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永春县文化馆!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永春文艺

永春文艺

【心听散文】蓬壶圩日

2019-01-03    来源:《永春文艺》2018年    作者:王南斌  浏览次数:991
 

赶圩,在许多地方已成为一种远去的记忆,而在闽南重镇永春县蓬壶镇,至今还保留着这一传统。

圩日的由来

圩日,是南方农村约定俗成的集市交易日,人们到集市上交易、办事就叫赶圩。赶圩是农耕时期的产物,有着深厚的地方特色,也成为当地乡民经济社会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唐柳宗元 《柳州峒氓》诗:青箬裹盐归 峒 客,绿荷包饭趁虚人。《寰宇记》谓容州夷多民少呼市为虚。众多古籍对圩有记载,圩的形成至少在唐朝之前。蓬壶仙洞山有座炎帝庙,为1400年前由南宋陈后主之子陈镜台所建。据蓬壶陈氏族谱记载,隋代灭南陈,南陈后主之子陈镜台带领家室逃难到此居住,在此建真宝殿祭祀神农大帝。带来了宗教信仰和生活习惯,赶圩的习俗也就带到蓬壶来了。可见西晋以来“衣冠南渡”中原士庶避乱南徙,也带来了中原文化。圩日的形成,正是中原文明的延伸。加上蓬壶特殊的地理位置。蓬壶是一个小盆地,四周青山环绕,山顶村距集镇有10来里,山上村民的农副产品都是在圩日到集镇集中交易,再买回所需的生活用品。这里每月逢11121为圩日。圩日的集镇商贾云集,热闹非凡。季节不同就有丰富的时令产品应市,人们各有所需如期赶圩。赶圩是物资的交易,也带来了信息和观念的交流,促成文明气象。

蓬壶位于闽中南要塞,离沿海百余里,又临近安溪德化大田永安,是山区与沿海交界处,晋江上游重要贸易集镇。早在宋元以来,大量瓷器、茶叶、香料在蓬壶聚集,经五里街许港码头沿桃溪入晋江,在刺桐港装船沿海上丝绸之路出洋。这里是山风与海涛交响的地方,在海丝史上留下闪光的印记。

圩日有浓浓的人情味

在一个微暖的春日邀好友前往蓬壶镇,感受圩日景象。走进蓬壶新区,到处是拥挤的人流和物品。圩日的新区街道成了地摊街,中间留两步宽供人行走。赶圩的声音很是嘈杂,叫卖声、讨价声、禽畜叫声连成一片。多条街道功能各异,有竹编、木作,禽畜、肉类,海鲜、干品,山货、中草药……五花八门,琳琅满目。

走在熙熙攘攘的街上,可以找到许多在现代生活中渐渐消失的物品,如菜篮、竹扫、簸箕、手工铁器、手工织布,还有纯黑毛兔、竹鼠、冬米粿、鼠壳龟、贡糖、魔芋、淮山、糟菜、红菇、金桔大桔等原生态特色之物,以及沿海外地贩来的海产干品、时尚用品等。在乡下,还需要粗大实用的农具用品,最是农忙季节,这些用品更是应市而出。城里人知道圩日有大量的农家种养的绿色产品,就会赶来购买或成批贩走。乡里人卖完货物换回所需物品,也带回了山外开放而鲜活的气息,城里人带回的是则是山里淳朴的情怀。交易久了,陌生变亲切,有些顾客还会锁定卖主,彼此留下的是更多的信任和诚意。以前没有手机电话,如果隔几个圩日没有遇见,还会相互打探去向。这样交流的直接体悟有着浓浓的人情味,是别的交易方式无法替代的。

赶圩是蓬壶的小节日

在蓬壶,圩日能逐成规模,并成为蓬壶的小节日,应该在三角街建成之后。三角街建于上世纪三十年代,由蓬壶五大姓集资建造。三条街为“人”字型,互为120度角,三角向中,且街心略低,寓中库聚财,故名三角街。建筑采用三层骑楼式,走廊可避雨,门窗各异,白墙乌瓦,中西融合又极富闽南特色,为民国时代闽南地区集镇建筑中最科学而美观的杰作。三角街建成后,渐成集市,市场逐步兴隆。当时三条街功能各异,蓬苏路主卖肉类、禽畜;蓬达路主卖竹编、木作;蓬锦路主卖蔬菜、食品。三条街有着的不同特色和气味,集纳着多彩的市井生活场景。

