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永春县文化馆!
【人物春秋】

永春,中医药传承的绿色之光—— 国家名老中医周来兴主任访谈录

2021-03-21    来源:《永春文艺》2020年    作者:张玉春  浏览次数:98


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

                                               ——习近平


一、缘起泉州弘德中医堂

人类躯体是在漫长时空进化中适应自然、利用自然而逐渐形成的,而人类对自己躯体的认识,也是在长期生活、特别是医疗实践的传承中得到逐步加深的。二千年前,我国的《黄帝内经》(包括《素问》《灵枢》)作为无数医家临床经验之结晶,就已揭示了人类肌体之内部机制与诊疗经验,被后世誉为“医家之宗”,成为中国传统医学之不朽经典。

十二经络及奇经八脉作为肺脏之气肌,属络脏腑,自里及表,网络全身。其与神经交集处,即为穴位。而脾胃中之水谷精微循行全身,赖其推动,流注不息,从而营卫肌体新陈代谢,吾人得以气息畅达、血脉温煦,神清智明,四肢跷健。我国古代医家发现之经络学说,为各国医学所无,已引起世界医学界重视,它阐明人体病理变化,指导临床诊疗,已为二千年来的临床实践所证明,可视为对世界医学之独特贡献。

我国传统医学重视在整体机理中辩证其标与本,细察其个性特征,或侵则击之,或塞则通之,或亢则泻之,或亏则补之,务使其气血调适,元气充盈,而达于自行营卫之根本目的。

近闻永春县中医院周来兴主任临症五十五载,救人无数,已驰名中外。其根据脏腑相关学说,突出脾胃与气血在治疗中之作用,倡“调中洲(脾胃),安五脏”的学术思想,先后两次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遴选为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杏坛授徒。

我(记者)三年前冠脉置一支架,常感胸左上方闷胀不适,心电图亦查不出所以然。适逢周老应邀坐诊于泉州弘德中医堂,故往访求,得一方服至第三日,顿感左上臂内侧多点剧烈刺痛,尔后再无不适感。周老言,左上臂内侧这片松弛的皮肉,俗称蝴蝶袖,系心经天泉穴,是心脏供血不足、气血不能及时布散,垃圾得不到及时排出的瘀塞点,气血既通,自可无闷胀矣。我由此始信经络调适之神妙,而中医药之奥秘亦引起我的兴趣。

去冬今春以来,新冠病毒肆虐我国,苦无特效药,然而我中医药能使轻者转愈,重者转轻,危者转缓,已见其疗效。而今病毒全球蔓延,中医药之救治功效,可得再次发威。我因而特地去采访周老,以祈能管中窥豹,获一二心得。

采访路上,小车从泉州出发,一路向西,穿过五六座或短或长的隧道,来到蓬壶镇,这是永春县旅游名镇。我的目的地桃城永春中医院还在前方那云雾缭绕的大山那边。因为前日从泉州晚报上看到蓬壶镇有座千年古庙——仙洞山神农庙,神农大帝发明犁耜教民播种五谷,且是中药医之鼻祖,何不乘此一游,或许还能了解到,何以永春县中医药如此之盛的历史渊源。

仙洞山在丛山中,抬头望去,呈覆钟状,翠绿青葱。我们的车子从水泥铺就的二车道蜿蜒而上,拐过千年古树道,下车,拾级古道,树木蓊郁荫萚,异常凉爽,仿佛拂面而来的微风也是绿色的。登上新辟的小广场。广场旁一庄严庙宇,就是神农庙,称真宝殿,下面还在续建。庙宇与广场背后的山体都已被层层而上的十来丈翠绿高大的树林联成一堵纯粹的碧绿屏障,密匝匝的,连树下花草植被也被遮蔽,让人联想到此地丰厚而悠久的历史。

真宝殿上炎帝塑像不是一座,而是三座并列,皆肩披树叶、赤脚、头长两角,圆目正视,庄严肃穆,唯中间那座黑面孔,尤其显得威严无比,不用说,此庙千年来是历经几度重修的。殿中石柱一对联曰:四时亲事耘锄,率民稼穑有功;百草备尝甘苦,躬自荼毒无恨。后一句说神农为百姓治病而亲尝百草,不幸的是,自己却误食了断肠草而仙逝。传说他活了140年,是我国远古五帝中继伏羲帝之后的第二大帝。

