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永春县文化馆!
【遇见永春】

寻味永春白鸭汤(外三篇)

2022-04-03    来源:《永春文艺》2021年    作者:李文新  浏览次数:40

具有吃货精神的好友在厦门经营餐馆,据说为了炖出一口好鸭汤,遍寻各地名鸭,尝试各种配料,终得众人捧场。自以为是半个吃货的我,对此不以为然,开玩笑地建议,把老家那锅永春白鸭汤端出来,就足以俘获众多食客。的确,何必众里寻她千百度,那美妙的滋味早已流淌在血液里。

永春老家盛产白鸭,在那吃肉还不太自由的年代,白鸭汤绝对称得上是硬菜。勤劳的乡下人家自产自销,总会养上一些白鸭,以备不时之需。逢年过节或款待宾客,杀只白鸭炖锅汤,简单而不失隆重。平常日子里,偶尔杀只白鸭,仿佛平添了许多过节般的欢乐气氛,既有难得改善伙食的欢喜,更有滋补养身的期待。而且朴素地以为,这白鸭必须得炖汤,才能充分释放营养,其他吃法简直就是暴殄天物,浪费了白鸭的精华。像鸭露这样极致另类的大制作,那时更是少见有人试之。把鸭肉放在倒扣碗上干蒸,滴溜下来的汤,称之为鸭露。小时候总是听大人说,鸭露不仅大补还会容易上瘾,如果吃过了不能再常吃,反而会适得其反伤害身体。窃以为,或许是因为那么大只白鸭,却只能有那么点汤,当时大多数人家没有条件、也不忍心可以这么奢侈,只能佯称如此,聊以慰藉。念念不忘直至多年以后,才有幸一睹真容,一尝真鲜,鸭露果然妙不可言。

上中学的时候,吃上白鸭汤是种特殊待遇。因为住校,只能周末回家。学校食堂的伙食简单而乏味,估计也不太补脑。在父母亲看来,要想考个好成绩,他们能帮得上忙的、能够选择的最好办法,应该只能是,在周末回家短暂的时间里,尽可能吃得好一点再好一点。自家养的鸡鸭随时都有,是当仁不让的首选,不用费太多周折,既美味又补脑。因此记忆中那时的家里,猪肉难得能吃上一次,而白鸭既便不是非常充裕,却是可以想吃就宰,丝毫不用吝啬。每到周日下午返校前,往往会有专属大餐,自然不同于寻常,现杀现炖的白鸭汤是绝对当然的主角。然而,更多的时候是,返校的学习焦虑与离家的莫名惆怅,让越是美味的白鸭汤越令人怆然,忍不住莫名地感伤,不能承受那白鸭汤之重,甚至于无心品味而浅尝辄止,恍然如悲欣交集。时过境迁,如今再也不想寻回当年那种滋味。

离乡多年的日子里,与白鸭汤的味觉联系,始终没有停过。老家来人或从老家返回时,捎带的土产中经常会有永春白鸭,似乎已经成为习惯。在偶尔回到永春老家的日子里,寻找那舌尖的记忆,仿佛是从白鸭汤开始的。亲朋故友难得相聚,每每被问起想到哪里就餐时,回味起那熟悉而又期待的味道,往往难以马上作出选择,同样的白鸭也可以有不同的风味,不如一样样依次慢慢来。

闻名遐迩的永春石鼓白鸭汤,以熟地等秘制配料奠定了江湖地位,似乎就是永春白鸭汤的杰出代表,天南海北到永春的,必须得先尝为快,必定爱不释手。而偏安一隅的牛鞭白鸭汤,甚至还有许多人不知道此汤的存在,出身不凡的独特配料,令其低调奢华有内涵,只有尝过之后的人才知道真正好在哪里,如果想试试味道,那得提前预定。还有那久娇菜炖老鸭汤,此等上品可遇不可求,没有多年的情感积累,是绝对炖不出那醇厚的仙气。而以另一种和谐方式存在的白鸭汤,深受普罗大众喜爱,呼朋唤友煮大鼎饭聚餐时,柴火大灶炖煮白鸭汤是最佳配角,否则,再好吃的大鼎饭也会失去灵魂。