早年人们将赶圩作为一种节日,山里人在这一天着意打扮一番,带上干粮以及准备交易的物品,高高兴兴赶圩去。年轻人渴望在圩日“艳遇”,更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人们在人山人海的圩日里各有所得。

随着农村逐步走向城镇化,1990年代在双溪口南岸开始兴建商住新区,采用现代风格与闽南特色结合的建筑风格,多条街道各色店面,衍生一派重镇繁荣景象。尽管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而赶圩这种交易方式却一直保留下来,从三角街迁至新区,适应着不断增长的人流量和交易量。

蓬壶,一个现代与传统并存、时尚与怀旧同在的集镇,给人们带来对生活更多的的感念

樟榕前面是菩提

走进晋江东石的南天禅寺,殿前有三棵大树。先是菩提,中间是樟树,第三棵是榕树。枝繁叶茂,遮天蔽日。在树荫下,可以看见不同的树枝交叉在一起,它们共沐阳光,分享安宁。

这三棵树为何在这里种成一排。

寺庙喜种菩提,这与传说有关,两千多年前佛祖释迦牟尼是在菩提树下修成正果的。因此菩提具有更多佛性。它的枝条灰白洁净,叶子三角状卵形,表面光滑,成熟时从绿色转为红色。它的禅意也许就在纷繁中获得的宁静,在它的枝叶之间,给予我们更多的修行的启迪。

树本身就具备太多的神性。它的呼吸和成长,一般难以察觉。当你看见新叶长出,枝干变粗。它已经不知迎送了多少日月星辰,吞吐了多少喜怒哀乐。该如何去感受叶脉里血液的奔涌,以及隐藏的枝干深层的冷暖。我们所能看到只是它的宁静。或许这就是一棵树的智慧,人的一生有多少时候拥有这一刻的智慧。于是,我们只有仰望。

在菩提面前,也许我们会获取更多的感悟,告别那些过多的欲望,备受折磨的身心得到憩息。然而你不会停止脚步,转而走向香樟树。它的婀娜更像一位女性,它的芬芳让你感受生命的灿烂和瑰丽。你会找到更多的华丽的语言去赞美它。此时你能感觉到自己的心跳,其实这是香樟的心跳,它在静观面对诱惑的你。

最让你放心的是飘着气根的榕树,它的包容使你一下感觉到一种从未有过的轻松。你会听到小鸟用歌声传达着一种感恩。榕树给予我们生命力的美,使我们拥有更多的力量去创造新的感动。它更像一个老者,沧桑在这里变成一种语言,一种乐趣。你的目光会从根须开始直逼树梢,寻找这种乐趣的源泉。也许很远,也许很近,在遥远的童年,在咫尺的你我……

现在才开始领悟种树人的某种意图。榕树的生命力是一切存在的可能,它是雄性的;樟树的诱惑是一种成长的光华,它是雌性的。雄性是力的聚集,雌性是美的变幻。而菩提则是生命的皈依,具备某种终极意义,它是神性的。阴阳化万物,万物归一。这三棵树排在一起,或许有着某种暗示,关乎生命,关乎修行。这让我们想起弘一法师,他在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智慧,有着华枝春满,天心月圆的情怀,对世间万物运行的一种理会,在佛学里找到生之方向,死之释然。

修行即抵达神性。人性往往在神性与兽性之间徘徊。同样是人,可以发动战争,做出那些灭绝人性的事来。同样是人,可以传递爱心,那些义举善行有着接近神性的光芒。修行就是一个不断摈弃兽性,趋向神性的过程。解脱苦痛,走向内心深处,找到生命的真意。以一棵树的智慧,静观风雨,默读苍生。

