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永春县文化馆!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永春文艺

永春文艺

【写遍湖洋】湖洋美景

2019-01-23    来源:《永春文艺》2018年    作者:刘春耀  浏览次数:1934
 

漫步桃源街

                   ——湖洋美景篇之桃源村

永春县湖洋镇西南端有一个依山傍水的村庄,它从陶渊明的诗中走出,平平仄仄地停在湖洋溪边泊在凤山脚下。它有一个令人亘古向往、怦然心跳的名字——桃源。

一条平坦的水泥路沿着溪水近乎笔直地穿过村前,上联锦凤下通桃美。你可以踩着自行车毫不费劲地从村头驶向村尾,看鳞次栉比高高低低的楼房井然有序地坐落在道路两旁;你可以和爱人十指相扣,从村尾迈步村头,两公里的路程,边走边休憩,领略一路的风景。

这里是漫步散心的最佳场所。用脚步丈量小村的长度,听脚下流水或寂寂流淌,或淙淙流动,或灿烂喧哗,带来大山深处最为新鲜的气息,洋溢着武陵溪的韵味和桃花源的诗意;用目光领略满山的苍翠,遍野的柔情,绿树成荫,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迎着微风逆流而上,以溯本追源的姿势从街尾走向街头。一条宽四五米的水泥路平坦整洁地伸向前方,两边路灯和小树参差交错而又整齐有序。三五层的红砖厝门虽设而常开,时常有某叔或某婶坐在门口话家常,一见到你便热情地招呼你进屋喝茶。

走过二舍厝,驻足观看,一栋出砖入石燕尾脊的闽南特色建筑古香古色气势恢弘地屹立在你的面前。这栋古厝和重修后的小宗两相呼应,一砖一瓦仿佛都记载着一代名臣刘应望有口皆碑的政绩,以及他孩提时代闻鸡而起,读书万卷的孜孜不倦。在桃源、在湖洋,刘应望一直以来是大人勉励小孩勤学刻苦、建立功业、砥砺情操的楷模。

不知不觉到了桃源小学,这个我读了8年书的地方(幼儿园我读了两年)。校舍已经不是原来的平卧,取而代之的是一栋高达四层的宽敞明亮的教学楼。学生虽不多,但朗朗的读书声让人仿佛回到了学生时代。从这里,走出了多少的学生,许多都成材成林,犹如它背后的这座山,这片林。想当年叔公也是从这里起步,一步一步走向了厦门大学、人民大学、福建日报社……

村委会的老年活动中心是老人们的乐园。这里有窗明几净的阅览室可供安静观书看报,有棋牌室可以打牌、对弈、搓麻,有南音室可以让你呕呕哑哑来上一曲,有种着几株龙眼树的庭院,老人们时常坐在这里闭目养神晒太阳。晚上的时候,妇女们会在宽阔的村委会门口来上几曲广场舞,其中跳得最欢的是花甲之年的母亲和年逾七十的伯母。

月城是湖洋镇留存至今为数不多的古城堡。这座嵌进凤山呈月牙型的城堡里,有着十几栋雕梁画脊的古屋,我的祖辈父辈和亲人们生活在这里,我也在这里居住了十多年,这里有我童年的所有的记忆与悲喜。每年农历十月十四雷打不动的“普度”寄托着月城人对先祖的追思,进士厝的“诗礼传家”成为月城人的家训代代相传。

桃源桥又称雁塔大桥,是湖洋最具传说的桥梁之一。它是连接桃源村和美莲村的一座桥梁,也是我们小学毕业后到金龟寨上的四中读书的必经之地。这座石拱桥,几经洪水冲刷而屹立不倒。站在桥头,我仿佛听见了少儿时和一群玩伴在桥下游泳嬉戏的欢声笑语;仿佛看到了许多学子从这座桥上走过,走向了四面八方,创造了湖洋人(桃源人)很会读书的神话;许多村民从这里走过,弄潮儿般来到晋江、厦门、云南、上海发展打拼,乃至安家落户、开枝散叶……

