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永春县文化馆!
【心听散文】

光影里的爱(外四篇)

2022-04-09    来源:《永春文艺》2021年    作者:黄燕珍  浏览次数:37

我的童年和少年时光,虽然物质生活乏善可陈,但说起精神方面,却是富足得很,这得归功于我有一位好学博才的父亲。

每年正月初一雷打不动地跟着父亲去村部参加猜谜语活动,在小伙伴们羡慕的眼光中捧着许多的铅笔、本子,蹦跳跳地回家;在昏黄的煤油灯下,我们躺在古老的雕花大床上听父亲讲田螺精、白蛇传、牛郎织女的故事;或是将小脑袋瓜凑到父亲的肩膀上,跟他一起看一本又一本的或新或旧的不太懂的书……

然而对我来说,最开心的事莫过于跟着父亲追逐光影。

我的家乡位于一个山间小盆地的中心,除了几个山顶村外,村与村的距离都不算远。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农村,娱乐活动实在不多,若是碰上哪个村子有电影上映,消息立马会在四乡八里传开,那可真比过节还热闹如此盛宴,乡下人岂有不赴之理!父亲是每场必追的,弟弟妹妹们年纪都还小,看不懂也带不动,于是身为长女的我,终于享受到了特权:父亲的身后,必定会跟着个小尾巴。

出发前的晚饭,我总是不知其味,三口两口就扒完了,丢下碗筷,抹了抹嘴,害怕电影会早早开映的我,不断地催促着父亲动身。好不容易从家中出发了,父亲一路上又在呼朋引伴,队伍不断地壮大,大人们边走边谈天说地,话题从这季的庄稼到今晚的电影片名,几个不耐烦的小孩子跑在最前面,巴不得三步两步就飞到目的地儿……

一到放映场地各人就赶紧抢占有利地形,附近的村民大多会从自己家中拎条板凳,怡然自得地坐着观看,我们远道而来的就只能站着看完。父亲总会四处寻觅比较平整的石块,拍掉上面的灰尘,让我坐在前排;时人太挤了,小小的我在人群中转来转去,总也看不到银幕,父亲就让我骑在他肩上,父女俩沉浸在光影的世界里,忘了时光的飞逝……

回家的路上,大人们依然高谈阔论,话题大多集中在当晚所看的电影情节上,我们几个小孩子早已困得东倒西歪,走不动路了。当我踢踢沓沓越走越慢时,父亲总是会心一笑,走到我面前蹲了下来,开心不已的我,一下子扑到父亲的背上,不等到家,我已进入了甜蜜的梦乡。

也有闹别扭的时候,有一次不记得为了什么事,父亲对我发了脾气,那晚刚好邻村有电影可看,父亲丢下一句“今晚不带你去”就走了。别看父亲平时和颜悦色的,可一旦冷下脸来我们小孩都怕他,于是我只能眼巴巴地看着他走出家门,委屈地掉下眼泪。直到好几年后,有一次闲聊时提起,父亲无意中说到,那时他在路旁等了我好久,那一刻,我才惊觉到父亲的舐犊情深。

初中的时候,曾与同学炫耀看过好多电影,同学不信,于是我提起笔来,尽可能地回忆电影片名,居然写了满满两张纸,连我自己都吓了一跳。

因了这些珍贵的光影时光,我成了精神上的富翁,在之后的人生路上,尽管遇到了种种打击,我都坚强地挺了过来,父亲的爱,给了我前进的无尽勇气!

父亲离世已有三十年了,如今的我也好久不曾走近银幕了就如李清照所说:“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对着银幕总会生出一些伤感来,但这些温馨的往事,却牢牢地藏在我的记忆深处,且总会在不经意间,让我含泪带笑地想起!

 

南瓜饭里  岁月悠长

 

去年因了疫情,单位的食堂暂停开放,无奈之下我只得重出江湖,又开始奏响锅碗瓢盘交响曲。可是日子久了未免头疼,一日三餐,众口难调,每天晚上就得盘算第二天的菜谱,委实叫我这个当家主妇左右为难。

某天晚上,当我盯着婆婆捎来的那几个南瓜时,脑海里不自觉地跳出了“南瓜饭”几个大字,解决了一个大难题的我自是欣喜若狂,赶紧上网搜寻了一下南瓜饭的做法。第二天早早起来备料,无非是三层肉、海蛎干等与南瓜先炒,再加上浸好的大米,放入电饭锅里,加入适量的水,按下煮饭键即可。中午下班回家,我还是有些忐忑不安的,生怕掀开锅盖会看见一锅糊饭。不料鼓起勇气一打开电饭锅,竟是满满的惊喜:南瓜与米居然就这么水乳交融地结合在一起,一锅饭粒粒分明,分外诱人!盛在碗中,夹一口放入嘴里,南瓜的甜,米饭的Q弹,在唇齿间回荡,幸福感顿时溢出了天际!先生和女儿也一边夸赞一边不停地往嘴里塞,生怕迟了被抢光。那以后,我又煮了好几次,先生每次都是来者不拒,百吃不厌。

有谁知道,这个南瓜饭,曾经让我念叨了好多年?