清炖白鸭汤原汁原味,是永春白鸭汤的更高境界,考验的是白鸭的品质,检验的是吃货的水平。永春白鸭俗称白番鸭,许多年前从海外引进,近几年在农业部门与当政府支持下,保种繁育取得重大进展,品种品质得到改良提升,口感风味已不可同日而语。据说用此等白鸭炖汤,不用加任何配料,风味纯正地道,清心可口宜人,叫人如何不心动。

偷得半日闲,呼朋唤友来,慕名寻味去。席设农家老屋,宛如儿时自家旧屋,顿时倍感亲切。老板忙里忙外,亲自下厨,端茶送菜,使得众人感慨万千,宾至如归也许就是这样子的吧。谈笑风生之间,老板端来明炉,一阵清香扑面而来,悠远而熟悉。是的,就是这个味,小时候家里炖煮白鸭汤,在边上烧火时,锅里冒出来的就是这香味,引得忍不住不停地掀锅盖,焦急地等待那白鸭汤快快熟了。"来来来,吃个鸭腿,撒腿能跑!"一把拉回了现实,热情的好友站起来夹了个鸭腿就往碗里送。此时方才注意到,热汽腾腾的锅中,汤色清亮、油星点点,在明炉作用下汩汩诱人。迫不及待地舀上一碗,清爽鲜香、醇美绝伦,哪里还顾得上那肥美的鸭腿。

“来个鸭掌,脚踏实地!”

“吃个鸭翅,展翅高飞!”

“啃个鸭头,独占鳌头!”

好友不停地忙着为大家夹肉舀汤,还不忘耍耍嘴皮,不时引人哄堂大笑,一锅白鸭汤倾刻见底。如此一来皆大欢喜,众人纷纷啧啧称赞,人好鸭好汤更好,此鸭只应天上有!此时,老板骄傲地说,我家的白鸭就生长在半天上,也是会飞的哦!众人愕然,莫非这是山沟里飞出的白天鹅?确实如此,若非亲眼所见,谁能相信在半山顶上,一汪清水宛如天池,白鸭在青山绿水白云间,凫水嬉戏、自由飞舞,身材轻盈优美,羽毛洁白无瑕,想必白天鹅有知,也会自惭行秽。

蓦然回首,白鸭传入永春已近三百年,生态天成的永春,素有“万紫千红花不谢,冬暖夏凉四序春”美誉,永春白鸭汤得之天地精华,在汤汤水水的世界里独放异彩。纵然还有各色鸭汤各具特色,只是在留香于唇齿之时,不论身在何处,心里总是会不由自主地,找寻那历久弥新的味道。

 

醋味正浓时

 

得的闲暇时光,漫步在永春街头,清新宜人的空气带着丝丝清甜,让人留连忘返。不知不觉之间,在县城的某个街道角落,熟悉的气息扑面而来,酸溜酸溜的,显得格外浓烈。那是老醋厂散发出来的,红粬发酵的醋酸气味,是这里空气中独有的。每每走过路过时,总要深深呼吸一口,不由自主地驻足感受,恰是醋味正浓时,怎能不令人回味。

永春酿醋历史由来已久,吃醋更是蔚然成风,千百年来醋味缠绵悠远、亘古不变。永春老醋酸中带甘、酸而不涩、回味生津,仿佛是岁月酿造出来的味道。老醋在生活中不可或缺,从小到大更是醋不离口,有老醋的日子,更加的有滋有味,仿佛酸酸甜甜的,始终未曾远去。

