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永春县文化馆!
【红色百年】

乡村振兴先行者(外一篇)

2022-04-03    来源:《永春文艺》2021年    作者:苏金茂 苏涛 李锦辉  浏览次数:109


△苏昌培先生

他,早在1992年就开展“探索未来乡村”课题研究,躬身践行习近平“坚持农村科技创新,拓展山区小康之路”题词精神;  

他,被誉为“农民的儿子”,十年如一日,致力于改变家乡贫穷落后面貌,并带动辐射周边贫困村共同致富,被村民敬称为“苏老”。

他就是曾任福建省副省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全国人大农业和农村委委员——苏昌培。

苏昌培,生于1932年,1949年参加革命,195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2004年离休后,仍不遗余力地深耕“三农”事业,先后办成“五大实事”,为家乡的发展夯实了根基,带来了巨变,也为乡村振兴积累了典型经验,给家乡人民留下了宝贵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实事之一:建设农村科技文化园

1998年以前,仙岭村是永春县蓬壶镇一个出门皆山、地无三分平的偏僻小山村。村民主要靠种植水稻等作物自给自足,经济发展严重滞后。进入21世纪后,仙岭村一改贫穷落后面貌,呈现出一派勃勃生机。当地村民说,“这一切源于苏老带回党和政府的好政策,带回振兴经济的好办法,让大家过上好日子!”

因生于农村,又分管过农业,苏昌培始终关心、关注“三农”问题。返乡之际,他目睹了家乡的贫穷落后,深感农村的艰难和农民的不易。如何帮助村民脱贫致富,成为他挥之不去的心愿。深思熟虑后,苏昌培决定把仙岭村作为“探索未来乡村”的试点,振兴乡村经济。为此,他走村串户,问计于农,组织专家认真调研,带领村民开始探索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模式和典型。

1998年,时任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委员的苏昌培积极倡导在仙岭村建设福建九九科技文化园。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1999年,九九科技文化园落成开园,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肯定。

园区集中展示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省部级领导暨书法名家为“探索未来乡村”暨“农村科技文化园”的百幅题词;展示了百种闽台合作果蔬优良品种、百个水产品种、百果良种、百菜良种、百种企业产品、林竹优质产品、新村新样、世博风光等图片;科技文化类藏书量达万册,成为乡村科技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开园式上,苏昌培不无感慨地说:“要把科技兴农、科技兴村、拓展山区小康路的事情做实做好。不管是做什么事情,看准了就要重点去做,立足于把事情做成做好。农村科技文化园揭牌是一种鼓舞,一种力量,也是一种压力,要切实把科技、教育、产业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努力促进农民知识化,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


△农村科技文化园

俗话说“济民万金,不如导民一艺”。苏昌培请来福建省农林大学专家给村民传授枇杷种、养、管实用技术知识。农村科技文化园先后举办了50多场次关于果树挖穴、改良土壤结构、病虫害防治等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为永春县培养造就了一批又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开园以来,省农科院生物技术中心闽南实验基地、省农函大永春第二分校、泉州市大中专院校师生实践基地等先后挂牌,奠定了该园在永春乃至泉州地区农技推广与科普教育的重要地位,充分发挥了开发人才、推广农业科技的功能作用。

苏昌培探索未来乡村的情怀和建设农村科技文化园的举措,得到时任福建省省长习近平的赞赏。他欣然为农村科技文化园题词:“坚持农村科技创新,拓展山区小康之路”。为践行习近平题词精神,苏昌培从1999至2008年,十年驻扎家乡,呕心沥血,直至积劳成疾住进医院。

实事之二:大力发展早钟六号枇杷

乡村振兴的关键是经济产业振兴。1999年,苏昌培决定以仙岭村为基点,在永春县发展“早钟六号”名优枇杷。他召集果树专家和技术人员,对试点村镇的气候土质环境进行可行性研究分析,并引进全省农业龙头企业联手创办永特公司,带动周边乡镇种植枇杷新品种。