犹记得小时候看的连环画里,提起过红军吃的小米南瓜饭,或许是那时物质生活贫乏的缘故吧,“南瓜饭”三个字从此就牢牢地印在我的脑海里。

那时交通不发达,物资流通没有现在这么便捷,身处南方的我,只见过大米,却想象不出小米的模样。然而南瓜在农村却是随处可见,只是我们从来都是煮了当菜吃,我也无法想象这一煮就会出一滩水的南瓜是如何与米饭达成和谐共处模式的。

心底存了疑问,总是想要弄个水落石出。无奈那时粮食并不充裕,我们家孩子又多,一年到头难得吃到一顿干饭,想要尝试一做的念头只能在脑海里一闪而过。后来分到了责任田,吃上饭不是难事了,可生活条件好了,谁还愿意去吃那不起眼的老南瓜呀!后来,我外出求学、工作、成家……日子在一天天地过去,煮南瓜饭的计划就这么一年年地被耽搁下来了。谁曾想到,如今居然以这样的一种方式叫我品尝到。

自然,此南瓜饭已非彼南瓜饭:以前的老南瓜口感不佳,如今早已换成了粉糯的黄金南瓜;以前只能放点盐巴调味,如今却需要三层肉、海蛎干来增鲜;以前是可望不可及的美味,如今只是众多美食中最不起眼的一种。

岁月流淌,隔着三四十年的风烟,以前经历过的苦日子似乎快被遗忘了!而此刻,手中的这碗南瓜饭,再次让我回想起以往的种种艰难,也让我更加感恩有如今这样的好时光!

 

人间有“艾”

 

清明前夕,下了一场雨,终于应了“清明时节雨纷纷”的景,断肠人的眼泪,似乎也随着这雨丝飘个不停。然而我们兄弟姐妹却因各自时间问题,只能约了小长假最后一天才回家一聚。

今早刷着手机,偶然看到有关江浙沪一带清明节必吃青团的消息,不禁心血来潮,想到倒是可以趁着回婆家的空儿采些艾草,试着做一下。

说起艾草,我是分外亲切,俗语常说“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来!”这些年跟风讲养生,家中的陈年艾条倒也备了不少。可是说到新鲜的艾叶,除了端午节采来挂在门边,我们这儿平时还真很少人用。

婆婆一听说我要采艾草,想了一下说:“原先路边有好多的,可是前不久也不知谁喷了除草剂,大部分都枯死了,要不去小桥边看看。”我拎了个袋子往桥边走,果然沿路都不见了艾的踪影,偶有三两株顶着枯黄的叶子,分外萧瑟。原来万物都是如此,了解其价值了就是个宝,不知其好处的真的就是不值钱的草,被人弃之如敝履。还好到了桥边,果真有几株漏网之鱼,我喜出望外,赶紧蹲下来采,邻家大婶路过,很是不解,问我这草有什么用呀?我觉得一时半会也跟她解释不清,只记得一个艾叶煮鸡蛋可补气血,增强人体免疫力,于是就顺口用了这个理由来回复她。

回到家里,我就进了厨房忙乎起来,艾草要择幼嫩的叶的,洗净后放开水中烫一分钟,(为了保持绿色,可以加一小勺小苏打)放入冷水中洗过,再用料理机打成泥状,倒入糯米粉中和成团。馅料早已备着了,有咸蛋黄肉松馅和花生芝麻馅两种。包的过程并不难,青团青团,顾名思义,包成团也就可以了,可我还偏想用了模具把它整出个形状,这就多了道工序,包完后上锅蒸个十多分钟就大功告成了。