记忆中的小时候,偶尔肚子不舒服或鱼刺卡喉咙,大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得赶紧喝点老醋。即便是现在,不管科学不科学,却也已经成为习惯。大概是民间认为老醋有治病妙用,且家里随时都有,信手拈来便可迅速应急,似乎也可以缓解不适。据说飘流海外他乡的游子,总是要常备永春老醋,既可治水土不服,又能解思乡之苦。中学时在校寄宿,校庆那天可以有免费午餐,同学们早早就打听到,炸醋肉是当天主菜。在那个吃肉不太自由的年代,大多同学为此馋得彻夜难眠。酸爽酥香的醋肉,果然名不虚传,简直就是人间至味。忍不住要大块朵颐,却又心生不舍,实在是不忍让如此美味匆匆下肚。大口解馋之后,终究还是小口小口细嚼慢咽,只想让这难得的滋味,在舌尖多留一会儿、再留一会儿。此后很长时间里,还会不断感慨,为什么校庆要五年才能有一次。还记得有段时间里,家里经营面条加工生意,吃面成了常态,难免口腻心烦。然而每到吃面时,无论汤面炒面,适当加点老醋,口味自然不断变化,竟然也可以百吃不厌。直至如今,每逢吃面吃米粉喝汤时,总会习惯性地加点老醋,不仅仅是为了改善口感,更是为了那难以割舍的浓浓醋味。

永春老醋既是佐餐必备,更是烹饪所需,老醋味就是乡土味,在生活中随处可见。每每回到永春老家,新朋故友难免把盏言欢,总是要不由由自主地,找寻那醋意盎然的味道。普普通通的食材,经过老醋的加持点化,便可化腐朽为神奇,成为独具特色的地方美食。难得欢乐相聚时,总是醋味飘香,令人期待。

简单的青蒜茎泡老醋,似乎只有永春才有,现做现吃、解腻开胃。初尝时如刀割喉,一缕“灼烧”直入胸间,更有辣劲直冲天灵盖,几欲“七窍生烟“,再尝几口便欲罢不能、回味无穷。酒酣耳热时,常常会毫不客气地吆喝,再切碗青蒜茎来。这样小菜也是乡厨与屠夫的最爱,通常是案头必备,在工作休息间隙,就几口小酒,身怀的绝技才得以施展自如。家常的如三层肉紫菜汤或紫菜蛋汤,醋味浓淡由人,没有肯定不行。在似醉非醉时,必定要来一碗,即刻便可以重振旗鼓。因省时省事、清爽下饭,既是闽南大鼎咸饭的传统搭配,更是辛苦劳作时的当家汤品。而当新鲜鲫鱼遇上永春老醋,深度交融成老醋鲫鱼煲,酸香甘鲜、风味天成,令人垂涎三尺,外地朋友来了,绝对不能错过。再普通不过的猪脚,用足量老醋烹制,是永春人烹煮猪脚的首选方法。老醋猪脚色泽鲜艳、酸美醇香、肥而不腻,在与猪脚有关的美味中独树一帜,成为永春美食的经典代表,尝过后便会念念不忘、回味悠长。在喜庆热烈的乡宴中,炸醋肉、醋猪脚、醋肉皮、醋蹄筋等等老醋系列,是当仁不让的必出菜品,更是考验乡厨技艺的重点环节。在热火朝天中,醋香与肉味神秘融合,变幻出迷人的酸爽醇香,方圆几里都能闻到。正是有了如此浓郁悠远的醋味飘逸,欢庆的气氛才得以在乡间弥漫。

永春老醋是中国四大名醋之一,风味与美名早已远播四方。“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永春优越的自然地理与深厚的历史人文,加上经年累月的积累沉淀,成就了永春老醋的独特酿造技艺,形成了与众不同的绝佳风味。上世纪50年代,著名爱国侨领尤扬祖回国定居,以拳拳赤子之心,为家乡建设呕心沥血,成为爱国爱乡典范,为世人所津津乐道,像醋味飘香一样绵延不断。尤扬祖先生有感于永春老醋的与众不同,以及民间各家自酿的发展弊端,毅然斥资兴办酿造厂,传承民间酿造工艺精华,结合科学方法精工酿制,使永春老醋重新焕发生机,并得以声名远播。现如今在乡村振兴中,永春醋产业与醋文化相得益彰、蓬勃发展,赋予了永春老醋新的内涵,在更高质量上持续造福一方、香飘四海。相知多年的兄弟,始终念念不忘永春老醋的缠绵滋味,怀着一颗火热的雄心,誓将永春老醋继续发扬光大,想方设法开拓新的醋园,力主秉承古法酿造工艺,让永春老醋焕发出新的味道。如今恰逢其时,已万事俱备,期待那醋味更浓时。 

