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永春县文化馆!
【乡愁永春】

有一种乡愁记忆叫永春

2024-03-28    来源:《永春文艺》(2023年)    作者:林光地  浏览次数:63

[题记]:据说,蓬壶即古代传说中位于渤海上的蓬莱仙山。而如今的福建永春,却真实存在着一座著名的千年古镇——蓬壶,其地处永春县东西半部的分界点,历史悠久、人口众多、交通便利、商贸发达。在乡愁故里永春县蓬壶古镇仙洞山周边,还有一种意境悠远,安祥质朴,宛若“世外桃源”的农耕生活,依然在不断传承着神农炎帝的信仰,依然在守望着"闽台农耕文化与乡愁",依然令无数人神往不已……

 

小时候,

出生在蓬壶仙洞山下,

在那仙山上有无数中草药,

神农庙里供奉着"中华人文始祖炎帝"

 

长大后,

跟着父母进山尝百草,

采集中草药《神农本草经》,

潜心研学这一部"中国古代百科全书"

 

后来啊,

走出美丽的仙洞山,

本着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始创神农文旅助推"中国农民丰收节"

 

而现在,

梦回故乡的蓬壶塆,

守望闽台农耕文化与乡愁,

找寻世外桃源里"中华炎帝农耕乐园"

 

 

虽然离开家乡已近30年,但多少次在夜里,会没有理由地从魂牵梦绕中醒来,想起家乡那些裸露在苍穹之下的田野、堰塘、稻场、沟渠和房子,一想起来便思绪万千、无法入眠……在我儿时的记忆里,我的家乡福建永春蓬壶小镇就像童谣所唱:“镇上有条街(三角街),街上有中学(永春三中),村上有座山(仙洞山),山上有座寺(普济寺),寺里有个和尚(弘一大师)…… ”

 

乡村古厝的儿时记忆

 

在全省唯一供奉神农炎帝庙的仙洞山上,就是我的家乡美林村,是由山下美山村先祖们迁居上山的。而山下的美山林氏大宗祠,乃林氏开基祖厝已近百年之久。听九十多岁外婆回忆说,她那时无房可住曾暂住于此。我小时候经常与母亲来此走亲访友、看望外婆、嬉戏玩耍。现经多次修缮完善的林氏大宗祠,拟将九牧祠堂改造为九牧学堂,作为“九牧传芳”林氏家族家风家训文化馆,大力传扬“文曲星君与文财神爷”之称的林氏始祖“比干文化”。

 

我的家乡美林村原是一个革命老区基点村,积极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文明发展理念,正与全国同步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摘掉省市扶贫村的帽子。美林村名由来,取意于村后大山上那一片美丽的大森林。国家兴泉高铁美林特大铁路桥为了不破坏这片绿色生态屏障,特意改为美普桥隧工程从山中穿洞而过。而这里的村民更是世世代代为了守护着这座大山,宁可一直贫穷着,也绝不砍伐森林。因为村庄地势高低被切割成大小不一的梯田难以发展规模化种植业,以致这里土地贫瘠、物产贫瘠、人口贫瘠,直到现在全村人口也仅近千人,皆为林姓同宗。村中年轻人在流转的田中人工挖出的堰塘,尝试着发展水产养殖业。

 

小时候村民们刀耕火种,日夜匍匐在田地里,也仅仅只是得个温饱,甚至连温饱也得不到。听村里老一辈人讲,有时遇上战乱灾荒年,还得逃到后山上的“和尚古寨”(现已荒废)避难,以躲过国民党抓壮丁当兵的追捕。在我的记忆中,七八十年代,村里许多的家庭在青黄不接时,总有几个月的饥荒,要借粮度日或吃野菜面糊度过。在读小学时,我就要帮着家里插秧除草、收割稻子、翻种地瓜等,有一大堆干不完的农活……,务农的辛苦与劳务的繁重,让我从小理解农民的辛酸、农村的萧条、农业的凋零!让儿时的我总是向往着外面世界,憧憬着都市生活!让我从小立志要努力读书,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正是靠着这样执着的信念与勤奋,终于"鱼跃农门",走出乡村,走入城市……

 