在南天禅寺,有三尊石佛。据说嘉定丙子一庵净师过此,夜见峭壁三道光,遂募镌弥陀、观音、势至三尊。那是在宋代。一壁巨石,原有佛性,经雕琢现形,大放灵光。这便是一种感应,一种彻悟。而在殿前种下这三棵树,同样有三道光,引领着人们走出生命的晦暗。这三尊佛与三棵树的存在,便是某种悟性的契合。

离开南天禅寺,先告别榕树,再樟树,最后是菩提。带着一种菩提的心境离开,就能安静地安排自己的生活,走好自己的路。

等我老

到安溪拜访老友唐,她在安溪的福建茶学院当老师,又是茶艺师,我们习惯叫她唐老师。她在县城有一个如愿茶馆,茶馆是一座1970年代闽南特色二进式民居小筑,大厅放一块可以容十多人泡茶的木作茶几,舒适而畅达。常有好友茶友在这里聚集,谈茶谈生活谈人生。最吸引眼球的,是大厅旁的玻璃柜里有一款裹在茶巾里的茶叶,用红纸写着“等我老”三个灵巧的毛笔字。她说,这款茶要等到20年后才泡它,它老了,我们也老了,那时的滋味就是时光的滋味。一下让我们有着太遥远的想象。

是啊,茶是一种生命,能与它同行,就是一种茶缘。 “等我老”带有某种沧桑感,也是应对当下浮躁心态的一种尝试。在不算漫长又不是很短的20年间,不知会发生多少变化。而茶依然是茶,它在不停地呼吸伸展着,在吐故纳新的过程中跃升了多少感念,而我们在这样的时间里能否像茶一样坚守和期盼,这样的过程酸涩中带着美好。唐老师说这正是这款茶的立意。

同来一起泡茶的是唐老师的三个学生,小喜、小管和小蔡。小蔡刚考研,准备在定量分析中找到茶的密码,按他的理解是用数据说话,用高科技的手段与茶文化对接。小喜和小管都在读大四,在择业的路口徘徊,他们更想在茶文化普及方面创造更多的机会和可能。小喜很羡慕唐老师现在拥有这样一个空间,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唐老师说现在能在这里舒一口气,用了20年的积累。她生长在茶乡,在一缕茶香的引领下,从一个小姑娘慢慢成长为一个茶艺师。一片青涩的茶叶变到一弯熟制的香茶,伴随着多少汗水泪水,且现在还在路上奔跑。她鼓励他们要选准方向,大胆前行,没有空中楼阁。三个学生在品茶的过程中感悟着唐老师的这段话,略有所得。小喜说,最近有一步记录片电影《冈仁波齐》,记录一群人徒步几百公路到西藏朝圣途中发生的一些事情,人们都为这种虔诚所感动。这部电影带有某种象征意义,告诉人们自己所向往的需要一种虔诚的心态支撑。也许现在所缺少的就是这种虔诚,好在有了茶,只有对茶怀有虔诚和敬畏之心,才会走进茶的世界。小管说,这三年的大学生活,特别是因为唐老师,渐渐接近茶的生命,此时唐老师流露出一种满足感。很羡慕她有这样一群学生在茶香的氤氲里成长,他们是一片片正在接受涅槃的茶叶。

说话间,一又老友婷婷带着两小罐大师茶来共享。打开精致的小罐,是一小袋纸质包装的大师签名的茶叶。签名笔画清楚,线条笨拙,不像明星签字龙飞凤舞,只能猜测不可细辨。这样的签字一看就知道大师是茶农,朴素的装束更显茶的内质和精神。我们倍加珍惜和敬重。一番茶与水的磨合之后,一杯杯大师茶出现下我们面前,茶色清淡、黄中带绿,茶香却有点呛,少了持久感。唐老师说这是大赛的即兴之作,有明显的优点也有明显的缺陷。她说好茶像一副书画,很多人在看着,总未能静心经营。茶的至高境界是静,静生境,也就净而敬了,这些都需要时间和坚守。我们又回到了“等我老”的话题,婷婷说,老不可怕,老了没东西才可怕,等我老的下句是,香正醇。有理!三个小年轻不约而同地伸出拇指。

在线客服

电话咨询

在线咨询

0595-23882645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