待到出锅冷却后,仔仔细细地挑了形状比较漂亮的放在食品盒里。想着明日拜祭,父母亲在天之灵必是欢喜的。父亲一生从未过上好日子,吃啥他都不挑的;母亲生前最喜做种种美食,在她的影响下,我们姐弟几个都爱在厨房里鼓捣,如今我用她传的手艺卤些她最爱的猪蹄、鸡爪,再加上这次新尝试做的青团,她该是很开心的。都说热爱生活的人必定热爱美食,母亲一生的确是在用心地不折不扣地践行着这句名言,就算是腌萝卜这么不起眼的小菜,她也能用几颗调料,变出与众不同的美味,满足我们姐弟的味蕾,让我们在清贫的年代,依然感受到满满的爱意。我们何其有幸,能与父母在这尘世中结缘,我们又何其不幸,与父母的缘分如此短暂!时光无情,父亲离世已有三十一年,母亲竟也离开我们七年之久了。可是他们却都好好地活在我们的心中,时间的滤镜,将那些伤痛慢慢地抹去,只剩了他们的音容笑貌,一切如生,仿佛他们从不曾远离。

在年近半百的这个清明节伫足回望,对生离死别突然有了不一样的感悟:慎终追远是永恒的话题,而最深沉的爱,却是“幸福着你的幸福!”总有一天,在时光隧道尽头,我们会与逝去的亲人们再次相聚。可是,在这之前,请让我们带着亲人们的爱,好好地活下去!我们的幸福,会让天上的他们也为之幸福的!

 

忠魂长驻湖洋里

          

在湖洋,你若随手拉住一个人,问他知道哪位烈士的名字,他绝对会脱口而出:“唐顺芝烈士!”是的,唐顺芝烈士的名字已经牢牢地刻在湖洋人民的心中,成了湖洋人民最熟悉也是最敬仰的革命烈士。

我们的小学就在烈士纪念碑附近,因此从一年级开始,年年的清明节,我们学校都会组织同学们到位于永仙公路旁的唐顺芝烈士纪念碑前敬献花圈,追思革命先烈的光辉事迹。在老师和许多老一辈人的讲述中,烈士的形象在我的脑海中慢慢地鲜明起来。后来,于是这位革命先烈的形象立刻清晰起来。

唐顺芝烈士是江苏省如皋县人,他十六岁就参加革命了,在淮海战役中荣立过两次三等功,1949年8月随军南下,进驻福建,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二十九军政治部民运部党小组长。永春解放后,湖洋于1949年9月成立了区政府,唐顺芝同志奉命到湖洋担任区指导员,一面积极指挥剿匪斗争,一面组织筹备粮食,支援解放厦门的斗争。当时,湖洋的斗争形势十分复杂,以刘子宽为首的土匪残部非常猖獗,经常攻打刚刚成立的区政权,杀人抢劫,与国民党反动势力遥相呼应。10月25日,刘子宽率土匪袭击湖洋区公所,因反动分子出卖,唐顺芝同志不幸落入土匪手中,被押往位于德化县下山屯的匪窝中严刑拷打,但唐顺芝同志始终坚贞不屈,没有泄露党组织的半点秘密,于10月29日牺牲,时年25岁。

而在湖洋的父老乡亲的口中,唐顺芝烈士在被捕前后的细节,更加地惊心动魄。据说,在土匪袭击区公所之后,唐顺芝烈士与其他同志且战且退,与土匪在村里的小巷展开了激烈的巷战,在撤退过程中,他与其他同志失散了,在清白村溪口角落的巷子里与敌人对峙,最后子弹打光了。为了保存革命力量,当他甩开敌人后,毫不犹豫地跳进旱厕里,把粪勺往自己头上一扣,土匪追到旱厕附近,找不到人,本来已经打算往别的地方追了,结果附近有一个反动分子,向土匪暗示唐顺芝同志所在的地方,唐顺芝同志就这样不幸被敌人抓走了。在德化县下山屯角落,土匪折磨了唐顺芝同志好几天,仍得不到任何有价值的东西,恼羞成怒之后,将唐顺芝同志推下百丈悬崖,民间老人称之为“溜漈”。

烈士牺牲后,很多年都找不到遗体,到了1972年,湖洋人民多次组织到德化县下山屯,通过询问当地老一辈民众,反复查找核实,最后在一处瀑布底下的树丛中只找到烈士的一根皮带和几块遗骨。湖洋人民政府于当年的七月一日,在清白村苏庄格角落公路边为唐顺芝烈士建造陵墓并树立纪念碑,从此,忠魂长眠湖洋里。湖洋人民从来没有忘记这位英雄,在每年的清明节,都会自发地前往烈士纪念碑祭奠英灵,唐顺芝烈士的遗照,挂在每个村的村部最显眼的位置,唐顺芝烈士的事迹,则一代代地在湖洋人民流传。近年来,经过有关部门的不懈努力,终于找到了唐顺芝烈士在江苏的亲人,如今他们年年都会不辞辛苦来湖洋给烈士扫墓。

在我第一次听闻唐顺芝烈士的事迹时,幼小的心灵充满着大大的疑惑:那旱厕那么脏,唐顺芝烈士怎么能毫不犹豫地跳进去呢?随着年岁渐大,读到了越来越多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江姐的十指被敌人的竹签刺穿、邱少云忍受着烈火的灼烧…… 我也渐渐明白了,在这些革命先烈的心中,早已有了坚定的理想信念,有了为革命事业抛头颅、洒热血的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只要有益于革命事业,他们自身的安危荣辱又算得了什么呢?而那小小的污秽之物,又怎么能玷污他们的浩然之气?

