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永春县文化馆!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永春文艺

永春文艺

【我家门口那条路】我家门口那条路——岵山镇和塘路印象

2020-01-15    来源:《永春文艺》2019年第12期 总第21期    作者:潘宇灿  浏览次数:461
 

这条路,贯穿岵山镇区,穿过岵山最繁华地带,一路延展与省道206线相连,与城区相接,是岵山最具标志性的交通道路和商贸街区。时间在走,路在变,变得更宽,变得更好,她展示出岵山最质朴的历史底色,延续了岵山最浓郁的绵绵乡愁,更铺展出岵山发展的康庄大道。她,就是家门口那条路——和塘路。

和塘路位于永春县岵山镇塘溪村和茂霞村的交界路段,东至和林苏桥,西至塘溪吴坂宫,总长2.5公里。走近它,你会发现三种不同的面貌,它们记录着岵山发展的点点滴滴,也见证着岵山的岁月峥嵘和时代变迁,让你回味,让你留恋,也让你期待。

一条记录历史的路

宋元时期,自北方迁移至岵山的陈姓族人日渐壮大,聚居成群,建制乡里,和塘路(旧称和塘街)也在此时开始形成。在那个步行肩挑的年代,永春通境外之古道必从和塘街吴坂巷经过,由和塘街经铺上街到铺尾入南安至泉州府;由吴坂巷上经磻溪入龙阁通达埔、蓬壶直至顶府(南平府)。和塘街可谓当时永春通外地、下南洋的必经要道,是永春最繁华的商贸要道。

明清时期,古街先后多次修整、拓宽、改造,至民国19年(1930)统一划地建成下街,称塘溪街。1950年起,先后在茂霞兴建店楼、供销社等形成茂霞街,而后两侧店楼、民居陆续建成,公社、供销社、税务、邮电等拔地而起,茂霞、塘溪两条街道逐渐相连,日渐演变成了今天的和塘路。

如今,在这条路上,至今保留的明清时期的闽南传统古民居、民国骑楼式建筑以及八九十年代的砖石结构商业作坊,还有写在墙上依旧清晰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伟大的毛主席万岁”标语,一物一景都是岵山历史的符号印记,也是一个个时代的真实缩影。这条路见证了岵山古商道的发展变迁,更见证了小姑曾经的辉煌安宁。这,是一条记录历史的路。

一条承载乡愁的路

岵山是著名侨乡,早在明嘉靖21年(1542)岵山人就开始往南洋谋生,现旅居海外华侨达7.6万人,是本地人口的3倍。这些华侨们背井离乡,在异国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创造了一段又一段的辉煌成就。

“流波恋旧浦,行云思故山”。侨亲们虽身在异乡,心系桑梓,对家乡的发展尤为关注。在一次回乡探亲时,老华侨看到阔别几十年的村道还是坑洼不平的泥土路,村民进出十分不便,家乡的落后触动了侨亲们的心,也触发了帮助家乡修路的想法。1993年,陈秀明、陈锡石、吴爱惜等44位侨亲合捐215万元铺设和塘水泥路,并在周边捐建学校、重修祖祠老宅……侨亲们一次次的热心捐资,和塘路旧貌换新颜,为周边村庄带来了生机,沿街商贸业态也开始频繁往来,和塘路再次恢复了昔日的喧嚣热闹。

跟随着道路面貌改变的,还有周边的建筑风格。旅居海外的生活阅历,让华侨在修缮路边老宅时,注入了浓郁的异国元素。中式的红墙灰瓦加上了西式的弯拱长廊,传统的砖石结构融入了绚丽的马赛克瓷砖,多元聚合的建筑特色,让和塘路呈现出别样的风情和韵味,构成了侨乡岵山独特的一道风景线。

如今,每逢春节假日,岵山侨亲们都会从这条路回乡省亲,寻根祭祖。从这条路走出去,又经由这条路回家,从“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到“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和塘路,见证了一代又一代侨亲们热心公益的桑梓情怀,更镌刻着一段又一段岵山人缠绵浓烈的故乡情愫。这,是一条承载乡愁的路。

一条铺展希望的路

时间的日历翻到当下。近年来,随着岵山乡村文化旅游发展定位的确立,和塘路又有了新的变化。经由路面拓宽改造及“白改黑”后,和塘路再次提档升级,变身成为岵山旅游发展的“黄金路”。道路两侧,重新规整后的停车场、文化广场、旅游中心、夜景路灯等配套设施打造出一条崭新的旅游要道;经过“修旧如旧”,沿街老醋文化馆、华侨文化展馆、女排精神陈亚琼故事馆、荔枝文创馆等构成了一条精品的文旅路线;周边民居重新改造的特色美食馆、休闲茶吧、民宿客栈、特产店等旅游业态愈加兴旺,整体串联成一片极具岵山特色、功能齐全、内容丰富的综合文化旅游区。和塘路,成为了新时代岵山发展最繁华、最文艺、最休闲、最享受的中心枢纽。

路通则百通。如今,美丽乡村、旅游小镇、传统古村、历史文化古镇、宜居休闲村庄等一个个盛誉落户岵山,一箱箱荔枝从这里派往世界各地,一团团游客从这里走近岵山;一批又一批岵山人从这里走出家乡、走向世界,又有一批又一批侨胞们从这里回归故土、反哺桑梓。这条路,联通了岵山与外界的交流往来,也激发出岵山乡村振兴、城镇建设的内在动力,成为岵山发展的“牵引线”,更铺开了岵山美好明天的“希望路”。

在线客服

电话咨询

在线咨询

0595-23882645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