庙祝说,真宝殿始建于隋朝开皇九年(公元589年),距今1400多年,是省里最早的神农大帝庙,已知近百年来,由此分灵至马来西亚及省内的神农帝庙有15处。现在是国家三A级景区。令我感兴趣的是1400多年前,中原祀奉的神农为何选择在此建庙。这一定与永春山多林密百草丰茂有关。庙祝对此也很肯定,并赠予《仙洞山神农大帝》一书。这书里有一则很迷人的故事说,1400年前,隋朝起兵将灭陈朝时,陈后主一儿子名叫镜台的,因诚祀神农大帝,故在梦中得到大帝指点,要他南逃避难,选择在一处名叫肥湖(毘bi壶,即蓬壶,本地人仍称毘壶)的地方住下来。当镜台率众南逃时,又是神农大帝化身为一点绿光一路导引,从建康(今南京)长途跋涉至此丛山中,融入当地,建庙祀奉至今,并一直指点周围村民采草药治病。

所选之地为什么是毘壶?特别是为什么是“绿光”引路?这灵异的绿光含意,让我们从此地的古气候地理与植被找答案。周老有篇《开发中草药资源,进一步发展永春经济》文章有如下记载,让我们知今鉴古,或许能够圆了这求索梦。

永春地处亚热带,是中亚热带与南亚热带交汇处。属丘陵山地,山峦重叠,一年四季如春(年平均雨量1,681.6mm,年平均温度20.4℃),土地肥沃,森林覆盖率高,很适合中草药生长与栽培,仅一都镇的岱山原始森林就有56科,97种植物,牛牳林生态保护区有高等植物134科715种。20世纪六七十年代,永春就是福建省重要的南药出口基地,中草药中成药是县三大外贸出口的大宗产品之一,同时也重视引种中草药,传统中成药制作久负盛名,曾实施过10多项科技课题,也获得过省中医药多项奖励。

限于时间我们未能参观这里的古迹。车子飞驰在高速路上,不时穿过夹道树冠生成的拱形林荫道。临近永春城关的“生态大道”,两旁或高或矮的苗木一溜的整齐排列,仿佛是桂枝和五味子。更远处的山坡谷底和低地,是成片的佛手茶林。据说永春佛手茶是茶树嫁接佛手瓜的,比起一般的乌龙茶又增添了几多养生成分。

二、传承工作室话传承

传承是中医药发展的根基。创新是中医药新时代发展的生命活力。

午后,我们到达桃城永春中医院,见到了周老。周老是福建省中医药学会传承研究会分会副主任委员。周老热情地带我们参观,这中医院规模不小,主楼五层一百来个房间,顶上翘脊飞檐,外砌红砖白石,一派闽南古建筑风貌。尤其引我注目的是楼前的古代名医塑像和中医名家语录,呈现了浓厚的传统医学文化氛围,有别于一般医院。进入门诊大厅,就诊病号和家属熙熙攘攘,中药房窗口有七八人排队等取药。

传承工作室在四楼:周老办公室、示诊室、示教室(供上课、病案讨论及讲座用)、资料室、制剂室等;传承工作室在院外的,还有中心卫生院、村卫生所和镇区服务站三处。

周老说这个传承工作室是国家拨款建的。传承工作以“传艺承德、济世惠民”为宗旨。来继承的九位医师包括院内的副主任、主治,其余是中西医师和社区医师。周老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传承指导老师有两次,第一次(属国家第三批)在2003年至2006年,这第二次(属国家第六批)在2015年至2018年。这个工作室是第二次建的。三年传承工作到期,八位专家来验收,评了个优秀等级。现在,他身边还有两位徒弟,也已经带了两年。

“人们常说严师出高徒。你作为指导老师,对他们是如何要求的?那肯定是很严格的吧!”我问道。

“我们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省厅的要求,细化到每个阶段的具体指标上。继承人完成任务情况表按时公布。严格,那是当然的,因为我当年当继承人时就是被严格要求的。”

周老于是讲起了当年被严格考核的一段故事:

“那是1991年,骆安邦老师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第一批全国名老中医,我报名当他的继承人,是这样考核的。考核地点在省府所在地。到福州,主持人先在某医院找个病人来,让老师与我一同诊断。病人诉病情,老师与我一起听;病人伸出舌头,老师看了我再看;老师号脉,我也号脉;脉诊之后写医案,老师到另一房间写。老师的医案简单,比如说感冒,属风寒感冒,处方是辛温解表,没汗的用麻黄汤,有汗的用桂枝加减。而我的医案不能这么简单,我要分析,凭什么症候我确定这病症,理论依据是什么?为什么要用这些药?各自写完了,主持人拿我的医案与老师的对照,看各味药符不符合?更难的是我所开的方子如果是十味,要有八味相同,才满足条件,差上三味就不够格了。这条最难。如果平时学习钻研不够,就会被刷下来。”

