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永春县文化馆!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永春文艺

永春文艺

【书香永春】五朵梅峰秀 千载仰儒林——话说梅峰书院

2019-01-23    来源:《永春文艺》2018年    作者:林联勇  浏览次数:2136
 

梅峰书院,地处永春县五里街镇华岩社区梅峰之麓,是清代永春直隶州设立的官方书院,也是永春第一中学的前身。它始建于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迄于今(2016年)已有250年历史了,是永春文化教育发展史的重要见证。

州立书院

梅峰书院是清代永春州的官方书院。在梅峰书院之前,永春的官方书院是“文公书院”,原在桃城镇留安社区,明嘉靖三年(1524年)由知县柴镳建;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毁于地方战乱,续建于县城东北隅;清顺治三年(1646年)又毁于战乱;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知县郑功勋、教谕蔡祚周将其迁建于县城文庙之东侧。

据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提督福建学政王杰《梅峰书院记》记载,永春从雍正十二年(1734年)由县升格为直隶州后,政治、经济、文化地位均得到极大提升,但是“州旧有文公书院,岁久而圮,地亦湫隘难容”;永春知州嘉谟也在《梅峰书院记》里说,“永春课士无书院,宜亟治之,以振文教,此丙戌春,黄司马告政之言也”,可见当时文公书院早已失去了官方书院的作用,也与永春作为直隶州的地位不相匹配。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署永春知州的黄宽、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任永春知州的宋应麟,都曾捐出俸禄倡议重建书院,但都因任职时间短暂而未能成事。乾隆三十年(1765年),满洲镶蓝旗人嘉谟出任永春知州,“询风俗,求利弊,审为治之先务,乃议建书院,以为诸生群聚讲习之所”。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春,嘉谟捐俸倡建书院,“应募者如响”,“移其址于梅山之麓”,这就是梅峰书院创建的由来。同年初夏,提督福建学政王杰到永春州视察,梅峰书院的建造也得到了他的支持。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也就是梅峰书院建成后的第二年,嘉谟将文公书院中堂改建为明伦堂。可以说,作为永春的官方书院,梅峰书院是文公书院的延续。

据民国《永春县志》记载,嘉谟是“因民讼所献地,更募金购置,建梅峰书院”。嘉谟自己在《梅峰书院记》里的说法是:“孙、王大猷归其虞芮之业以为基,绅士王应铎、王泽霖、颜光达、黄文琏、方辉锦、黄大、郑廷鸿、孙克念、郑良载及孙醵银三百六十员,请建讲堂,余嘉十人,令董其事。”(注:“虞芮”用的是周文王平息虞、芮两国争田诉讼的典故。)可见梅峰书院所在地原来是一块民地,由于孙、王大猷起纠纷而告到官府,后来由官府平息诉讼,孙、王大猷又自愿将这块地捐给官府作为建筑梅峰书院之用。由于官民士绅的齐心协力,梅峰书院的建造过程十分顺利。从乾隆三十一年“秋七月而巨工克举”,“告竣于腊月中浣,共费募金二千八百五十员”,前后五个月时间就建造完成了。

梅峰书院的建筑格局,王杰在《梅峰书院记》里简略地说“仍祀文公于其内”,“讲艺之堂、栖士之舍毕具”;嘉谟在《梅峰书院记》里说“售基旁隙地而扩充之门墙、后楼,计深四落,翼以厢房”。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永春州志》卷八在嘉谟传略里说得稍为详细,“前有讲堂,中祀朱子,后藻楼,号舍数重”。《永春州志》还收录了一张林为冈画的《梅峰书院》插图,图正中是一座类似四合院的建筑,标注“梅峰书院”;后面有一座两层的楼阁,标注“藻楼”;其旁零星的房子,应该就是“号舍”了。“摛”是传扬、铺展的意思,东汉班固《答宾戏》有“驰辩如涛波,藻如春华”之语,“藻”即铺陈辞藻,引申为施展才华。北京故宫御花园内有建于乾隆年间的“藻堂”,曾用于贮藏《四库全书荟要》。清乾隆五十二年《永春州志》卷十四“艺文志”收录了张嘉猷(浙江仁和人)的《登摛藻楼》诗二首:“日日登楼兴不辜,楼头景物望中殊。高低禾黍占丰乐,平远云山入画图。新涨微明吹练带,凉蟾近映濯冰壶。承平到处桃源似,休问陶潜作记无。”“八年前到记吾曾,曲槛邀凉几度凭。旧识山川劳指点,虚抛岁月惜飞腾。堂前树老人何在,海上情移望不胜。欲寄远怀愁濩落,那堪重涴剡溪藤。”