 

佛手茶香似故

 

“一年一次的佛手红茶出来了,给你尝尝。上次的佛手品质一般,我也是喝了才发现。这次佛手红我特地喝了才快递,挺好的!”忽然收到好友微信,瞬间充满期待,仿佛已经闻到了佛手茶香,令人怦然心动。

好友老家在永春苏坑,是著名的佛手茶乡。那里的佛手茶久负盛名,与邻近乡镇玉斗等地,是永春佛手茶的主要产地。好友身在他乡打拼多年,生在茶山之上,喝着佛手茶长大,自然念念不忘那相伴多年的“佛手韵”,每年总要在老家预定一些,闲暇之余悠然自得,更不忘与老朋友分享快乐。每逢新茶上市,必定从他乡辗转快递,似是故人来。与好友一年难得见上一面,有了佛手茶缘,纵然万水千山,也可以品香如晤。无论春茶夏茶,还是秋香冬片,待到茶香四溢时,便犹如久别重逢,陡增了一丝丝他乡遇故知的欣喜。

茶之于闽南人,佛手茶之于永春人,仿佛就是日常生活的部分,就连喝茶亦俗称之为吃茶,已然是种生活习惯,更是传统待客之道。在外地人的最初印象中,泡茶似乎就是闽南人的明显标签。难忘许多年以前,与相识多年的一位老友初次见面时,当自我介绍是闽南永春人时,这位老友即刻好奇追问,“你们永春人,是不是家里一来客人,就赶紧拿着黑黑的锅去烧水,用黑黑的茶壶茶杯泡茶?!”听后不禁莞尔,俨然一见如故,迅速拉近彼此距离,终成好友至今。的确如此,在那没有条件讲究的年代,黑黑的锅烧的是热情,黑黑的茶具泡的是客气,都是岁月沉淀出的、拙朴而不失优雅的格调。简陋的条件丝豪不影响盛情好客之礼,而佛手茶物美价廉,自然是普通人家的不二之选,围坐一起喝上一杯茶,就仿佛是一家人,便可家长里短、无所不谈。

永春人最爱的还是佛手茶。作为中华佳茗之一,佛手茶是福建乌龙茶中的名品,具有独特的地域风味,香气似香橼或雪梨。与市面上时兴的茗茶比较,仿佛还不广泛为外地人所熟识,拥趸者似乎只有永春人。在异地他乡,好像也只有地道永春人坚持着,对佛手茶的专注与喜爱。熟识的一位退休多年的老同志,离乡已有半个多世纪,至今仍然保持着晨起喝泡佛手茶的习惯。按他的话说,只有喝了佛手茶,从早到晚才能清清爽爽。永春老乡见老乡,必然会客气地试探:“喝什么茶?”“佛手啊!”肯定是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哪怕茶桌上还有更多的选择与诱惑。当缕缕茶香飘起时,幽幽的香橼芳香令人陶醉,轻轻啜上一口,仿佛已身在老家。宛如老朋友相见,依然亲切熟悉,还是知根知底。那汤色那香气那“橼”韵,在眼前在舌尖弥漫;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在脑海在心头萦绕。

