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永春县文化馆!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永春文艺

永春文艺

【文史春秋】初探明郑开台与永春人的联系

2019-01-04    来源:《永春文艺》2018年    作者:郭 志 启  浏览次数:937
 

初探明郑开台与永春人的联系

郑成功所处的明末清初时期,正是西方殖民主义荷兰、西班牙等侵入我国东南,国内明清王朝更迭的特殊历史时期,当时国内局势动荡不安。清初,入关的满洲贵族强制推行民族压迫政策,激起汉民族人民的强烈不满和反抗,郑成功基于民族大义,毅然起兵抗清。他以闽南作为反清复明的重要基地,也可以说,是明郑与清廷的拉锯战的主要战场,撑起东南半壁江山。

而后,他又历经艰险,抵御西方殖民侵略,击败时称“海上霸王”的荷兰侵略军,收复国土台湾,使被荷兰入侵占长达38年之久的台湾,终能摆脱外来侵略的统治,重归国土。

他们祖孙三代,在抗清、复台和台湾初治过程中表现出坚忍不拔、忠贞不贰的精神和气节,深深地影响着闽南乃至全国人民。

郑成功抗清影响永春

公元1630年,郑成功随叔父郑芝燕回国,住晋江安平郑府。崇祯十七年以优异成绩,入南京国子监太学,师从一代鸿儒钱谦益。1644年九月,清王朝定都北京,次年六月清军克南京,南明弘光攻权覆灭,郑成功返回福建。1646年八月,清军进攻福建,隆武帝在汀州罹难。十月中旬,郑芝龙不纳其子郑成功奉劝一意降了清,即后清军进袭安平,郑成功之母不堪被辱自缢身亡。

隆武政权失败后,年仅21岁的郑成功以民族大义为重,与父分道扬镳,在家乡一带起兵抗清,拥戴南明永历政权。经过几年的生聚征战,郑成功逐渐建立起一支强大的政治军事力量,鼎盛时期拥有水陆精兵二十余万,大小船舰数千艘。郑成功高举反清复明的旗帜,一边向闽南各地募众与清军作战,一边发展海上贸易。他以机动灵活的指挥艺术,对清朝在东南沿海各地的统治形成了巨大威胁。

据《永春州志·蕉付(附)》记载着当时负面说法:顺治五年(1648)三月,大田贼曾省攻城,驻防千总郑允志死之。署县萧良材遁去。六月总兵官王之纲、知县李丕隆讨平之。是年,提督马得功平德化余党,千总王世爵战死。十四年,贼林忠降。笔者注,这里说“贼”是指当时的农民义举,据《先王实录》《海上见闻录》及旧邑志,林忠系永春县西双坑人,与介福郑世雄、郑世英聚众抗清。郑成功封林忠为平定伯。

1649年,据永春旧邑志载,海氛复炽。永春人林日胜乘机据蓬壶马跳,与侄林兴珠聚众抗清。郑成功封林日胜为伯爵,使统辖永春、德化、大田等十八寨抗清队伍。坚持奋斗,转战至1656年兵败,走漳州与耿精忠部合。据《海上见闻录》《台湾外纪》和旧永春邑志是永春说的,康熙十三年,靖南王耿精忠叛清,联合郑成功儿子郑经进兵永春。当时,郑经部将薛思进兵永春,知县武恰弃城逃跑,郑委郑时英为知县,再围蓬壶马跳有八个月之久,蓬壶民团练总吕美成率兵与抗兵败被杀。同在这个时候,郑经遣总兵康熊和林惟荣为德化知县,据德化,又遣总兵黄云攻义营、涂坂寨……

在此之前的1654年,原郑成功镇将黄恺和叛清将王爱民、洪习山攻永春八坑寨并攻破县城时,因屠杀无辜多人,被郑成功收斩后,大兵进赴兴化。旋至1678年七月,郑经乘三藩之乱机会,进兵福建、广东时,派主军刘国轩引兵入永春、德化。到第二月间,郑经部在永春俘民团练总等十七家眷属,攻陷德化县城,至始,清兵一时退出永德。

郑成功复台永春人响应

台湾与泉州一衣带水,一脉相连,台湾人民和祖国大陆有着割不断的血缘关系,早在300多年前,郑成功已经把台湾与祖国大陆紧密联系在一起。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在台设一府二县,即承天府和天兴、万年二县。同时,颁布农垦条令,实行“寓兵于农”政策,把大陆先进的耕种技术和工具带到台湾,为台湾的开发和生产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台湾成为郑成功海上通商贸易的一个重要口岸,使其海上经营有了更为广阔的空间。郑成功于永历十六年(1662)正月下令“收沿海之残民,移之东土(台湾)开劈草莱,相助耕种。”此令一出,即有十余万流散百姓相继入迁台湾。据笔者初步了解到永春陈姓、郑姓、郭姓等十多个姓氏族人积极响应。这个时候东渡,大多是携妻室或个别单身汉从晋江蔡棣到台湾的。如《仙夹郭氏宗谱(道光甲申版)》中记载了十一世二房三派郭善赵,十二世二房长派赞胜、赞里、尧兴、尧晃、尧星,十二世二房二派荣石、荣琴、荣逞、荣岳、宏镇、宏圆,宏隐、宏渊、宏妙此兄弟由晋江蔡棣移徙台湾。由于考虑篇幅,恕不一一收入,但从笔者摘录的《仙乡郭氏宗谱(道光)版·迁往台湾宗支有关履历摘录》,可以累计有58名族人先后入迁台湾。