此后梅峰书院原址还经历过拓建。据郑翘松在民国《永春县志》所说,梅峰书院成为永春中学校舍后,“旧地舍宇多不适用,修拓而未臻完美,其左畔一楼与书院南北易向者,则数来者愚与家子莹大令谋扩充,适逢陈君琼堂捐地而梁君肇基助千金以底于成也”(注:“数来者”意为屡次来到这里的人,与“愚”均为郑翘松自称;“家”为本家之意,“大令”意为县令,该“子莹”很可能是1923年担任永春知县事的郑玉辉;肇基为梁披云之父梁绳基的榜名。)可见郑翘松在当永春中学校长时,曾与知县事郑玉辉在梅峰书院左畔扩建一楼,由陈琼堂捐地,梁绳基捐资。另据1962年《永春文史资料》第一辑收录的宋子钟《福建省永春第一中学沿革》一文记载:“永春第一中学,在城西梅山之麓,即梅峰书院之故址。其间梅峰阁、养正堂,虽历时数百载,尚巍然并存。”1930年恢复永春中学时,以养正堂和梅峰阁为宿舍。

1990年新编《永春县志》文物志记载,在永春一中校园内原有梅峰书院碑刻四方,现在仅存二方。存碑一为提督福建学政王杰撰立的《梅峰书院记》,一为《永春州梅峰书塾碑记》(刊刻捐资人姓名和捐银数目),时间均为梅峰书院建成后的第二年即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王杰之碑尚清晰可辨,捐资碑则因风化严重而漶漫难识。另外二碑,一为知州嘉谟撰立的《梅峰书院记》(其文字在清乾隆五十二年《永春州志》和民国《永春县志》中有收录),一为道光四年(1824年)《梅峰书院碑记》(由于史料缺略,其具体内容已不可考)。

另据民国《永春县志》卷十七“艺文志”记载:“陈知柔墓道碑,在旧梅峰书院门右侧,书‘宋陈休斋先生墓道’七大字(注:实为八字),距蓬壶坟地三十余里。”古代为表示对具有较高名望或官衔的墓主人的尊重,人们会在立墓碑的基础上,再于墓前开辟一条通道称为“墓道”,并立“墓道碑”,以作为指示牌之用。陈知柔(号休斋)是南宋永春著名理学家,与朱熹亦师亦友,他的墓地在其家乡蓬壶,距梅峰书院有三十多里地,他的墓道碑出现在梅峰书院,也为梅峰书院增添了厚重的文化底蕴。

梅峰毓秀

古人建筑向来讲究风水,尤其是创建书院是关乎一州人文振兴的大事,择扯必然更加讲究。梅峰书院系因地处梅峰之麓而得名。据民国《永春县志》记载:“大鹏山:在治北,县主山也。嶙峋万状,绝顶三峰秀出,若鹏飞垂翅。……西支为大羽,重峦叠嶂,如鸟舒翼。由大羽顿伏而起者曰康山,上有寨名万春寨。自康山下迤者曰金峰,又下有陵阜相连,如梅五出者,曰梅峰,一名梅花山,旧梅峰书院在焉。”永春县城(州城)的主山是大鹏山,古代永春人认为从大鹏山脉的延伸走向有三条“龙脉”,东龙由白马山、悬钟寨、卧龙山而至留安山,中龙由白马山、云龙山、梧枰山、金犁山而至县衙(州衙),西龙由大羽山、康山(万春寨)、金峰山而至梅峰。所以我们可以看出,从文公书院到梅峰书院的迁移方向,也是从最初的留安,到文庙(即县衙之侧),再到梅峰,都不离东、中、西三龙脉。梅峰(梅花山)山形精巧秀丽,“五山相连,如梅五出”(清乾隆五十二年《永春州志》)。儒林卿美邱氏宗祠有清代楹联云:“锡氏自营丘礼返本乐乐生桃水泽流绵祀典;祖居处卿美义正斯门门峙梅峰拱秀长永固。”儒林辜姓的一座古厝鹏春堂(现已拆除)有古联云:“左拥鹏峰看大羽风高身登云路;右环梅岛喜万春地近瑞报花魁。”在梅峰西侧有林氏古厝福庆堂,大门石柱联是:“堂负梅峰梅魁独占;门瞻奎阁奎斗联辉。”都以地处梅峰之麓而自夸。