再往上就是天房祖了。这是湖洋刘氏天房的祖厝(湖洋刘氏分天地人三房),也是桃源刘氏的祖厝。桃源村差不多可以算是湖洋镇最纯粹的刘氏村庄了,除了屈指可数的几户人家姓林,其余都姓刘。现在的天房祖,已被刘氏子孙修葺一新,并专人管理。除了开展尊祖敬宗等活动外,还供天下刘氏子孙寻根谒祖,联系宗亲,以唤起人类最为普遍的情感——乡愁。

桃源殿千百年来一直香火旺盛,里面供奉着仙祖妈和“大使公”司马圣侯,两尊神灵有求必应,世世代代庇护着桃源3000多村民出入平安与安居乐业。在仙祖妈生和大使公祭日或其他庆典活动时,殿旁的戏台会连续上演几天古老而极富地方特色的高甲戏和布袋戏,老人和小孩看得目不转睛,听得其乐融融,我也曾无数次驻足观看、聆听……

漫步桃源街,短短两公里,思绪千万重。无需吟诗,却已诗意盎然;不消高歌,早已逸兴湍飞……

       

醮满童年记忆的村庄

                                                                 ——湖洋美景篇清白村
   
人到中年,变得怀旧起来。往事一幕幕,经常自觉不自觉地在脑海中闪现。尤其是儿时那段快乐纯真的时光,总在心中占有最重要的一席之地,不经意就被想起。我的童年是在桃源月城渡过的,这里有我儿时大部分的欢笑与泪水。但也有一个村庄,醮满了童年的回忆,那就是清白村。
  
清白村与桃源村仅有一水之隔,素以山清水白著称,它与桃源村的上半部殊途同归地会师于镇政府。小时候经常跟父亲到苏庄格粮站缴征购粮,同母亲去那儿的小车站等车;与小伙伴们到西峰寺、金龟寨、湖洋桥(清白桥)游玩……
  
我们经常呼朋引伴,欢呼雀跃地跑到西峰寺。这是一座唐朝古寺,迄今1100多年历史,是湖洋留存至今最古老的纯佛教寺庙。我们在香火缭绕的寺庙里好奇地看着各具神态的十八罗汉、憨态可掬的弥勒佛像、法相威严的如来佛祖、慈眉善目的观音大士......还学着大人的样子,双手合十地祈祷,念念有词地跪拜……

西峰寺后面的西峰山一崙接一崙,成虎似狮如象,惹得山脚下的我们高山仰止啧啧称叹。我们时常爬上山去,一路采摘“东尼”、“和尚肥”、“车子”等野果,啜饮映山红、蕉芋花等野花。我们爬到山头,脚踏青山头顶白云,体验离天三尺三的豪迈;兴致勃勃地指点着脚下依山傍水的小山村,那是什么角落,那是谁谁谁的家;悠闲地看着农人在梯田果园间忙忙碌碌,大街小路上各式车辆来来往往,各色行人悠悠匆匆……

走出西峰寺,来到苏庄格。我无从知晓这地名的由来,便望文生义地推测它与湖洋早先的大姓苏、庄有关。这里有当时全镇最大的粮仓,里面几架巨大的风鼓车,经它们摇过的谷物颗粒饱满,一袋一袋在粮仓里堆积如山。每逢夏季,农人都要到这里缴交征购粮,顺便卖点余粮。我帮光着膀子浑身黧黑油亮的父亲推着装满稻谷的板车,嗨哟有声,红扑扑的脸上闪动着晶莹的汗珠……

苏庄宫里面供奉着玄天上帝和大使公司马圣侯。每次刘氏宗族活动或神佛生日祭日,这里都会连续上演几天的露天电影和布袋戏。我和小伙伴几乎场场不落下,《木棉袈裟》《天龙八部》《霍元甲》《陈真》等电视电影至今记忆犹新。

印象最深的是金龟寨下的几处地洞,这地洞据说是兵荒马乱的时期留下来的,非常时期附近的许多村民赖此得以保全。我们经常去钻地洞,印象中地洞有好几个。洞口窄小,但越往里越高大开阔,洞与洞之间相连,便于沟通照应。我们经常再现《地道战》的情景玩打战游戏,有时也会在里面玩起捉迷藏。那里偶尔还能捡到空弹壳,我们把它做口哨用……