当时,租地碰到了不小阻力。苏昌培发动村镇干部挨家挨户做群众的思想工作,原泉州市人大主任、退休干部尤垂镇也曾多次陪同苏昌培深入村民,耐心地阐释改变产业结构、共同致富的道理,邀请专家前来指导挖穴和回土。他每天早晨6点到枇杷园,中午与农民同吃盒饭,手把手教村民挖多大穴、培多少土。田间地头,风吹日晒,他皮肤变黑了,人也瘦了,唯一不变的是盼“早钟六号”试种成功的炽热情怀。

这年5月,吾顶、梅林、东安、仙岭四村种下8万株“早钟六号”枇杷,首种成活率仅60%。苏昌培深感痛心,与技术人员蹲在果园实地观察分析,找到症结后,引进枇杷苗进行补植,并跟进田间管理,枇杷成活率达到95%以上。为提高田间管理的科学性,他还指导永特公司在园区建成14座管理房。每座管理房建有养猪配套设施,利用猪粪农家肥改善土壤,减少工业化肥的施用,减轻盐碱损害,提高枇杷品质。

 

仙岭村暨枇杷基地(局部)

2001年2月,由省计委下达、省农科院承担的“早钟6号枇杷产业化示范片”课题在科技文化园实施。次年4月课题通过验收,完成技术核心片500亩、示范片3000亩,辐射发展15000亩。因该品种果大、口味甘甜,肉质细腻,又比一般枇杷早熟,被称为“新春第一果”,深受消费者青睐,卖出了好价格。村民说,那时1斤枇杷可以换1个大猪腿。

在苏昌培坚持农村科技创新、搭建引智新平台的思路引领下,仙岭村乃至蓬壶镇的农业发展插上现代科技的翅膀,结出累累硕果。2004年,永春县共有15个乡镇种植了“早钟六号”枇杷,成为当地水果仅次于芦柑的大产业。为打造品牌,提升枇杷优质化水平,在苏昌培的引荐下,科技文化园先后举办了“枇杷大果果王与优质枇杷评选展示”等一系列有影响力的活动。他自掏腰包,对果王”给予奖励,还指导永特公司拓展海内外市场,并建成一座1000多平方米的枇杷市场,供果农进行果品交易,在仙岭村首创了“科技文化+产业基地+企业后盾”的农村经济发展新模式。2005年,枇杷喜获丰收,成功销往国内7省19个城市,并打入中国香港、新加坡市场。早钟6号枇杷被誉为“开春第一果”饮誉海内外。仙岭村也以1850亩的面积成为当时全省最大的早钟枇杷基地村。永特公司总经理许巧明每每回忆往事,总会流露出对苏昌培老领导的深深敬意。

天有不测风云,2005年底,永春出现罕见的严重霜冻现象,导致枇杷树上的花穗和刚结出的果实腐烂。苏昌培急果农之所急,立即邀请专家前来“把脉问诊”,深入果园手把手地示范“果实包袋”及“熏烟”防冻方法,大大增强果农的发展信心。

“那几年,大家种植枇杷,每亩年收入是传统农业的四五倍。”忆及当时的情形,村民们都会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之中。第一批靠种植枇杷致富的张香清感慨地说:“早钟六号枇杷是金果子,苏副省长这么用心引到仙岭,我们不能辜负了他!”她像照顾自家孩子一样照看着果园,不仅自家创收,还成了乡村巾帼致富带头人。

实事之三:培育桂花产业

苏昌培深知,仅靠发展枇杷单一产业是不够的,必须再培育适合当地种植又有市场前景的新产业。仙岭村有种植桂花的历史,但一直是小打小闹,不成规模。2005年,苏昌培引领科技文化园购买桂花小苗3万株、中苗3千株、大苗2千株,进行规模化种植,着手建设仙岭桂花基地。

在查阅大量资料后,苏昌培提出仙岭桂花基地建设必须走出一条“多样化、优质化、创新化、品牌化”的发展之路。在从广西、贵州、云南、安徽等引进名桂树苗,在仙岭进行规模种植的同时,他请来专家开展技术培训,现场指导,年桂成功嫁接月桂,培育出多个创新品种。

仙岭村桂花树长势良好,开始销往全国各地,小株上千元,中株上万元,大株十万余元,桂花产业产生良好经济效益。为进一步提升花卉产业知名度,苏昌培还谋划建设了八桂园和桂花广场。