相传永春佛手茶最早为狮峰岩寺僧嫁接培植而成,被称之为禅茶,素有“贵似黄金灵如佛”之美誉,天然带有佛性。因为有了佛手茶,永春的生活就犹如进了减速带,佛系而自在的慢生活,悠闲而惬意。闲暇之余,随意寻得泡茶处,便可偶遇梦中人,喊天抓皇帝,但求悠然忘我,管他刮风下雨。每每得空回到永春老家,“过来泡茶啊!”,收到最初的问候必然如此;“再来泡茶啊!”依依惜别时也还是如此。最开心放松的莫过于,与老同学们把盏言欢,只需片刻时间便可聚首。茶逢知己千杯少,佛手茶一泡,话匣子一开,讲古话仙,不亦乐乎!如此难得的轻松时刻,恰似佛手茶韵,悠远绵长、回味无穷。而到城郊爬大鹏山是令人期待的,在佛前泡佛手茶,动静之间别有一番意境。沿着古道向上,三三两两的人们,不约而同朝着一个目标奋进。大鹏山上的垂云寺古朴庄严,佛手与佛手茶在这里相遇,茶香与神香交融,大师与俗人并列。在香气飘袅中,佛境悠然,妙趣横生。那是新朋故友不期而遇的雅会,可以在寺外与天地作伴,放飞自我、心旷神怡;也可以在寺内端坐佛前,神交往圣、清心净气。眼前的佛凝视着泡茶的手,幻化出佛手茶那馥郁幽芳的绵绵清香,像老朋友一样随时等候着远道而来的朋友。

茶风日盛的今天,好茶名茶林林总总,喜茶之人有了更多选择,也可以有新的尝试。具有300多年历史的永春佛手茶,如今适应不同需要,也有了更多的花色品种。那好友快递而来的佛手红茶,香气更加浓郁,口味更加醇厚,独有的香橼幽韵依然飘逸。而好友在异乡创业多年,顺应潮流求新求变,事业日趋稳健,仍然不改本色。“从来佳茗似佳人”,那一抹佛手茶香余味悠长,必将永远留在心中。

 

教室里的烛

  

永春大鹏山下,富有闽南文化特色的梅峰书院古朴典雅,白墙灰瓦、飞檐翘角,几欲展翅高飞。母校永春一中得天独厚,文脉相承于梅峰书院,深耕于大鹏山梅峰南麓百余年,赢得桃李满天下。

校园里绿树鲜花掩映,功能不同的校舍各具特色、鳞次栉比,一派勃勃生机景象。高大的长方形教学楼一字排开,历经岁月洗礼,依然傲然挺立,重装后气势更加恢宏气派。在高考前的1000多个日日夜夜,教室里的烛光辉映,多少莘莘学子,自此寒窗苦读,沐浴春风,从而化蛹为蝶,走向更远的地方。

 

    曾经问过几位同学,永春一中给大家留下最深的感受是什么?大家不约而同地认为,苦读书是永恒的主题,读书苦也最为刻骨铭心。大多数同学深知,只有读书才能改变命运,只有加倍努力才能更上一层楼。而永春一中无疑是极好的通道,具有更好的条件,更有无限的可能。高中三年承载的梦想与追求,曾经的刻苦与执着,常常在脑海中浮现,尤其是那教室里的烛光,始终催人奋进。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母校老师忘我教书育人,有如烛光闪烁,不吝光耀前程,令人感佩万分。难忘老师们的殷切期望与良苦用心,虽然面对的又是“眼中最差”的一届,却始终一如既往地循循善诱,要向优秀杰出的师兄师姐看齐,谆谆教诲至今犹在耳边。

再次从教学楼前走过,透过教室窗户,仿佛又看到那熟悉而高大的身影。锦松老师神采飞扬,上知天文下通地理,多年来只要有关“地球”的话题,同学们必定要提起他;湘兴老师不怒自威,讲起中外历史故事却声情并茂、引人入胜,独有的招牌动作两掌一击、厉声“sha mang!”,令人望而生畏;金晋老师德高望重,据说是北大毕业,上政治课时低声细语、语速迟缓,讲起时局抑扬顿挫、一针见血,听他讲课感觉如进“雅座”;金豹老师仙风道骨,时而吞云吐雾、时而奋笔疾书、时而自我陶醉,相比当时的某些“文人墨客”,有过之而无不及;金玉老师风度翩翩,以他家的高级音响相当复杂为例,教育我们若是不好好学习就跟不上时代发展,他讲的“真子集”好像瞬间也简单了许多;忽然一声“摩尔”在耳边响起,那是跃生老师在化学课上,高亢激昂的讲课声极具穿透力,想在课堂上打瞌睡,几乎是不可能的;还有秀云老师,彼时刚刚大学毕业,美貌与智慧兼备,是男生们偷偷关注的重要对象,不专心听课做点小动作时,总老是会被她察觉……当然,深得同学们喜欢,令人记忆犹新的老师还有许多……