为了保证梅峰书院的正常运转,嘉谟还以建造资金的“余金购产权息为膏火”,作为老师的束和学生的生活补贴。据民国《永春县志》的记载,这些经费的来源包括:“一、田租湿谷一万四千七百九十七斤,折实谷一万一千八百三十八斤,计当仓谷一百石六斗二升三合;一、武庙前店租银六两;一、沙埔税银八两三钱八分八厘;一、育婴堂房税银九两六钱;一、当商(俗称典当)领生息银一千六百八十四两六钱四分一厘,每年收息银三百零三两二钱三分五厘三毫。”当时不少热心士绅为此热心捐助,例如锦斗镇珍卿村的《儒山徐氏宗谱》就提到该族年高德劭的徐文著(17171805),平生急公好义,乐善好施,所行善事就包括“充膏火于梅峰”。至清末梅峰书院改建永春中学堂后,这些田租“尝充中学校经费,又改充劝学所经费,近以充润中学校基金”。1932820日《崇道报》的报道也提到:“梅峰书院义学租,近年来为润中小学收为校费。”

据民国《永春县志》卷二十六“循吏传”记载,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任永春知州的陈受颐,“尤注意劝学。初,永士无定额膏火,惟凭月课奖给。月课分官考一期,梅峰、鹏山两书院各一,士子应试者作辍无恒,往往冒名剿袭,无所惩劝。受颐痛斥其流弊,始至,则扃院考试之,拔其尤者,分为内、外课,每月给一定膏火费,仍以逐期所考高下升降之,士以此争自磨励焉。”这段记载反映了在科举制度下书院的一些弊端。此外,“向焘……以州鲜藏书,特购阮元所刻十三经注疏及汲古阁十七史、旧五代史、邵氏正续弘简录,贮之梅峰书院,令学者得纵览焉。后周牧传辉亦仿其意,置省刊武英殿聚珍板丛书千余册于书院。州人士稍稍知为根柢之学,不溺于制科文者,由焘开之也。”“然向焘、周传辉所购贮梅峰书院书近二千册,自陈佩韦、郭奇芬外仍鲜借读者。”向焘于同治十年(1871年)任永春知州,周传辉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署永春知州,他们为梅峰书院购书近2000册,可惜早已散落无遗了。

