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永春县文化馆!
【心听散文】

郑文尧与永春教育

2023-06-05    来源:《永春文艺》(2022年)    作者:林振礼  浏览次数:914

闽南卧龙山位于永春县东北,在天马西来桃溪东注的胜景中,这座沉睡千年,本不高大的山岗,20世纪8090年代发生了奇迹,一幢幢崭新的校舍、教学楼拔地而起,由著名侨亲郑文尧先生捐建的永春师范从此进人了令人瞩目的发展阶段。步入花木繁茂,绿草如茵的校园,赫然映人眼帘的是“团结、求实、敬业、进取”八个金光闪闪的大字,耳边飘来的是莘莘学子的琅琅书声;沿着花径拾级而上,恍如置身于幽雅恬静的园林佳境。卧龙山因新建的永春师范而尉为壮观,也因数千桃李从这里奔赴各地为振兴教育播种春天,而使人魂牵梦萦。郑文尧,自1984年在永春一中设立全县性的奖学基金以来,捐资兴学达2000多万元之巨。当人们把卧龙山与郑文尧先生的生平业绩相联系,有着述说不尽的情怀和咏叹不尽的感慨。全国政协委员、澳门归侨总会主席梁披云先生曾以“永春的陈嘉庚”盛赞郑文尧;1993年,时年七十七岁的郑文尧不幸身殒。八十七高龄的梁披云为撰挽联:“汗流海峡,血流海峡;生爱家乡,死爱家乡。”正是郑文尧先生一生的真实写照。

桐花万里过番路

民国初期北洋军阀统治中国。地处闽南山区偏僻乡壤的永春,更是兵祸匪患频仍,民不聊生。1917年,郑文尧出生于卧龙山下卧龙村一个贫苦的农家。9岁那年夏天,祖父病重无钱延医,他父亲郑信顺亲自在“相公”佛前“跳神”求药,想以虔诚之心求得良药治好父病,却因力过度而暴毙。第三天,祖父也不治而逝,一个穷苦之家,三日两丧,凄惨情景,难以言状。郑文尧不得已辍学持家,与寡母幼弟相依为命。

卧龙山是穷孩子们拾柴放牛的地方。一个寒意料峭的冬日,小文尧上山割了一担柴,步履蹒跚地挑回家,路上又饥又渴,实在挑不动了,只好停下一歇。当他要重新挑起时,由于肩上的担子大大超过他的体重,挣扎了好一会也挑不起来。这时,一位过路的乡亲砍了节粗树枝给小文尧,并给他作示范说:“阿唐(文尧字世唐),累了用树枝当拐杖,撑住扁担中部,歇一歇肩再挑。”依照这位好心乡亲教给的办法,小文尧就不怕担子重了,经常上山割柴,为母亲分忧。少时用拐杖撑重担的树枝,深深地铭记在郑文尧脑海里,增强了他的生命力,成为他心中一支战胜困难成就事业的精神杠杆。卧龙山,晴天灿烂,阴霾云聚,这里有少年郑文尧踽踽独行的辛酸,也有他与伙伴们结伴放牛、嬉游的欢乐,对这山,他怀有无限的誊恋。

为了寻找新的生活,十二岁的郑文尧随着泉州人的移民潮,踏上了万里间关,泛海南渡远离唐山的过番路。小文尧清楚地记得,当他途经泉州城,在开元寺拜别故乡、祈求前程一帆风顺之际,正是刺桐树开花的时节。小文尧对未来充满梦幻般的憧憬,希望自己就像家乡的刺桐,倚着巍峨的古城墙,把枝枝叶叶刺向天空,取大自然的阳光雨露,滋润其顽强的生命,让附干而生的刺桐花高擎怒放。

筚路生聚开新霁

“莫道男儿心如铁,君不见满山红叶,尽是离人眼中血。”一只破旧的木帆船,从晋江祥芝扬帆启航,驶向茫茫大海……

郑文尧飘泊到马六甲,为了生存,“饥驱饵诱甘卖命”,马路边上的芽笼店,炎荒瘴疠的新垦地,风雨如晦的胶林深处,无不留下他的足迹,下他的汗水。然而,十多年过去了,郑文尧“九死煎熬剩一生,青春活力空摧折”,当年同船到南洋的人,有的累死病死于种植园,有的惨死于日寇的屠刀之下。抗战胜利了,离乡18 年的郑文尧回到故乡。尽管未能衣锦还乡,能活着回唐山与亲人相聚,已是侥幸了。在含辛茹苦的慈母面前,文尧深感未能反哺以尽人子之孝而愧疚。

郑文尧返马后,凭着他勤敏厚实的为人和百折不挠的拼搏精神,终于得到发展的机会,在略有积蓄之际,他购得一片橡胶园,由于经营得法不断获利,终成工商巨子。1950年代初,文尧把老母接到马来亚侍奉,由于积劳成疾,仅3年时间母亲就病逝于客地。在无比遗憾和万分悲痛之际,文尧立下了高尚的志愿:创办公益事业来永远纪念逝去的父母,服务社会,报效家乡。在侨居地,郑先生是颇有声望的慈善家,曾捐资以其父郑信顺名义创建马六甲立交桥,便利交通,保护行人;兴办华人学校,亲自参加学校管理工作,为侨居地社会经济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马华各族有口皆碑。