在此值得一提的是,至于永春诸姓迁徙台湾者,缘于篇幅,恕不枚举之。

沿海诸地散民,他们迁到台湾,与当地百姓共同开发和建设,大力推广农耕,发展于工业等,推动台湾从一个地广人稀的蛮烟瘴雨之区,变成美丽富饶宝岛的将来。

台湾大治,永春籍人赴台效力

郑成功在台期间,加强了政治经济建设,置府县、务屯垦,废苛税,兴学校,改善军民关系,颁布了各种法令和条例,为经略台湾打下了基础。

郑成功在组织军民大力开发台湾的同时,不忘传播中华文化,在参军陈永华的主持下,在台南建孔庙,设学堂,推行祖国大陆的教育和考试制度,促进台湾教育事业的发展,使中华传统文化在台湾广为传播。同时,佛教寺院、妈祖信仰、吴真人崇拜,闽南的音乐、戏曲、建筑等在台湾亦广泛流传。所以有人说郑成功为“创基业在山穷水尽,享俎豆于舜日尧天。”奉若神明。

郑成功渡海东征台湾,收复台湾,在台湾建立明郑政权。郑成功逝世后,陈永华随郑经入台继位,被任命为“东宁总制度”,陈竭力辅佐郑经,治理台湾,颁布屯田制,鼓励垦荒,倡修水利、使军饷民食得以解决;他请来家乡的晒盐师傅修建盐埕,使晒盐技术在台湾广为传播;他教民插蔗煮糖,上裕财库下惠民生;他教匠取土烧瓦,改变了入台垦民草栅茅舍的简陋住宿条件;他鼓励发展东西洋贸易,解决台湾军用民需物资奇缺的问题;他在府城筑围栅,建衙署,禁淫赌,实施家的保甲行政管理制度;他注重文化教育事业,兴建台湾第一座孔庙,创办第一所府学,首次把大陆的科举制度推入台湾,培养知识人才。这些,都是郑经继位治台的概说。

说到来台湾参与开台创业,永春人或祖籍永春人位数不少。这里,笔者举个例,说到岵山校尉公第二十七世孙,称“台硕公”(1602-1658)他的孙辈称“肇褒公”字奖   ,别名朴商,外号埔山,今人称之为台湾台北六张犁陈氏开基祖。肇褒公为人风趣、实在,一生所学钻研命理、卜卦、风水之学术,在台湾营传易经学术,定居台北,开基创业,繁衍后代。

再说台湾兴学设校推行文化教育。公元1661年,延平王驱荷后,土番无反乱,则教化之兴。据《台湾通史》载:“延平克台,制度初建,休兵息民,学校之设犹未遑也。永历十九年(永历王朝仅存十六年,因遥尊桂王而沿用年号纪年)嗣王经以陈永华为勇卫,永华既治国,岁又大熟,请建圣庙立学校……凡民八岁入小学,课以经史文章……教之,育之,台人自始奋学。《台湾通史》又载,而当明未随郑芝龙据台开发的移民不下三千余,清初郑成功挥师东渡台湾者又不下二十万,连同郑氏三世(郑经)驻台抗清的23年中,这两支兵民所繁衍的后代,他们多数是闽南泉州、漳州府属人,所以当时学校教育用语应是以闽南话为主。

所以,台湾儒学的兴盛,府学的教授多由闽南调补。其中,晋江、安溪、同安、永春的教谕、训导等儒学师资选拔任用。当时,永春人郑克容,职衔教授;永春人郑克淳,职衔训导,他们两人以府学训导署任用,把大陆内地庙学合一的体制移至台湾,养贤造士。

 

笔者援引台湾学者周俊杰在《由台湾开拓史认识根源·序》和德国学者Albrechtwirth在《台湾之历史》中说的话作结论。

前者说:“早在旧石器时期,来自中国大陆的先民已在台湾从事拓展活动。中国自隋代正式经略台湾,二者息息相连,到郑成功自荷兰人手中光复台湾以后,台湾与大陆的关系更是早已变得不可分割。”德国学者在《台湾之历史》中说:“郑成功的一生富于奇伟事业,留下了一种不可磨灭的结果,就是:台湾永远是中国人的。”

参考资料:《永春州志》《永春县志·大事记(1990版)》《台湾外纪》《海上见闻录》《闽南书院与教育》《泉州文史资料(新四辑)》《闽南》《桃源仙乡郭氏宗谱暨聚爵宗祠重修纪念录》《永春小岵南山陈氏谱志》等。

在线客服

电话咨询

在线咨询

0595-23882645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