2007年,仙岭村桂花产业发展开始呈现多样化、优质化、创新化、品牌化,有金桂、银桂、四季桂、月桂、朱砂桂、结子桂、状元红、贵妃红等八个名优品种。处处桂花飘香,人人心旷神怡。

2008年下半年,苏昌培积劳成疾,住院治疗。面对前来探望的友人,他不谈自己病情,仍一心牵挂着家乡的发展。在辞世前的几个月,他还专程派人到贵州为家乡仙岭引进桂花新品种。

实事之四: 建设果园暨乡村交通路网

苏昌培一心扑在乡村振兴事业上,每一片枇杷园都留下他深深的足迹。山间道路的崎岖不平、颠簸起伏,他感受最深。

眼看着枇杷大面积丰收,山间小路给村民施肥採果、果品外运带来许多困难,解决交通瓶颈刻不容缓。苏昌培进山踏勘路线,制定通往果园道路的建设计划,并争取省、市财政厅、交通厅资金上的支持。时任泉州市交通局局长吴群德常常称赞:苏昌培老领导“离而不休”,执着于家乡的发展事业。

在苏昌培的努力下,自2003年起的短短二三年间,先后建成了后吴格至东安、吾顶至大崙头、仙岭至大崙头、长边至东安、仙岭至观山、万斗至汤城、梅林至石狮格等7条计20多公里道路。2006年投入200多万元进行道路硬化,同时发动群众义务投工,当年实现道路硬化率达80%以上,形成了四通八达的果园交通网络,大大改善了仙岭及邻近几个村的生产生活条件,有力地推动了枇杷、桂花产业的发展。

实事之五:建设中华农民体育学园

随着农村科技文化园龙头和阵地作用的进一步发挥,苏昌培开始以更广阔的视野来推动文化兴村。

永春白鹤拳具有三百多年代代相传的历史,名扬天下。如何将永春白鹤拳发扬光大,成为苏昌培的一大心愿。2003年,时任福建省农体协会长的他,赴京参加第六届全国农民运动会筹备会。返闽后,他向省委汇报第六届全国农运会将于2008年在泉州召开,并适时提出推永春白鹤拳参赛并在仙岭建一个比赛点,获得省委主要领导的支持。在他的牵头推动下,2006年,投资260万元的中华农民体育学园及投资200万元的永春白鹤拳科研学园暨新农民培训中心等顺利动工,并于当年9月完成主体建设投入使用,同年10月承办了全省民间武术表演赛。文化园也因此升格为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的一个机构点。

 

而今,行走在美丽壮观的中华农民体育学园,很难想象当年开拓者的艰难。单建设用地一项,即挖山填溪创奇迹,通过铲掉一座小山头,并在溪里埋设190多节直径2米和180多节直径1.5米的水泥管、填土3万多立方造地,硬是开垦出6000平方米的平地,作为建设用地。当时美岭集团董事长苏新添到仙岭村拜访苏昌培先生,深受感动,为新农民培训中心教学楼建设慷慨捐资20万元和50吨水泥。今天我们看到的“中华农民体育学园”八个大字,就是苏昌培请全国农运会主席陈耀邦题写的园名。

令人深感惋惜的是,壮志未酬身先逝,苏昌培于2008年10月21日逝世,未能出席他为之付出心血的、于2008年10月26日在泉州市举办的第六届全国农民运动会,未能亲眼见证永春白鹤拳在中华农民体育学园结出的丰硕成果。

令人欣慰的是,后人为实现他的心愿仍在继续努力。在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在苏昌培子女们的大力支持下,通过苏富达先生的努力,永春职专和福建体育职业技术学院白鹤拳教学点先后落地中华农民体育学园,并取得显著的办学成效。教学点升级建设“白鹤拳体育学院”正在积极推进,仙岭村文化体育发展迎来了历史性新机遇,将形成融“科技、文化、体育”于一体的文化兴村大格局。