金龟寨那巨龟般的后山种满了茶叶,成为四中的后花园。那一片片绿油油的茶园一垄垄漫山遍野地铺开,叶叶嫩芽在阳光下娇翠欲滴。采茶女背着茶篓在那儿辛勤劳作,学生们在那里漫步看书。我们经常去那里奔跑,嬉戏,茶园中留下一地清脆的笑声。玩累了就静静地躺在茶园中,闭上眼睛任风儿轻轻地拂过脸庞,听鸟儿扑翅、蝉蜕的声音,根据脚步声判断经过的人儿是男孩还是女孩。不远处朗朗的读书声传入耳内,心动神驰,浮想联翩……

我们经常沿着金龟寨下,桃源溪旁的水渠逆流而上,在竹林下石堆旁的一潭溪水游泳玩水。溪水澄澈,潺潺流动,我们在水中尽情游玩。狗爬、踩水、仰泳、泅水、摸石头……不亦乐乎。

沿着竹篁幽幽的溪岸继续往上走,一路上竹笛箫歌,戏水扑蝶,一会儿就到了湖洋桥(清白桥)。这是当时永春通往莆仙的交通要道。我们经常钻进桥孔里,抚摸着整齐而充满质感的拱石,感受着桥的风雨历史。静静地看着双港水经蓬莱跃留后奔涌而来、龙门滩水由四级水电站、三级水电站奔腾而出,董田水库水流经东溪仔桥款款而至,三道溪水在这里汇聚,拥抱,欢腾出一个个漩涡,卷起阵阵白浪,再顺流而下地流到山外头……

我们沿着桥两边高起的“人行道”一遍遍地行走,用脚步丈量着桥的长度;我们站在桥头或村委会前出神地听老人在树荫下讲古:唐顺芝、刘兴土、刘江博……

我们经常骑在牛背上,沿着芳草青青的小径,进入龙墘、湖丘、溪口,在那里的山地和收割后的旱田里放牛,所过之处飘荡着我们五音不全的歌声……

20多年过去了,许多记忆都模糊了。这山村却清白如昔地印在我心中,它淌满我儿时的记忆。

                 

走进锦凤村

                 ——湖洋美景之锦凤村

一条湖洋水,奔涌着湖洋人的热情,浸溢着湖洋人的乡魂。当湖洋溪流经湖洋镇中心时,便把一个美丽的村庄分成依山傍水的两半。西边位于锦龙山下,东边背靠连绵起伏的凤山,或许因为这样,这个村庄有了一个诗意的名字——锦凤。

以镇政府为起点,我们走进锦凤村。一条宽敞整洁的沥青路近乎笔直地延伸前方,两旁鳞次栉比五层左右的自建房统一步调和谐地立于两旁。这里便是湖洋镇的黄金地段,经济中心。楼下店面各显神通地经营着各种生意,超市、食杂店、粮油店、服装店、家具店等应有尽有,银行、招待所、饭馆酒楼、诊所、手机摩托销售维修中心等一应俱全。店主和颜悦色,顾客喜笑颜开,好一番热闹祥和的景象。值得一提的是,道路以西濒临溪水的地方,有一个最具湖洋特色与风情的小区——卧龙湾,里面大大小小的商品房、别具一格的别墅,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让你身处农村就能享受到城市的热闹繁华,又不失农村的山水风光,静谧温馨......

往上走,便是湖洋最大的农贸市场了。菜农小贩们不管是摆地摊还是据货摊,都井然有序,买卖公平。里面各种新鲜的蔬菜瓜果、畜肉海鲜,品种齐全,让人高兴而来,满意而归。

沿着菜市场往前走几步,就到了湖洋中心小学和幼儿园。由于湖洋中学并入永春四中,原校址便成了中心小学场地,原小学则让位给幼儿园,整葺一新的校园宽敞明亮,尽管以出外经营超市著称的湖洋人许多都出门了,但这里仍是湖洋最具吸引力的小学(幼儿园)。几十年来,这里出现了多少名师,走出了多少人才......