担任过梅峰书院山长(掌教者)的,由永春知州礼聘,多为举人出身,是当时才学与品行卓有声誉的名师硕儒。民国《永春县志》说“掌教者如赖其瑛、黄凤仪、方以镇、李祥恺、陈邦詹、陈锡恩、何家珍、陈佩韦,皆士林之望,而以郑骏甫库使终焉”。这些值得尊敬的梅峰书院山长,既有永春人,也有非永春人。其中永春人在民国《永春县志》“文苑传”、“儒林传”留下传略的有:“李祥恺,字实甫,儒林里人。才学过人,尤长于诗赋,渊博古雅,出入于骚选六朝。为诸生,名籍甚,历任学使者皆礼遇之。道光己酉(1849年)拔贡生,时主试者为彭蕴章,称为莅闽仅见。晚掌教梅峰书院。所著有赋草,诸宿儒尚能举其词。”“陈邦詹,字鲁所,安平里之小姑村人。咸丰己丑(注:应为己未,即1859年)举于乡。晚年不事进取,掌教梅峰书院。以忠厚为乡里所推重。其为文不矜才气,和平温厚,宛然盛世之音也。”“陈锡恩,字静斋,儒林街人。……拙于治生,家甚贫,而天赋笃实,闭户钻研,不染浮嚣气习。为文亦古澹绝伦,人鲜知者。品行高尚,为时人所称扬。”陈锡恩是咸丰元年(1851年)举人,光绪三年(1877年)进士,他“赋性恬淡,操行高洁,生平不履邪径,不欺暗室。掌教梅峰书院八年,自好之士皆师尊之。与人言,开心见诚,无矫饰。刁梗者得其一言,讼立解。”“陈佩韦,字义昌,号韵兰,城西人。世寒微,十数岁尚未就学,父友某爱其颖悟,资入塾,逾年即以能文冠其曹,未冠补弟子员,学使徐树铭异焉,以翰苑目之。……终恩贡生。晚掌教梅峰书院,遇后生颖异者,辄勖之多读书就名师,以己失学为鉴。喜为诗,以杜甫为楷式。”梅峰书院末任山长郑骏甫,即郑家驹,上场堡人,光绪二十年(1894年)举人,担任过浙江库大使,民国九年(1920年)担任过永春知县事。方以镇是德化雷峰人,民国《德化县志》卷十四“人物文学”有传略:“方以镇,字明山,雷峰人,天性恬淡,读书外无他嗜。辛酉(1801年)阅卷,首艺独得神理,为房考大田令贺祥所击节,首荐之。主试姚文田初意似未惬,继检其援引多性理语,亦大加叹赏,乃定为第九人,由是文名日噪。及祥升本州牧,延掌梅峰书院,兼主图南讲席(注:“图南”指德化的图南书院),均能以经学教授为两邑士林所宗仰,论者谓贺之知人与镇之不负所知,并推重焉。”贺祥担任永春知州的时间在嘉庆十年至十三年(18051808)。赖其瑛是德化上涌人,民国《德化县志》卷十四“人物文学”有传略:“赖其瑛,字子莹,余济子。五岁读书,能属对。十岁学制艺,出笔立就。年十六,与从姪景祚仝游庠。……壬辰(1832年)举于乡,主试为大理卿文蔚、给谏邵正笏。史公闻而贺曰:此闽中之佳士,今出公门,吾为朝廷得人庆。由是名噪京师,一时巨公名士咸乐与游,文酒宴会无虚日。……尝主永春梅峰书院,教士亦以通经学古为主,永士化之,委靡之风为之顿振。”黄凤仪(18051861)是德化桂阳人,民国《永春县志》“流寓传”载:“黄凤仪,字梧斋,道光戊子(1828年)经魁;赖其瑛,字子莹,壬辰举人,皆德化人,同年相契,凤仪善于诗,其瑛攻古文。王光锷为知州,延其瑛掌教梅峰书院,后其瑛游京师,荐凤仪代其任。光锷与诸生初未知其底蕴,意未洽,既见其评订有法,乃悦服。光锷本好诗歌,遂与凤仪缔文字交,每赋咏辄相和焉。”王光锷两次担任永春知州,一在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一在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十二月至三十年(1850年)四月。此外,“何家珍,字绍庵,晋江人,光绪丙子(1876年)举人。彭知州鏊令晋时,尝识之童试中。及彭任永春,延家珍主讲梅峰。时士多在院肄业,家珍勤于讲授,每月课,绳削生童卷各二十,未尝稍懈,多士感其教泽,悬匾于院以颂之。”彭鏊担任永春知州的时间在光绪八年至十二年(18821886)。彭鏊之于何家珍,与贺祥之于方以镇,两段知遇,并称佳话。

根据其它资料,担任过梅峰书院山长的还有郑鸣冈、周联登、王金铭、薛德先、李因时等人。周联登是前溪(现桃城镇桃溪社区)人,号春台,“读书务为根柢之学。家屡空,晏如也。嘉庆庚申(1800年)举于乡,历知阌乡、登封、洛阳、光山、柘城,留心民瘼,教养兼施,所至有声。……工制举业,博涉群籍,至老不倦。道光初分校河南乡闱,所荐多知名士。归,掌教梅峰书院。课士之暇,录其前后在河南所设施者编年纪之,为存耕堂治谱,筑挹翠轩,优游林泉自娱。”(民国《永春县志》和《永春前溪周氏族谱》均有记载。)在苏坑、吾峰一带《嵩魁陈氏族谱》中记载其族人陈敦倡卒于道光戊戌年(1838年),为他撰写墓志铭的有“特授文林郎、戊子科举人、掌教梅峰书院、年通家弟王金铭”,经查民国《永春县志》选举志的记载,王金铭是道光八年戊子科(1828年)的举人,但没有事迹介绍,根据陈氏族谱的记载可知他也当过梅峰书院山长。据民国《永春县志》记载:“薛德先,字凤亭,昭善里人,同治壬戌(1862年)举于乡,以倡修文庙功,奉部准授教职,庚午(1870年)委署屏南训导。……秩满告归,掌教梅峰、鹏山两书院,士林称之。”李因时字云亭,昭善里人,是李景沆(举人,历知晋州、沧州、新乐、盐山、南皮)之侄,“立品端方,远势利,文亦雅淡如其人。初随叔景沆之任,尝屡应顺天乡试不售,回籍,举光绪己卯(1879年)乡闱,年已七十矣。知州袁学显重其名行,延主鹏山、梅峰两书院,课士有方,州人称之。……因时能诗,所作见无锡丁君福保近代诗选中。”