苏昌培离开我们已有十二年多,但他在家乡含辛茹苦坚守十载春秋,矢志不渝地探索未来乡村建设,开启了乡村振兴的先河,为当代中国大力推进乡村振兴留下宝贵的实践经验和精神财富。

 

 

  怪才奇缘

    苏金茂

诗云:鹭岛宏宝斋,艺术奇葩开;醉心三十载,画坛称怪才。

又云:茫茫人世间,物质精神连;八闽天地阔,山水蕴奇缘。

  尚未认识张宏之前,就已听说他是画坛“怪才”。而我生性就喜欢跟异于常人且有才华的人打交道,于是在今年立秋当天,我与张宏在 “中国茶叶普洱店” 一见如故。我们在一间精致古典的小茶室里一边品茗,一边东南西北地闲聊。

  话题是从张宏的“我与永春有缘,永春人对我有恩”的开场白拉开的。人投缘,话投机,顿感相见恨晚,聊着聊着,三四个小时转瞬而逝,而怪才的清晰轮廓和不俗情缘却烙在我的记忆里。

   

   讲述者:张 宏     记录者:苏金茂


  弃耕从艺 裱现出色

  张宏出生于漳州市平和县乡下,两度高考名落孙山,下地劳动不安分,鼓动其父弃种稻谷改种香蕉。因香蕉冻死,导致张宏“蕉”头烂额,带着被父亲责骂的满腹委屈,他逃离农村开始闯荡江湖。于是,张宏来到了厦门大学艺术教育学院,做了一名打杂的临时工。这一年,张宏 22岁。

  身处艺术教育学院,他的内心躁动不已,产生“迈进艺术殿堂”的狂野思绪。于是他就拜师学裱图,成为厦门大学艺术教育学院书画裱褙部一名临时工,从此钟情于裱褙工艺。   

  裱褙是中国字画特有的装饰技艺,至今已有 1700 多年历史。因对绘画艺术有着强烈的向往,张宏学习裱褙技艺特别地用心,一天工作 18小时不觉得累。功夫不负有心人,几年下来,他就精于此道了,熟练地掌握了裱褙“拓、裁、配色、备料、上料、封边、复裱、定型、修边、打蜡、装轴等精细活。经他裱褙的书画,神采墨妙,跃然生动,增进美观,大大提升了字画的观赏美感和保存收藏价值。俗话说,七十二行行行出状元,因裱褙技艺出类拔萃,张宏于1986年就当上了厦门大学艺术教育学院书画装裱部主任。这一年,张宏年仅 24岁。

  张宏19881995年历任该部主任,十年沉浸在书画海洋里裱耕不辍。期间,他结识了诸多艺术家,有的是资深的艺术界老前辈,如:高怀,张人希,林英仪等;有的是名闻遐迩的著名书画家,如:朱鸣岗,魏传义,尉晓榕,唐勇历等。1989年在厦门文联和厦门书画院联合举办的原国务院副总理方毅个人作品画展中,张宏因出色的裱画技术,受到了方毅的接见。他不仅裱褙技术日臻炉火纯青,同时掌握了拆裱损、霉、黄旧字画工序,其造诣令同行刮目相看,对古字画文物的保护做出了贡献。张宏还十分注重裱褙传统工艺传承,乐意手把手传授技艺,如今他的徒子徒孙遍及国内外。


与画结缘 突破自我

  1992 年,张宏刚刚过完 27 岁生日,就创办了宏宝斋画廊,是厦门最早的画廓之一。主营全国八大美院艺术家作品,策划书画名家艺术展览上百场。担当艺术家经纪人,架起艺术通向市场的桥梁。他还勇吃螃蟹,成为“艺术品股票发行第一人”。2010 年,他把当代画家杨培江的 12 幅艺术作品捆绑成一个资产包,然后拆分成股份出售,在深圳文交所挂牌交易成功上市,探索艺术品与金融结合的可行路径。

 

 2021年张宏与夫人在宏宝斋合影

  高度的兴趣是行为的向导,不懈的追求是前进的动力。张宏自1987年开始对绘画艺术进行探索,从自学临摹张子昂的中国水墨白描入门。闲余时拜读近代大师齐白石、张大千、徐悲鸿、傅抱石、弘一法师、林风眠、黄宾虹、吴冠中等的自传,研寻大师们艺术入境之道,在深入了解中国绘画历史渊源中,自学成材。