学校以南,一条清澈浅浅的俗称东溪仔的小溪把这一角落分成两部分:落垅和桥仔头。这里的建筑和街市两旁的建筑不大一样,既有连接不断的建筑群,也有独门独院的红砖厝,高低起伏、错落有致的楼房中间不时能看到几幢豪华大气的别墅,众星捧月般格外显眼。

走进落垅,一条宽3米余的水泥路沿山势而进,两旁各具特色的房子门虽设而常开,邻里乡亲聚在客厅里品茶话仙,其乐融融。走着走着,忽然被一阵悠扬的二胡声吸引,驻足循声,望见一位中年人正背对着我们入神地拉着二胡。我们凝神而听,弦音悦耳,仿佛一阵阵清凉沁人肺腑,让人安神,使人宁静,不觉痴了。经介绍,这是林场退休干部老许,60有余却硬朗如50多岁的样子,让人很是惊叹。老许退休后赋闲在家,闲不住的他参加了村里的南音社,半请教半摸索地学会拉二胡。

热情地招待我们喝了几盏茶,老许做了我们落垅的向导,带我们去了许氏祖厝和沈氏祖厝。两座祖厝风格不一,许氏祖厝美轮美奂着许氏家族的地灵人杰,沈氏祖厝古香古色着沈家人的勤勉朴实。许沈二姓虽人数不多,但各自亲如一家,团结敢拼,家风醇厚,人才辈出......

告别老许,我们来到位于桥仔头的“溪尾厝”,这里有刘氏和黄氏两座旧居。虽古旧,但稍加整葺,仍有少数几户人家居住。刘老伯告诉我们,住在这样高大宽敞的瓦房,冬暖夏凉,一年到头,不知空调为何物。

热情地沏茶招待我们,刘老伯深情地回忆起桥仔头最值得怀念的一个人物——刘心村老先生:

刘心村老先生原系永春一中地理教师,乃中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亲自教授过的乡村教师。刘老在三年困难时期,忍饥挨饿,自备干粮,溯锦溪而上,翻山越岭,踏遍沿溪湖洋德化各山头,提出从德化引水入湖洋,建立三级水电站的设想。他以一个地理学者求实的科学精神勘探考察、反复思辨论证后设想:开凿隧洞,将闽江大樟溪干流的清洁水源引入永春湖洋溪,与桃溪汇合后送到南安、晋江、泉州、石狮等地,并实行梯级开发、综合利用,既可发电灌溉,又可解决泉州沿海地区的群众生活和工业用水。然而,刘老在文革中因此被诬“蒋匪特务”,遭遇不公正待遇。好在后来在梁灵光等领导人的支持下,刘老“引闽入晋”的宏愿终于得以实现,19909月,刘老得到省领导陈光毅的亲切接见,并从他手中接过了“福建省科技工作者优秀建议奖”的荣誉证书……

带着对刘心村老先生的崇敬之情,我们来到了龙门滩第三级水电站。第三级水电站位于大道西边锦龙山麓,属苦垅角落。其发电不仅能基本满足湖洋人的用电需求,还能外输创收。第三级水电站旁有一个苦垅宫,以苦垅宫为中心,方圆500米的地域,是富于传说的神奇的地方。引用苦垅人刘玉伯老先生的话,这里的故事可以写成一本厚厚的书……

苦垅宫不大,但里面供奉着六七尊法相威严的神像,有大使公司马圣侯、圣祖妈、观音大士、清水祖师等,这座庙静静地立于一隅,千百年来庇护着一方百姓安居乐业,出入平安。据说,原来苦垅宫有三宝,一是庙前一株千年樟树,一是一座宣德炉,一是一口宣德大铁钟,可惜后来或被毁或失踪,着实令人心痛......

宫旁边有一座杂草丛生,破败古旧的老屋,上面高高盖着不锈钢板,保护其免受风雨侵袭。别看这老屋不起眼,它可是湖洋近代的骄傲——刘抗和刘太格的祖宅。刘氏父子祖上是清白龙墘人,后来搬迁到此处。父子俩一为新加坡画坛泰斗、大宗师,一为新加坡规划之父。父子两代英豪,和这里的人杰地灵,灵山秀水有莫大的关系吧?