而在记忆深处,最动人心弦的还是那教室里的烛光,如今依然闪烁光芒,直叫人“不用扬鞭自奋蹄”。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停电断电是经常的事。奋战高考的同学们,倍感时间的宝贵,基本上是食堂、宿舍、教室三点一线,除了吃饭睡觉,大多数时间都在教室里上课与自习。每当夜幕降临,教学楼总是灯火通明,良好的学习秩序,让这里的夜晚与众不同,显得格外辉煌而安静。

忽然之间“啊!”的一声,异口同声的惊叹响彻夜空,教室瞬间暗了下来。欢快的喧哗声随之响起,终于可以有理由放松一下了,因为停电可以稍息一会儿了,教室里顿时沸腾起来。然而时不我待,在这里浪费一秒的学习时间也是奢侈的,甚至是可耻的,片刻的放松也会令人感到不安。分秒必争的同学已习惯成自然,自觉地迅速点上蜡烛,在烛光摇曳中,继续争分夺秒。一盏、两盏、三盏,陆陆续续地,每张课桌都点起了蜡烛,每间教室又都亮了起来,很快地全都又恢复了自习状态,所有一切归于平静。夜空被烛光再次照亮,教学楼看起来特别的通透,仿佛又增添了几分浪漫,显得格外宁静而美好,身在其中无不深受鼓舞。这是何等壮观,而又令人感叹的景象!记得有位好友最初不屑于努力学习,正是到永春一中复读补习后,被这个场面深深震撼,从此发奋图强,刻苦学习、积极向上,以至于多年以后,仍然念念不忘,感慨万千。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永春一中建校以来春风化雨、英才辈出。如今更是成绩斐然、捷报频传,高考屡创佳绩,连年为人所称道。同学难得相聚时,小朋友的升学问题,永远是逃避不过的热点话题。在大多数人看来,进了永春一中,一只脚就已经跨进了大学,也必然能够考个更好的大学。优质学位毕竟有限,难免几家欢喜几家愁,更高的期许总是溢于言表,大有得永春一中者得天下的味道。甚至有人自我调侃,寻寻觅觅、兜兜转转,蓦然回首才发现:“最好的学区房原来就在永春呀!”仿佛恍惚大悟,却也只能望洋兴叹。

时光倒流几十年更是如此,永春一中以“割稻尾”的形式录取了全县最好的生源,襄括了永春县各普通中学原本就不多的优等生,让大多数学生可望而不可及。而永春一中的校园建设,同样令许多学校望尘莫及,华侨乐捐的校舍建筑形态各异、楼名寓意深远,聚青楼、锡雍楼、鸿钩楼、披云楼等等不胜枚举,与底蕴深厚的校园文化相得益彰;梁披云先生题写的楼名、校名与校训煜煜生辉,成为独特而靓丽的风景;行色匆匆又自信满满的师生们阳光激扬、活力四射,共同构成了一幅欣欣向荣的美丽画卷。

彼时各种名牌商品刚刚兴起,有条件的人竞相追逐。为此常常自我解嘲,看那遍身名牌的,却独独缺了枚名校校徽;自己全身上下一无是处,只有胸前的校徽还是有名的,莫名的优越感不时在内心升腾。身为永春一中学生,为多数人所不能及,也为家人亲戚所瞩目,自然要承载更多的期许,压力与动力如影随形,却也倍感珍惜与自豪。

“今天我以母校为荣,明天母校以我为荣”,每次从永春一中门前走过,总是会不由自主地默念。在近乡情更怯中,看到那气势磅礴的校门、遒劲有力的校名、“精毅诚朴”的校训,蓦然回首,纵然离校已近三十年,不管身居何处,“我以母校为荣”始终未曾改变。

惟愿那教室里的烛光,生生不“熄”,永放光芒!

下一篇: 醋香绵绵

在线客服

电话咨询

在线咨询

0595-23882645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