我们的党,也正是有了千千万万的唐顺芝这样的同志,才能在百年之中,由弱小走向强大,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让一个积贫积弱的旧中国,蜕变成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的崭新的充满希望的新中国!我们的新一代,也一定会牢牢记住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继承革命先烈的遗志,在党的领导下,继续保卫、建设我们可爱的祖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我们将永远铭记着千千万万的革命先烈!

革命先烈永垂不朽!

 

新年余韵

 

小时候的年,是过到正月初九才戛然而止的。

其实过了正月初五,年味就渐渐地淡了,老人们常说“初五隔开,初六舀肥。”碰上季节比较早的年份,年前就得把稻种浸上了,放在灶台边催芽,年后要赶紧整理秧田。但是因了初九还有一个大节日未过,一颗心也就总还牵挂着。初六开始,孩子们都被赶到田里去摘鼠曲草,预备着做“鼠壳龟”,大人们则忙着备馅料、磨米浆;到了初八,厨房里热气腾腾的,一家子都得忙起来,先把甜粿安排上蒸笼,趁着这空档,得先把鼠曲草焯水,放到石臼里捣烂,加上前一天磨好脱水的米浆团,做成馅皮,馅料也须得炒好,焯水后的竹叶也整整齐齐地叠好,然后拿两块长凳,放上一张大竹匾,将所有原料放入其中,大人小孩开始尽情施展个人技,揪一块馅皮,小心地在手心里展开,加入馅料,捏成球形,再放入龟形的印模中。我常贪心,想多放些馅料,经常一不小心就会露馅。包好的“鼠壳龟”放在竹匾里,我们总想去数着包了几个,母亲总不让,威胁我们说这样数脸上会有龟印,我们将信将疑,偶尔还是忍不住偷偷地数了,然后在接下来的几天里提心吊胆地不停照镜子,生怕脸上真的长出了白白的龟印……

不知道为什么学校老是要选在初九这天开学,春节玩野了的心实在很难收回来。初八晚上,在父母的不断催促下,我们只能早早停止玩闹,带着一肚子的不情愿入睡,然后,又在第二天晨曦微露时,睡眼惺忪被父母叫了起来,帮忙把一碗又一碗的供品端到被称之为“开嘴厅”的公用祭祀大厅里。整个角落的人基本上都聚在这儿庆祝“天公生”了,因为据说活动要在早上七点之前结束为好,所以大厅上下早就摆满了桌子,上面满满的都是龟粿圆粽、鸡鸭鱼肉之类的供品,有的人还特地从厅前面的菜园里摘些菜花来插在供品上。香烟缭绕中,小一点的孩子在供桌边蹿来蹿去,看着那些供品解解眼馋,大一点的孩子则安静地待在老人身边听他们聊着“天公生”的来历

据说在倭寇为乱的时代,有一年春节时,倭寇杀到了隔壁的仙游县,好多人被害,他们本来还想顺势杀过来我们这儿的,结果走到半路时,天上下起了大雨,于是倭寇就折返回了海边逃过一劫的人们为感谢天公的保佑,就在初九这天摆下丰富的供品,表达心中的无限感激之情。

小时候听到的是这个版本,后来查了百度,似乎“天公生”这个节日是闽台特有的,有说是唐朝开闽时当地人很多被杀,只有躲进甘蔗园的人才幸免于难,杀戳过后,走出蔗园时正好是初九,于是就在这一天摆上祭品拜谢天公的保佑,有的说是唐末,也有的说是宋朝,总之都比倭寇横行的明朝中期多上好几百年历史。只是,可能倭寇造成的惨剧更近些,民众的记忆犹新,这故事也就这么一年年地传了下来。

拜过天公,吃完早饭,小孩子就要背起书包进学堂了,大人们也三三两两拿起锄头下田干活去了,毕竟,旧的年已被抛在身后,新的年已经开始了!

下一篇: 关机一日

在线客服

电话咨询

在线咨询

0595-23882645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