  张宏缘于艺术、从事艺术、默读艺术三十余载,在书画大家余承尧的深度影响下,在姚铭锋、张卫国等的鼓励支持下,于天命之年提笔走上创作之路,以闽南为背景素材,绘自我心境,将丰富的思想内涵挥洒于画布间,时尔拙、扶、按、点、描,构、境、思、空、谐,无论村落、天境、动物、宇宙,似像非像无拘无束,大胆挥毫,肆意涂抹心中色彩,令画面既有东方水墨之韵味,又兼具西方色彩靓丽之意趣,神游于天地之间。偶有所得,张宏即多添购油布,多出作品,自觉快意无限。

张宏作品:《DNA-家族》

  涂抹无拘束,挥毫展宏图。2020年,在宝龙集团举办的上海酒店艺术品博览会上,张宏应邀参展。有收藏爱好者一口气相中了他的 6幅作品,并且出价不菲。他一共带去了 20多幅自有作品,成交率却比一些知名画家还高。张宏的绘画成就,不仅让自己感到惊喜,而且让圈内人深感意外,观摩过张宏画作的艺术家,对他作品的展现手法赞叹不已。

  深爱受阻 因画得福

  1987 年,张宏还是装裱临时工时,他就遇到了一生的真爱。

  就在张宏到厦大打工第 2年,厦门大学艺术教育学院又招聘了一批临时工,其中有一名叫陈玲的女青年,穿着朴素,扎着两条小辫子,眉清目秀,做事勤快。张宏得知陈玲竟然是来自老家平和县乡下的同龄人,内心就涌起了青春的喜悦。一看到陈玲,他就满心欢喜,一想起陈玲,他浑身有劲,工作起来一点都不觉得累。

  一段时间后,陈玲也知道了张宏与自己是老乡,目睹了张宏的努力工作、积极上进和踏实厚道,心中也是情愫暗生。于是,两位年轻人在工作中多了一份互相勉励,在生活中多了一份互相照顾,在心灵里多了一份互相爱慕,在眼神中也就多了一份甜蜜。当时的张宏既深爱陈玲又深感自卑,自卑的是自己 1.59的身高、家境的贫穷和一个月才 20元的薪资。可真爱是没有附加条件的,心许胜过千言万语,当张宏鼓起勇气向陈玲时陈玲眼里噙着激动的泪花,两个年轻人紧紧地拥抱在一起。

  按理说,两情相悦,谈婚论嫁,自然是水到渠成,可当陈玲带着张宏出现在父母面前时,父母直言不讳地嫌弃张宏的个矮、家穷和临时工,这无疑给憧憬着建立幸福家庭的两个年轻人当头浇了一盆冷水。陈玲力图说服父母,可父母却反过来劝女儿另找条件好的对象,于是陈玲只好向父母摊牌“非张宏不嫁!”父母眼见女儿铁了心肠,就向张宏提出“想娶我女儿,就得拿出 1200 元的聘金”。当时的 1200 元对于张宏来说,简直是一个天文数字,一个月才 20 元的工资,除去生活费用所剩无几,假如一个月能剩下 10 元,那也要10 年才能节余 1200 元。无疑这是陈玲父母故意为难陈宏,想让他知难而退。

  话说永春县有一种独有的传统民间艺术品——“永春纸织画”,盛唐时曾与杭州丝织画、苏州刺绣、四川竹帘画并称中国四大家织,享有“中华一绝”的美誉。永春义亭纸织画工艺研究所创办者周文虎,有志于将“永春纸织画”发扬光大。他在纸织画创作实践中,在裱画环节遇到了技术难题。如何使纸织画经裱褙后平挺熨帖、不走样不变形,成为周文虎亟待攻克的技术难题。为攻克这一难题,他交代儿子周梅森赴福州、莆田等地拜访裱褙名师,均无突破性进展。