1950-1979年,郑文尧先后捐资在家乡卧龙村造桥修路,立凉亭,安装电灯,置拖拉机,建医疗站,对家乡公益事业尽心尽力。80年代初,他得知永春一中校舍破旧,欣然自愿作为校友,捐建“郑信顺纪念堂”,胡平省长亲临剪彩;1984年慨然捐500万港元创立永春第一个全县性的教育基金“郑信顺夫人基金会”,以此远纪念其先慈; 1993年,郑文尧回到了阔别40多年的故乡,改革开放的巨大变化使郑先生备受鼓舞。他实现了孩提时就盼望家乡有所像样学校的愿望,捐资150万元新建卧龙学校,继而又捐50万元设立“卧龙学校基金会”。当他得知永春师范亟待迁建,即毅然承诺捐献1000万港元,择址卧龙山,新建永春师范。

岁寒松柏继遗志

时任县委书记的洪辉煌回忆说:“我在永春工作8年(1988-1995),接触了不少侨亲,他们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例如已故马来西亚(马六甲)的郑文尧先生,他捐资二千多万在永春办教育,从不提任何附加条件。有一次,其家属只是使用了他创设的‘郑信顺夫人基金会’的信笺,他认为有借公行私之嫌,勃然大怒。他的生活至为俭朴,我到马来西亚,看到他穿的是有破洞的汗衫,戴的还是二十年代出洋时的旧手表。”

 

人们不会忘记,郑先生于1993年春的最后一次回乡。在他的出生地“联兴堂”,这低小简陋的平屋是郑老日夜思念的根源。岁月如流,往事悠悠。离家60多年了,他为社会公益建了许多高楼大厦,但故居还是这样陈旧,令瞻仰者感动不已。抵家的第二天一早,郑老就来到永春一中,登上郑信顺纪念堂视察基金会并高兴地说:“我几十年的感望实现了。”年逾古稀的郑先生,又一次登上卧龙山,寻觅当年割柴的小径。

悄悄而来,匆匆而去。临走之际,文尧一再与乡亲们相约,等他返马妥善安排商务后,秋天再来,实施他想为家乡作出更大贡献的系列计划。万万没有想到,他不幸在610日遇害遽然辞世。犹如晴天霹雳的噩耗传来,天马低垂,桃溪呜咽,顿失巨擘的乡亲们无不悲恸万分。

郑文尧先生的夫人吴秀群女士,在痛失相濡以沫的亲人之际,她深知继承先夫遗志,完成其未竟之业,是对先夫在天之灵的最大慰藉。199412月,在永春县纪念“郑信顺夫人基金会成立十周年”之际,吴秀群女士携公子郑怡中、郑两承、郑翥鹏先生一起,将郑文尧先生生前承诺捐建永春师范的1000万港元,献交永春县人民政府。当有人建议改“永春师范”为“文尧师范”以纪念郑文尧先生时,吴秀群女士及其家属认为,捐资办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人才,为了让更多的人士来关心支持这所培育师资的学校,应该沿用“永春师范”之名。其高风亮节,由此可窥一斑。

魂兮归来卧龙山

卧龙山有幸,郑文尧先生生前择定于此山麓作为埋骨之地。郑信顺夫人基金会撰长联,高度颂扬郑先生的功业与情怀:

文采风流,一代明星遽殞,举世悼尔痛惜,长怀事业功勋遍百里;尧天舜日,九洲高谊远绵,惟公岿然归来,永伴鹏山桃水历千秋。

中国驻马来西亚大使特电吊唁,并协助其家属空运灵柩回到家乡。永春县人民政府及社会各界组成“郑文尧先生治丧委员会”,前往厦门国际机场接灵。619日,在卧龙学校,万人集会,隆重举行“郑文尧先生追大会”,中央、省、市、县等各级领导及有关单位送上花圈,发来唁电。

1994年,在纪念郑信顺夫人基金会创立十周年的大会上,郑文尧先生的夫人吴秀群女士在讲话中说:“文尧不幸生长在那苦难的时代,没有机会读书,所以他一心想让后代免受无文化之苦。他一生克勤克俭,拿出一点钱来为家乡办教育,希望对家乡乡亲尽一点报答之情。家乡有句老话:一花独放不是春。我也希望有更多的侨亲办更大的基金会,培养更多的人才,把家乡建设得满园春色。让乡亲过得更幸福。”她的语调平缓,语言朴实无华。然而在永春乡亲面前,展现的却是一幅高天阔地的理想蓝图。发展教育,振兴山区,这是乡亲们冀盼了几世几代人夙愿,而今将要成为现实。

1985年至199814间,永春籍留学生、大中专生、以及在校优秀生有近万人荣获郑信顺夫人奖学金。曾两度获奖的同济大学博士生颜明忠致函基金会:“郑老先生对家乡青年学生的深情厚意,是不能用金钱来衡量的。惟有以我的进取和对家乡的贡献来报答。”表达了广大获奖者的共同心声。永春的海外乡亲,素有捐资兴学的优良传统,其事迹不胜枚举,梁氏家族尤为著名。而郑先生既捐建校园楼舍,又另辟蹊径,创办教育基金会。在“文尧精神”的影响下,至20世纪末,永春就有近百个基金会,每年奖教奖学三四十万元,为发展教育、造就建设人才,起着不可低估的促进和鼓励作用。

清明时节,我们登上卧龙山麓,祭扫陵园,告慰英灵。墓前没有浮彩艳色的塑像,没有雕龙饰的石柱,没有威武镇煞的石将军……陵园摒却一切不属于它的世俗之气,但见永春县人民政府为之树立的一座丰碑。重读碑文,透过字里行间,我们深深感受到海外游子身上搏动的赤诚之心和延绵相传的浩然正气。

 

(作者系泉州师范学院教授、闽南文化研究基地副主任,泉州孔子学会会长、《晋江文库》学术顾问等。

上一篇: 追忆乡贤林妙庆
下一篇: 实习那些事

在线客服

电话咨询

在线咨询

0595-23882645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