“莫道梅花不富贵,梅花曾占百花魁。”地灵人杰,梅花绽放,梅峰书院作为“诸生群聚讲习之所”,是永春人文之渊薮,培育了不少英才俊彦。民国《永春县志》称赞道:“按梅峰书院,道里适中,近市而有山林清旷之观,实名胜之境也。自建设后,文学蔚兴。”从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至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的140年间,永春出过文进士3人、武进士5人,文举人79人、武举人91人,秀才、贡生更是不胜枚举,其中不少就得教益于在梅峰书院的勤学苦读。民国《永春县志》还记载了这样一段佳话:郑奋拭,号顺五,安平里夹村(现仙夹镇夹际村)人,“尊师重道,好义乐施,乾隆间,州建西坝,拭首捐巨款,充租十石;建梅峰书院,复捐银七百两,租如前。前州牧高其义,闻于闽浙总督崔,特奖给‘广文崇义’堂额以荣之,时三十四年七月也。未几,孙正心以案首入泮,鸣冈、兆瑞相继举于乡。兆瑞授光泽训导。鸣冈授建安、南安训导,晚年掌教梅峰,院内有松名‘郑松’者,冈手植也。拭后裔甚繁,书香不替,人皆谓好学为善之报。”郑奋拭为建梅峰书院而慷慨解囊,其后裔郑正心、郑鸣冈、郑兆瑞等在梅峰书院学有所成,郑鸣冈之后还任过梅峰书院山长。据石鼓镇大卿村的《桃源大卿林氏族谱》记载,其第十三世林擢东,为永春州增生,“少守家规,稍长就外傅,性聪慧,能为文章。梅峰书院月课,列上取,升入内课肄业。山长周春台物色而提撕焉,未几文思日进。汪学使讳润之岁试,取入泮。”据横口乡《福鼎郭氏族谱》记载:“郭奇芬,幼聪慧,工属对,有神童之目。长于书,无所不窥,为文根柢,故训而醇雅澹逸,不以辩博为工。弱冠时受知于知州彭公鏊,悯其地僻远而家寒素资乏,令肄业梅峰书院,俾收博习乐群之益。彭受代继之者,无改其旧。前后住院殆十余年,学成冠衿,从游者日众。”郑翘松曾称赞“韵兰(陈佩韦)之才、还江(郭奇芬)之学,为有永春以来可屈指数”。地方官与书院之乐育英才,于此可见一斑。

斯文继起

晚清科举制度走向没落,永春知州自黄运昭(光绪二十八年任)、陈模(光绪三十年任)任内即有改书院为学堂的想法,却因旧学绅士反对和缺少经费而搁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9月,袁世凯、张之洞向朝廷奏请立停科举,推广新式学堂,清廷诏准翌年开始正式废除科举制度。当时河南人李树敏再任永春知州,筹建学堂,热心归侨郑安邦捐资1000银元为首倡,又向南洋华侨富商募捐,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春在梅峰书院原址正式开办永春州中学堂。永春州同吴佐熙为学堂监督(相当于校长),州训导吴长庆、曾任南安教谕林式、举人郑翘松、岁贡生郑楚翘、福州船政学生黄树声等为教职员,诸生(秀才)郑玉辉等30多人入校学习。这时永春人宋渊源、林鸿懋、孙逢文从福州的全闽师范学堂简易科毕业回永春,因学生渐多,于是附设师范简易科,挑选年龄较长者为师范生,聘请宋渊源等人担任教员、监学及劝学、视学员等职务。因为当时梅峰书院地形较窄,房舍不够使用,同年由宋渊源向李树敏提出建议,将州学试院(现永春文庙内)改建为校舍后,永春州中学堂从梅峰书院移入,师范简易科附设其中。十年之后,由于县城陷于地方战乱,永春中学复迁回梅峰书院原址。永春中学(省立第十二中学、永春第一中学)规模逐渐扩大,“校舍经逐渐向梅山扩展,遂成今日之壮观,规模之大,生徒之众,为全县各中学冠,即省内各校亦鲜有其匹者”(宋子钟《福建省永春第一中学沿革》)。从这里走出了梁披云、蔡尚思、李俊承、林一心、罗浪、林俊德、刘兴土等名贤俊彦。

