学,5O年代已经是辽宁大学的老师,可谓是天之骄子,天采老师先后结集出版了《小喇叭寓言》《猫头鹰的笑声》《岁月集》等五部著作。天采老师家那栋红砖古厝,飞檐翘脊,雕龙刻凤,古朴稳重的闽派古房子已经列入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了。

……

小村故事多,充满喜和乐……

在线客服

电话咨询

在线咨询

0595-23882645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