  1987年,有人向周文虎推荐了厦门大学艺术教育学院书画装裱部主任张宏,周文虎的儿子周梅森满怀希望前往厦门大学求助张宏,张宏深入了解纸织画工艺后,提出了一个设想:纸织画采用半生熟的宣纸作画,经过裁和织,加上一条条白纸丝的纬线盖上去,画的背面不光滑,这给裱图带来了棘手难题,如果采用熟宣裱法来托裱“命纸”可行,“命纸”这一核心技术能够顺利解决,其它裱图流程也就水到渠成了。

于是,张宏答应周梅森试裱一幅山水纸织画,一周时间后看效果。一周后,经张宏裱褙的山水纸织画,画面平滑熨帖,淡雅朦胧,山水景观飘然荡漾,极富立体感。试裱成功后,周文虎就将其创作的纸织画全部交付给张宏裱图。

周文虎:永春纸织画《今秋幽谷》

  在张宏高质量完成周文虎交付的四十幅纸织画裱图后,周文虎热情邀请张宏赴永春义亭纸织画工艺研究所作指导,张宏爽快应约。周文虎用闽南永春待客的最高礼节“猪脚面线蛋”热情款待张宏,并向张宏介绍自己立志继承和弘扬永春纸织画传统艺术,提前十年申请退休,从事纸织画研究和创作。张宏受其精神所感动,主动提出留在永春一星期,将纸织画裱褙技艺毫不保留地传授给周文虎一家人。后来周文虎在纸织画上取得了不俗的成就,实有张宏的一份贡献在内。

  一星期转眼就过去了,周文虎一家人也初步掌握了纸织画裱褙技艺。相处一星期,张宏和周文虎一家人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为感谢张宏的传艺恩情,周家除了给张宏一个小小的红包外,周文森还介绍张宏从永春买了两幅古画带回厦门。

  张宏带回的两幅古画,一幅是山水画,一幅是耕牛图,是张宏用身上仅有的 100元购买的。回厦门没几天,他的朋友柯先生看到这两幅画,就帮他介绍卖给了一位台湾商人,无巧不成书,这位台湾商人出价刚好是1200 元人民币,此时张宏的月工资是 28元。

  1200元刚好可以搬掉真爱路上的“拦路虎”,张宏直呼“此乃天助我也!” 陈玲父母收到 1200 元聘礼时,竟怀疑张宏是借来的。这时张宏耍了个小聪明,他说绝对不是借来的,是自己到永春县传授裱褙技术赚到的。这着实让陈玲父母刮目相看了,他们的态度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靠传授手艺在短短的一周内就能赚到上千元,这样的女婿说不定是金龟转世呢。真乃:打工遇真爱,因画结良缘!

  结识余老 受益终身

  张宏经营宏宝斋,自然结识了许多书画大家和社会名流,陈光辉就是宏宝斋的常客。他乃是原国民党退役中将、台湾著名画家余承尧的外甥。1992年的一个春日,陈光辉带着张宏前往厦门禾祥西路美仁新村拜访 91岁高龄的余承尧先生。一踏进余老家门,张宏只见余老躺在摇摇椅上养神,嘴里哼着南音曲调,非常享受的样子。陈光辉知道这位高龄的舅舅有些耳背,于是大声地喊“舅舅”,告诉他“有客人来了”。

只见余老睁开眼睛,露出了慈祥的笑意。陈光辉搀扶余老坐稳后,向老人家介绍来客张宏是裱褙名家并自开画廊。余老听后直说好,并表示愿意将自己所作的画交给张宏裱褙。张宏第一次到余老家做客,余老就热情地邀请张宏在家共进午餐,并与他亲切地聊家常。余老的热情和信任,着实令张宏感动不已。

  1992年秋,陈光辉策划了海峡两岸山水画联展,由红宝斋承办,余老亲临开幕式剪彩。剪彩当天,张宏三岁的儿子张腾也在场,余老抚摸着小张腾的头,小张腾开口就叫“爷爷”,这让余老笑得合不拢嘴。

  从此,每隔一小段时间,张宏都会带上小张腾去余老家拜访,小张腾每次都会亲切地喊余老“爷爷”。余老不仅抱他亲他,还特地作了几幅小小山水画赠予小张腾。

      