然而,在久居城市后再次回到农村时,对乡村那套民俗规矩已经生疏了,甚至连许多村民的名字都想不起总是叫不出名或是张冠李戴。村中多了些新娶的媳妇和新生的孩子,我从这些陌生的面孔面前走过,他们视我为外人。因为脱离这里已太久,站在儿时嬉戏过的村中广场上,土生土长的我觉得乡村已经一点点地将我推出了她的怀抱。而我每一次的走近,便是更深一次的疏离。乡村已成了我永远也回不去的所在了,后来便渐少回乡。而每年春节大年三十回去一次拜祖还是相对固定的,但都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在日新月异的时代中,几十年过去了,村庄已有较大的变化,村中主路面了加宽硬化,村小学因生源少停办后教学楼上加建了太阳能发电设备以及修建村中大祖厝的门前庭院广场、大戏台与老人活动中心。而大部分村民将主要收入投入建成了一幢幢漂亮的房子,屋面上贴着瓷砖在太阳照耀下熠熠生辉。这些闪着光亮的房子,给了我一些体面的虚荣与慰藉。至少从表面上看,我的家乡已不像过去那么穷了,据说村里还有人当上泉永商会领导!而且近年来从村里走出去的大学生越来越多,这也许就是小山村的希望……今年,家乡广大村民共同唱响同一首赞歌《美林真美》,积极发动众筹重建美林古寨古廊桥,拟建设成为中华书法文化长廊,打通"重走弘一大师之路"古栈道的行车新路,并串联起"弘一大师文化园"与美林古寨古廊桥,打通进山入寺关键性工程的"最后一公里",顺祝古廊桥早日建成投用!

 

前些年家乡的祖老屋,经翻修后幸免了颓垣断壁的结局,了却了曾在这里住过的我和奶奶的心愿。奶奶常说,当时曾太爷爷生下了七个兄弟加三个女儿,一大堆的族人围坐在八张“八仙桌",近百人居住在一起很是热闹!那时的我,看着阳光与雨丝从老宅的天井漏下,很是憧憬!任何一座建筑都体现着设计者的理念,承载居住者的希望。从我们林氏老宅的建筑物与一砖一瓦中不难窥见当年林家老宅那人丁兴旺、家族热闹的场面。而每个家族成员都想通过祖宅风水的改变或祖墓的修复迅速富贵发达,殊不知这是需要一代代人积德行善的家风传承以及持续奋斗与勤奋好学的文化知识累积才能实现……

 

怀古书院的毓斌学子

 

时光如梭,带着坚定信念与人生梦想的我步入中学时光,在母校永春三中度过了我的青葱岁月。当时的我是全日制寄宿生,每天都要晨起做早操,午读与晚自修,过着充实紧张简单快乐的学习生活,并留下美好的青春回忆……

 

而每次回乡,我都会来到学校的大操场、大礼堂、伯祥亭以及教室中走一走、看一看,回忆着当年毓斌学子们留下的朗朗书声与勤奋好学的身影,深感时光飞逝、年华似水,转眼间已是为人父母、人到中年,一切都已时过境迁、物是人非!不过至今一想起我的老师们,还能清晰记得国政师、清荣师、志鹏师、美静师、金平师、元江师等一长串的名字,恩师们的淳淳教导永远铭记于心……

 

永春三中的校史,其实可追溯到清朝的怀古书院。据《永春县志》(民国版)载,同治十一年(1872年),永春直隶州知州向涛主持将蓬壶陈坂宋朝名士陈知柔的别业怀古堂修为怀古书院。“知柔有诗,朱子次韵和之。所谓好句看犹在,遗忠怆已休者也。”因年代久远,怀古堂已毁,旧基地为乡民所占,后经十多年诉讼,判决添设为书院。当时知州向涛寄予厚望,“就近子弟期复先贤理学之遗召。望都人士妥为经理以期久远,永垂不朽。”可惜的是,如今重新提起这段故事,几乎无人知晓了。或许当时没有确实开院授徒,或许它存在的时间太短,又或许其他缘故。总之以“怀古”为名的古书院已没入历史长河之中

 

另据《永春县志·名胜志》载:宋朝理学家陈知柔,字体仁,号休斋居士。在宋真宗、仁宗朝内任谏议大夫、直龙图阁学士,辞官后归隐中华儒释道文化名山永春仙洞山下,与朱熹始创怀古堂授业讲学,并写下“千浔瀑布如飞练,一簇人烟似画图”点赞蓬壶美景!当时怀古堂,其实是陈知柔的居所,兼私塾学堂,其与三次到访的朱熹在此处谈经讲学,各地士子纷纷慕名而来……

 

如今的永春三中,于1942年在“永春县私立毓斌初级中学”基础上创立后,各级政府与海内外乡贤积极筹措资金,加大软硬件改造建设,学校实现了跨越发展:1948年,秋增办高中部。1953年,由人民政府收归公办,更名为“福建省永春第三中学”。1994年,确定为福建省重点中学。1999年3月,被确认为省二级达标学校。2002年11月,通过省一级达标学校市级验收。2005年6月,被省教育厅确认为“省一级达标学校”……。2020年10月1日,蓬壶镇教育发展促进会成立,并现场参观考察了永春三中办学发展情况。因疫情推迟至2023年3月15日,永春三中举行建校80周年纪念活动,各界领导、嘉宾和校友欢聚一堂共庆八十华诞!