在清末民初的风云剧变中,从梅峰书院转变到永春中学堂,从而在这里产生了不少跨越旧学和新学的典型人物,如郑翘松、宋渊源、梁绳基等。郑翘松(18761955)受知于梅峰书院山长陈佩韦,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被陈佩韦聘为梅峰书院教习,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考取举人,是永春最后一届举人,仍任梅峰书院教习;梅峰书院改为永春州中学堂后,他担任教员;进入民国以后,他长期担任永春中学(省立第十二中学)的校长,兢兢业业,劳苦功高,梁披云、蔡尚思、李俊承是其得意门生。宋渊源(18821961)十八岁考取秀才,1904年入全闽师范学堂学习,1906年夏东渡日本入东京体育会兵事科学习,当年冬归国,任永春中学堂监学,在校内附设书报社,灌输新知,倡言革命,并倡办永春州官立高初两等小学堂(桃城中心小学前身)和私立新智小学堂(五里街中心小学前身),1909年再渡日本,加入同盟会,民国年间曾任国民政府委员。梁绳基(18821924)十八岁考取秀才,榜名肇基,后入福建官立法政学堂学习,毕业后回永春中学堂执教,两年后弃教从商,长袖善舞而又仗义疏财,曾捐赠千金给永春中学建造教学楼。其子梁披云曾在永春中学插班读一个学期。

“五朵梅峰秀,彤云一院深。书声图画里,千载仰儒林。”这是清乾隆五十二年《永春州志》插图《梅峰书院》里的配诗,作者邱人麒(五里街儒林人,乾隆三十九年举人)。正如此诗所云,梅峰书香,飘逸不绝。1981年,永春一中75周年校庆时,梁披云先生为赋《梅峰杂忆》四韵,第一首云:“梅峰剪烛忆儿时,夜思千重世莫知。晨起忽闻呼孺子,春风和煦系人思。”回忆了恩师郑翘松对他的谆谆教诲;第四首云:“桃李芳菲足解颜,松苍竹翠更坚顽。开来继往迎新运,伫看成林玉笋班。”则寄望永春一中桃李满园,更胜从前。1996年,梁披云又为永春一中90周年校庆赋诗:“我与梅峰共白头,百龄开步数春秋。风霜雨雪寻常甚,岁晚长松气更遒。”担任过国务院侨办副主任的校友林一心也曾为永春一中题词“梅峰毓秀”。多年以来,永春一中的校报,就冠以《梅峰》之名。201610月永春一中110周年校庆时发行纪念特刊,更是以《梅峰故事》为书名,细细述说梅峰往事,寄望辉煌未来。

经过民国至解放后的历次拓改建,梅峰无复旧貌,书院亦逐渐消失,唯余二方石碑。如今,在县里的重视下,梅峰书院将恢复重建。古迹重光,斯文一脉,承前启后,可以想见,这里必将成为永春标志性的人文胜迹。

附:

梅峰书院记

闽粤为东南奥区,而永春在唐以前,本南安县之桃林场,已隶泉州为县,深山长谷,俗尚淳朴。我朝重熙累洽,沐浴休养,积百数十载,衣冠文物,益盛于前。雍正十三年升县为州,属德化、大田。于是学使者三年中轺车再至焉。

甲申冬,余奉命视学闽中,闻兹州人士向化慕学,雅尚经术,心窃喜之。丙戌初夏,至其地,见隶于黉宫者,皆彬彬然,质有其文。进诸生,而首试以御纂诸经、钦定三礼义疏,类多恪遵经训之士。间以髫龄弱岁,亦能默诵其章句,乃益信地之可以为良,而圣人在上,声教之暨讫无间于遐迩,有如此也。是时,三韩嘉君谟甫守兹土,询风俗,求利弊,审为治之先务,乃议建书院,以为诸生群聚讲习之所。州旧有文公书院,岁久而圮,地亦湫隘难容。前此,黄君宽、宋君应麟,皆节俸倡捐,旋以署篆未久,弗果举。嘉君乃复倡捐,而亟成之,移其址于梅山之麓,因名曰“梅峰”,而仍祀文公于其内。不数月,而讲艺之堂、栖士之舍毕具。