1992年余承尧先生为《海峡两岸山水画联展》剪彩

  张宏成为余老家的熟客后,余老常常会与他聊自己独特的人生经历。余老告诉张宏:“我出生于福建永春县洋上村,四岁失怙,由祖母抚育成人。青少年就读永春中学时即以书法、古诗文名闻乡里。1920 年东渡日本,于早稻田大学攻读经济,又投笔从戎转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钻研战术。返国后服务军旅,1946 年以中将级别退伍,1950 年辗转赴台,经营药材生意,余暇则读书、作诗、作画、写字、听南音自娱自乐。我从 56 岁开始作画,没有师承,仅以大自然为师。1989年 10月 2日,我 90岁返回厦门和永春,探望 40年未见面的家人乡亲。1991年初在厦门定居”。

  余老还告诉张宏:“我平生挚爱四样东西,即书画、山川大海、家乡及乡音。在独居台湾的日子里,作诗以抒发思乡之情怀,描绘山水以寄托对祖国大好山河之热爱。听南音寄托对家乡刻骨铭心的思念,我的艺术世界便由此而产生”。

  张宏从余老的介绍中得知:余老绘画“既无师承,又无粉本”,完全是师法自然,祖国的大好山河,故乡永春的峥嵘山石,就是余老笔下的创作源泉。余老曾说“他画的是大自然,学习的对象也是大自然,山水是自然的产物,形象丰富,是永远表现不完的题材”。


余承尧先生山水画

  余老对故乡永春的铁甲山和石齿山有着特殊的感情,两山的形象常在其画中出现,这些如铁甲如石齿般的奇山异石牢牢地盘踞在画面中,充分说明他对故乡永春刻骨铭心的眷怀。在他被拍卖出高价的《通景山水》中就有铁甲山和石齿山的影子。他曾在一幅题为《峻谷奔流》的山水画中题诗云:“峻峰盘石积,险路玉泉飞。白云留翠壑,何日始能归。”思乡之情溢于言表。

  张宏说,余老的画作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当年美国华侨著名收藏家、画家王己迁拿着余承尧赠予他的一幅山水画在美国的“苏福比”拍卖行拍出 500多元港币,折合人民币600多万元。《雄狮美术画刊》报道了拍卖实况。张宏和陈光辉拿着这本杂志去拜访余老,告诉了余老这件事。余老看完报道后乐呵呵地说:“王己迁先生曾到台湾拜访我,当时我还是在小张的宣纸上画画,是他鼓励我画山水巨幅作品。我后来《画江山万里图》等得益于王先生的启发,他是我的伯乐。他拿去拍卖的那幅画,就是我赠予王先生的画作。”

  一提到余承尧,张宏就会深情地说:“一生能结交余老是我的福气,他老人家对我影响至深,他无师自通的绘画成就,激励我勇敢地拿起画笔;他艺术大家的风范、对故土的挚爱以及知恩必报的情怀,是我终身学习的榜样!”

  张宏如今已经从懵懂少年蜕变为成熟沉稳的男子汉。他已成长为资深艺术市场专家,具有“文物艺术品评师”“文物艺术品经纪人”“文物艺术品鉴定师”等多种资质证书。他创办的厦门宏宝斋曾被全国文联评为星级画廊。如今他还兼任农工党福建省委文化艺术专委会副主任、中国艺术协会(台湾)常务副会长、厦门市海峡书画产业协会副会长、厦门市鸿山慈善基金会副会长。

  经历了人生对艺术的执着探索,绘画之余,他梳理人生印记,追溯曾经走过的艺术岁月,用心完成了《大家与我》一书,汇集整理了 30 多年来与海内外艺术家交往的人生际遇,真实记录了与 170多位艺术家结下的深厚友谊。透过此书,令人感知张宏艺术生命的成长轨迹及其纵横绘画立体交错的美丽人生。


张宏在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指导师生作画

    

我用张宏的名字撰一幅冠头联,衷心祝愿他:

            张开翅膀飞翔艺术新境界

            宏展心智抵达绘画更高峰

                     2021年 9月于厦门



下一篇: 没有了!

在线客服

电话咨询

在线咨询

0595-23882645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