 

三角古街的小城故事

 

在永春三中上中学那时,三角古街上石头桥头那家手工拌面小吃店,这可是珍藏着我儿时味蕾记忆。每当晚自习结束后,我就会来吃一碗手工拌面、肉羹汤或豆腐汤。这些食物对现在的人们,可能不是什么美味佳肴,可对我来说,不论是当时还是中学生的我还是现在的我,还是赞不绝口的美味,更是乡愁的味道。

 

古街整体呈三角形,故名三角街。其具有独特的闽南风格,是全省保存完好、唯一的叉型布局的骑楼式建筑群,堪称民国时代闽南地区集镇建筑中最科学美观的杰作。在民国时期,盘踞泉州、莆田的地方军阀头目陈国辉(南安人)为了巩固和发展武装势力,特别重视兴建永(春)德(化)公路、沿线桥梁以及各地集镇的街市。1930年,他强迫蓬壶各姓族长、豪绅交纳税款,摊派建店任务,并请工程师设计图纸统一规格施工:主街依地形和交通需要呈三叉星(奔驰车标丫字形),三条街的出入口各通往一个方向,向南通往达埔镇的街道称为“蓬达路”,向东通往苏坑镇的街道称为“蓬苏路”,向西北通往锦斗镇的街道称为“蓬锦路”。其建筑风格很有科学性和侨乡特色:一般店面宽16尺,深54尺,高36尺,公巷宽14尺。店面统一为三层骑楼式建筑,门窗有中式、西洋式,第三层有小阳台。店口避雨廊宽8尺,有方形砖柱支撑。街中道宽33尺,排水沟各1.5尺。每路各放2个公巷,以便通行。街后凿三口水井,利于生活饮用和防火。街道全长360米,店面起初设计120间,后来增加到136间,外观整齐壮美。1932年竣工启用后,为当时开辟了海丝泉州的货物运往内陆地区途经永春五里长街后的又一重要的贸易中转驿站,从此形成蓬壶侨乡的经济、贸易、文化中心。

 

这一条古街特有风物人情,吸引了无数过往商贾、名人大德、文人墨客与摄影摄像文化爱好者慕名而来!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弘一大师的到来,无不为蓬壶古镇、古街与古寺增添了深厚的人文底蕴!1939年4月17日,他在性常法师、普济寺住持妙慧法师、林奉若居士的陪同下,乘车从永春县城前往普济寺。途经蓬壶三角街,法师下车步行。时值日寇侵华,闽南动荡,厦门沦陷,泉州也在惶恐之中……。法师缓步街头,看到市廛农商凋敝,痛时忧国,兴叹道“念佛不忘救国,救国不忘念佛”。同时,法师特地交代蓬壶邮电代办所经纪人林庶满:以后凡寄给他的信件,除丰子恺、刘质平、夏丏尊、叶圣陶、柳亚子等少数人可送至普济寺外,其他一概退回原处。法师还亲自把宣纸边角料裁成细条,手书“收件人不在,退回原处”,把这样一大沓字签留与代办所备用。至今,大师在蓬壶的手书已鲜少见到!

 

近年来,蓬壶镇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依托百丈岩和仙洞普济寺2个国家3A级旅游风景区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和人文民俗资源,利用达埔镇中国香都、马跳峡水库水利风景区、苏坑电商小镇等周边配套以及福建泉三高速、厦沙高速、莆永高速三条高速交汇蓬壶出口处与国家兴泉高铁永春站等便捷的交通网络,正逐步形成以千亩天沐温泉旅游度假区为龙头,成为集宗教朝圣、农业观光、文化娱乐、商贸休闲为一体的多功能旅游胜地,一座以“养生胜地 大美蓬壶”为主题的永春县域次中心山水城镇新区正在崛起,并先后荣获“全国重点镇、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中国面线文化之乡、福建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乡镇、福建省级城镇化试点镇、泉州十大魅力小城镇”等称号。

 

[后记]:永春籍台湾诗人余光中曾说过,“桃溪水流过的地方,就是我的故乡!”我的家乡蓬壶小镇,更似“藏在深闺无人识”山城人家的黄花闺女,待嫁而估!而远方的游子依然深情地唱响同一首歌《故乡的蓬壶湾》:

 

蓝蓝的泉州湾,青青的桃溪水,年年春天来这里

故乡的蓬壶塆,绿水青山、蓝天白云、阳光温泉,

还有小的时候,走在赶集圩日的三角古街上……

上一篇: 没有了!

在线客服

电话咨询

在线咨询

0595-23882645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