沿宫边小路往上百米的山坡处,便是湖洋刘氏四世祖厝,现在被刘氏子孙依据原貌修葺一新,每年迎神请火,这里都热闹非凡。祖厝西边有一座明代古墓,即是四世公夫妻合葬的墓地。不远处的娘子山还有个娘子墓,墓里安葬着湖洋刘氏一世祖母。这两个祖墓数百年被维护得完好如初。每年清明重阳春节等节日,都有许多后嗣来此祭先祀祖,寻根问亲......

以苦垅宫为中心方圆几百米,就有这么多的遗址,这么厚重的文化历史内涵,据说,已有人向相关部门建议,把这片地区开发成旅游景点,既有祠堂文化、道观庙宇文化、华侨及绘画建筑文化,又有现代的水利发电科学文化和村庄文化,如能实现这一愿景,这里的明天将更加美好......

走进锦凤村,仅仅半天,收获良多,发现之前对锦凤的了解太过肤浅,仅止于皮毛。它不仅是经济中心和小康村,更有丰厚的文化历史内涵,等着我们去发现、挖掘……

 

湖洋溪畔美莲开

              ——湖洋美景之美莲村


   
从雁塔大桥开始,桃源村的中下部和美莲村的上半村近乎平行地傍于湖洋溪的两旁,像情人相向而过时的驻足凝睇,而又含羞带怯的目光躲闪、视线偏移。家住湖洋溪畔的我,曾不止一次站在窗前,望着在水一方的灯火阑珊,幻想着有一位美如莲花的女子,也隔着窗口看我,含情脉脉,止水微澜,正如我一直在想象,这个村名的由来,思绪莲叶般田田......
  
印象中的美莲,是盛产面线(米粉)的地方。小时候一有人挑着面线(米粉)从家门口经过,我就想那应该是美莲的。每次上学经过桃源桥上金龟寨,或闲时漫步美莲街,若是天气晴朗,总是可以看见几位穿着的确良花格衬衣的少妇在晾晒面线,那一低头的温柔,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那飘在竹竿上的细细长长的面线,让人想起了心灵手巧的织女织布机上穿梭的丝线......

据说村里以前有个溪尾寨,寨子下有个土楼,小时候父亲经常去那里玩。在那里还可以捡到子弹的弹壳,作为口哨,装饰和玩具用。后来修建村部和小学时被拆掉了,于是它化作朵朵莲花开在小朋友绯红的笑脸上。可能是古寨给予的灵气和文化底蕴吧,这里不时会出现高考状元和清华北大生。
   
值得一提的是,村里的雁塔洋坂上有个雁塔祠堂,据说建于明万历年间,是湖洋刘氏纪念堂。为何刘氏祠堂会建立在这个刘郑黄混杂的村里?我想跟这里的人杰地灵,稻花香菜园绿的静美田园风光和流水潺潺的灵秀有关吧。每年正月十三到十五的请火,这里都热闹非凡,许多刘氏子孙甚至不远千里赶来,为的不只是那份热闹,而是一种寻根敬祖的信仰。那灿烂的烟花,那清脆的炮声,如彩莲般嫣然开放。

最难忘的是十几年前村尾有个桃花岛,与南美村各自倚水一方。岛内绿树成荫,鲜花缤纷,亭榭错杂,吸引着远远近近的人来此游玩散心。尤其是晚上,情侣们总喜欢在水榭边靖哥哥蓉妹妹般相偎相依,或在露天的冰饮店坐坐,喝点饮料谈谈心;而朋友们则在这里喝点小酒,吹吹风赏赏月,情浓意浓。后来由于湖洋三分之二以上的人都出门了,相关部门的相关资金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也没能跟进,这桃花岛从此疏于管理,竟渐渐莲花般枯萎了,让人很是心疼

后来这朵美莲开在了泉州厦门乃至全国各地的超市里,从村里穿越而过的高速公路带着莲花的芳香,香飘四海;这朵莲花盛开在白云山上的金斗洋上,勤劳朴实的美莲人把茶园开辟到了这里。如今这近千亩的茶园已经成为湖洋一道独特的生态景观,白云生处凉风习习,茶海绿波生机盎然,佛手水仙观音各具情态,赏玩的人接踵而至,流连忘返。
   
湖洋溪畔美莲开,凌波翩跹一朵朵......

在线客服

电话咨询

在线咨询

0595-23882645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