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永春县文化馆!
【心听散文】

父亲

2022-04-09    来源:《永春文艺》2021年    作者:蔡金海  浏览次数:28

中元节,凝视堂厅前父亲的遗像点了三炷。父亲那双微笑的眼睛深情地在看着我们

父亲,是一个五短身材,个头矮小,穿着浅灰色的布衣,剃着鲁迅式的平头。性情耿直,走路风行、做事雷厉。他生平有一习惯喜欢空腹喝小酒。早时家庭人口多,由于低薪,肩膀承担着生活的重负。每月只有发薪之日,总会买一斤五花肉回来,然后拿二毛钱叫我去商店买半地瓜(烧)酒。这时半斤烧酒下肚,高兴之余,哼起小曲(闽南话):“酒是水合粬,吃了目展三,醉拢醉,总掉入坑”。那年代家虽清苦,但日子总是过得清欢有味。

有一次,父亲三杯下肚,趁兴讲起了年轻的故事。原来,父亲七岁被人贩子卖到永春,祖籍溪。祖父蔡长寿,祖母连生五朵金花且早夭,就在那年父亲成了养子即长子,就跟在祖身边帮工当“学徒”。祖父的“花生汤”(闽南话“桃豆仁粥”)在五里街,是出名小吃。父亲每日起早摸黑要挑水、烧火、砍柴背粗糠(谷壳)、买木炭等粗重活儿。这样跟祖父帮手13年,也学会了制作“花生汤”手艺。父亲22岁结婚那年,就另起炉灶,分家过日子了。

1949年5月,国96军过境永春,摊派捕捉壮丁,父亲那夜不幸被抓,由于祖父没钱捐交300元白银保释金。便被抓去充军当挑夫。行到福州马附近,父亲患病生,满身疮,瘦骨如柴,不成人形。班长看父亲不行,便弃半路不管,任由。这样,父亲拖着病,一路行乞往南走,颠沛流离了二个月时间才回到家中。躲过一劫后,为了生活,就操起了老本行——挑“桃豆仁粥”(花生汤)担子,走街串巷,或下乡到周边村庄叫卖,艰难度生。

父亲虽不识字,但人很机灵,眼尖勤学从祖父那儿学得手艺。懂得选料要采购惠安沙埔地的花生,形如钮子,臭仁少,粒子大小均匀,如观音脸。制作时下午备料,先将花生煮一下,锅底见冒泡水开,未开之际捞起,放在簸箕中,用八棱状的竹筒轻轻脱皮,注意保护仁状,然后清水洗净,放入陶钵(八分量),先用急火煮开后,再用文火慢炖。柴料最好选荔枝木或杂木作燃料,酉时后用粗糠(谷壳)盖住柴慢慢熬,熬到凌晨四时左右,然后制作糖甘,再按比例加人焖好的花生仁煮开。一钵“香、色、味”齐全的“桃豆仁粥”大功告成,香溢满屋。父亲讲到这里,形于色。祖传的花生汤,入口甘甜,酥烂软糯。仁白如美肌,汤醇如粥状;味如果香,喉底生津,成为人们早餐,晚点之佳肴。

我出生时,恰遇家实会主义“公私合营”改制。父亲告别“桃豆仁粥”担,招入五里街粮站综合厂当职员,吃”皇粮”了。在那百业待兴的年代,月薪低,子女多,生活十分清苦,父爱是苦涩的,不像母亲那样细心,没有那么多儿女情长。也不善于表露自己的情感,但却用肩膀默默撑起了这个家。己省俭用,也要把女培养成人。有次上看我挨饿读书,就悄悄出去买一口酥至今记忆犹新。

2003年中秋带一盒中秋饼回家,与父聚。亲说:一家八人,中秋饼成八块。一家人围在父亲享快乐。这时父经病重,看着父亲艰难地咽下,但上露出了微笑。这是父亲与我们的最后一个中秋节。

  父亲的爱是对儿子本人,儿子的爱是对父亲的回忆。思念切切,桥断奈何,父子,约在梦

上一篇: 给女儿的一封信
下一篇: 没有了!

在线客服

电话咨询

在线咨询

0595-23882645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