呜呼,嘉君其知政哉!夫书院之设,所以讲业也,而良有司之风化,莫先乎此焉。先王之道,散于六经,返而皆备于吾躬。自亲师之道不著,而士之安于孤陋者,既无由扩其识见,务进取者,又惟名誉之求,而斯世之所以赖有士者,鲜或知之矣。程子曰:古之学者为己,其终至于成物;今之学者为人,其终至于丧己。夫学苟为人,虽博学强识,黾勉善行,犹不免于为伪,况复溺志词章,仅为利禄宠荣计者,其苟且矫饰之弊,可胜言哉!永之士咸知向学矣,必将辨夫修己治人之道,皆为性分所固有,职分所当为,则识不拘于卑近,功不间于隐微,而后能析乎义理之精,而有以通乎天下之故。夫如是,士之群居萃处朝夕讲明乎经义者,岂特为异日分猷出治之材已哉。其自家庭以及里党交游之地,莫不有其躬行之实,而所谓修己以安人者,亦于此验焉。礼教行而风俗茂美,安见潜移默化之无其具也!

今嘉君又将擢任去,未获观其成效。多士其黜浮崇实,期无负嘉君之意,以上副国家菁莪朴之化。后之官斯土者,睹才俊之蔚兴,而栽培造就之方,必将相衍于无穷。余故乐书之,以美嘉君,且以为永之人士勉也。

                                                                           乾隆三十二年岁次丁亥四月上浣日

                                                                             进士第翰林院修撰提督福建学政加一级韩城王杰撰并书

梅峰书院记

嘉谟

永春课士无书院,宜亟治之,以振文教,此丙戌春,黄司马告政之言也。余踵其议,应募者如响,至秋七月而巨工克举,孙、王大猷归其虞芮之业以为基,绅士王应铎、王泽霖、颜光达、黄文琏、方辉锦、黄大、郑廷鸿、孙克念、郑良载及孙醵银三百六十员,请建讲堂,余嘉十人,令董其事。复售基旁隙地而扩充之门墙、后楼,计深四落,翼以厢房,赀无虚縻,工无旷晷,告竣于腊月中浣,共费募金二千八百五十员。颜曰“梅峰书院”,以山名也。余金购产权息为膏火,旧存新置田若干亩,生息银若干两,及各捐户姓名数目田亩段,另勒一碑,以志不朽。夫守土者,岂能以贲育制人,敢袭众美为己力乎?方经营未定,与州司马李君经芳正深一篑之虞,众志云骈,输将恐后,阅五月而乐观其成。於以觇圣世昌明,山隅皆邹鲁。他日簪缨黼黻,固可以屈指计,而陶品类,日臻乎圣贤之域,莫不由读书崇道而来者,更可为众士庶卜贤后昆之蔚起,实皆自诒燕翼之谋也。至若择名师,筹经费,历久无替,则又赖后之君子始终一辙耳。

梅峰杂忆

梁披云

梅峰书院为永春中学堂旧址,嗣改为福建省立第十二中学,以至永春第一中学,匆匆七十五周年,不遗在远,函索寿言,杂书成咏,聊当曝献云尔。

梅峰剪烛忆儿时,夜思千重世莫知。

晨起忽闻呼孺子,春风和煦系人思。

(予年十三入省立十二中,听课最懒,夜读独嗜闲书,郑苍亭师偶过斋舍,明晨召见,许以发教。)

课艺草为讨贼文,家山久苦匪和军。

目空负釜游辈,警句朱批圈点纷。

(作文题拟讨军阀书,予有句云“实为游釜之鱼,忘作负嵎之虎”。郭鹏飞师圈点,苍亭师加以朱批。)

少日清狂不肯驯,高谈汤武与秋春。

九章独数逢仁老,重对西窗气益振。

(陈子炯师于先君前戒勿昌言革命,而余逢仁兄算术特出,允称鬼才,同班同舍暇辄为述潘、余烈士行谊。)

桃李芳菲足解颜,松苍竹翠更坚顽。

开来继往迎新运,伫看成林玉笋班。

(校庆初庆,如日方中,师友欢叙,正当以驰驱四化相期也。)

在线客服

电话咨询

在线咨询

0595-23882645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