“蛮正规的!”我不由赞叹道。

“当然了!”周老说,“按当时要求,被考核者必须是主治医师当了六年以上的。考进以后那三年,我每周跟师学习至少一天半,每月交一篇心得,一年写二十个医案,结业论文要三万字以上。我结业是由国家卫生部、人事部和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发给的证书。

“我对继承人的要求除了硬性指标外,更多是鼓励他们自己钻研。他们写了不少论文发表。”

我随手翻开红本子《传承之路》,在继承人完成任务情况表里,各继承人在医案、笔记、心得和论文几个栏目下一一列出数字,其中笔记一栏总计29万字,论文一栏总计17篇,发表7篇。

“比喻说写医案”,周老说,“写医案要求选典型病例。必须写出病例的特点和诊断依据来。为什么要用这些药?效果如何?有何经验或教训?医案交来,我要审阅加批语。批语不能简单说好、可以或已阅。好在哪里要指出来;不足在哪里,要指明方向。至少要批100字。

“我这九位继承人蛮勤奋的。他们按照我的要求,学习内经、伤寒、金匮和温病这些经典,跟我听课和临床,他们的论文发表在国内外中医药报刊上。有一位已晋升为副主任医师并任科主任,两位晋升为主治医师;其余的,有的就诊病人由少而多,有的由西医治疗为主转为中医治疗,明显提高了疗效,产生了较好的社会效益。中医院的经济效益也明显提高了,本科室创收占全院五分之一。中医院就诊人数多,门庭若市。”

“进中医院,我也真有门庭若市的感觉。”我插嘴说。

“说到基层继承人,刘凤萍、吴玮华两位的学习也很有长进。就诊人数增加不少,在当地已经小有名气了。另一位继承人张良辉用旋复代替赭石汤,加人参、五味、地龙、白芍,降逆益气定喘,治疗重症患者陈某哮喘反复发作十多年,仅服上六剂,喘平,病情基本控制。他们都得到患者的赞扬。”

周老边讲,与我们一起走出中医院,来到桃城榜头社区服务站,这是继承工作室最基层的工作站,吴玮华医师的工作室,四面锦旗正辉映在白色粉墙上。吴医师正专心地为一位中年妇女号脉……

周老现在是福建省中医重点专科脾胃学科的带头人。脾胃学科在中医院建立已有几十年历史,它源于周老在一都镇下乡劳苦得胃病,研究治胃药。至上世纪80年代脾胃病科成为他重点攻关病种,1997年成为中医院重点科室。他创制的经方四则已公之于世。经方四则分别主治寒热错杂型胃脘痛慢性胃炎等四种不同症状的脾胃病。另外还有非药物疗法配合治疗。它们的疗效都已分别由各自的对照组以科学实验数据加以印证。例如其继承人陈金海等发表于《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的《针刺胃痛穴配合周来兴胃二方治疗寒热错杂型胃脘痛的临床观察》,文中就详细记录了实验过程和疗效。摘要如下:

目的:观察针刺胃痛穴配合周来兴“胃2方”治疗寒热错杂型胃脘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门诊脾胃寒热错杂型胃脘痛患者176例,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88例和对照组88例,观察组用针刺胃痛穴配合周来兴“胃2方”治疗,对照组采用山茛菪碱注射液5mg肌注及口服雷贝挫片进行治疗,观察这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起效时间明显快于对照组,且治疗总有效率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3.2%VS70.5%)(P<0.05),且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针刺胃痛穴配合周来兴“胃2方”临床应用疗效确切,起效快,无副作用,在临床上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

我国中医学赋予脾为运化生化之源,也主肌肉统血等功能,实际上是多脏器多系统的一个功能单位,有异于脾解剖学的内涵。故中医治百病皆应考虑到脾胃。这是周老提出“调中洲(脾胃),安五脏”学术观点的理论依据。也因此,周老主治内科,还兼及妇科、儿科、肝科、哮喘、糖尿病、癫痈、脱发、不育症等疑难杂症。采用整体与局部、辨病与辨证、内治与外治等多种疗法,疗效显著,在闽南及东南亚享有盛誉。其学术观点及治疗经验,已收集在继承人所整理的《周来兴文集》一、二、三卷等著作及其弟子的论文中。

那么,其继承者是如何继承周老的经验呢?这可以从继承者整理和总结周老的成就看出来:

调中洲可以治未病,可以治已病而阻其传与变,可以防病复发,可以安五脏、旁四肢、达经络、通九窍,略举案例如下:

案例一:虚劳(骨髓异常增生综合症)案

陈某,男,65岁,由家属扶来就诊,诉疲倦、头晕、肢软,住省级医院诊为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化疗两个疗程,头晕乏力加重,因不能再承受化疗,医师让其归家休息疗养,并嘱其找当地老中医服中药。周老诊为脾胃两虚,气血不足,湿毒内蕴。以健脾益肾、活血解毒治之。前后半年计三诊,病情稳定,头晕心悸乏力明显改善,面色转红润,食纳正常,二便调,血色素上升10g,血小板升至正常值。

案例二:水肿(先心)案

颜某,女,40岁,半月前曾到省医院做冠脉介入术,出院后右下肢浮肿伴稍痛,心时悸,纳食少,少便短小,大便稍溏,面色苍黄,精神萎靡,口唇及肢端轻度紫绀,舌淡苔腻微黄。周老诊断为心脾两虚、血瘀湿着。治以补脾养心、益气活血、利湿消肿。经一个半月诊治而病愈,继以归脾丸调治。

案例三:积聚(肝硬化)案

康某,男,65岁,左肋闷痛,腹痛肢胀伴疲乏,纳差。五年前患乙肝,时治时停,经诊断为早期肝硬化,服西药未见好转,转而求中医。周老诊为肝郁脾虚,湿浊内停,气滞血瘀。治以疏肝理气、健脾利水,活血化瘀。经一个半月四诊,诸征悉愈,肝功正常,B超肝脾无肿大,肝掌及蜘蛛痣亦消减大半。

案例四:哮喘(支气管哮喘)案

郑某,男,50岁,幼年即咳嗽气喘,反复发作30余年。周老诊为脾虚痰阻、肺肾两虚。治以健脾理气、宣肺化痰、补肾纳气。经一月三诊,病情稳定,继后连续三年治以三伏日炙贴消喘膏后,随访多年顽疾未复发。

周老继承者陈仰东发表的《周来兴老中医治疗疑难杂症的思路与经验》,则根据《医学心悟》“杂症主治在于气血痰郁”一说,从治气治血治痰总结周老的经验。文中说,周老认为疑难杂症不只关乎脾胃,或因气因血因痰郁作祟,故其临床,当视情况,多从调气血、祛痰浊入手。调气者,以纾肝兼理脾胃之气;治血者,以活血为主,随症候不同,或以清热活血,或以温经活血,或以活血通络治之,着眼一个“通”字。治痰者以健脾燥湿化痰,随症或以补肾化气、利水化痰,或以宣肺化痰,或以软坚消痰等法治之。

周老治疑难杂症,在确定治则之后,更重视随症不同有针对性用药,并随症加减。此中经验,尤为可贵。兹以治痰各例说明。

  怪病多为痰作祟,《锦囊秘录》云:“痰之为物,随气升降,无处不到,或在肺腑,或在经络,所以为病之多也。”故有“痰生百病”之说。……盖痰即水也,其本在肾,其标在脾。在肾者,以水不归源,水泛而为痰也;在脾者,若因脾虚失运,不能化湿,积湿生痰,治以健脾燥湿化痰。周老习用二陈汤加枳实、姜竹茹、酸枣仁、夏枯草、夜交藤交通阴阳,治疗失眠夜游症;配天麻、丹参、钩藤、龟板、山茱萸滋肾平肝熄风治疗癫痈;取仙鹤草、泽泻、天麻、石菖加入温胆汤利湿化痰、平肝开窍、治疗内耳性眩晕;取党参、丹参、田七合温胆汤治湿化浊、益气活血治疗冠心病(痰浊瘀阻),每每获效验。若因肾虚水泛为痰、上犯肺而致咳喘者,治宜补肾以引其归藏。临床所见肺心病、慢性支气管炎、哮喘均有肾虚之象。周老常以补骨脂、五味子、胡桃、淮山、车前子补肾纳气利水,使肾气充足则水无泛滥之虞,气化复常而水湿自除。如配以生脉散、白术、茯苓、苏子、葶苈子、制半夏、陈皮健脾养心、降气化痰治疗肺心病;佐以麦冬、制半夏、茯苓、白术,清心润肺、健脾化痰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投以麻黄、炙地龙、制半夏、苏子、炒䒹服、白术、茯苓宣肺化痰,定喘治疗虚寒性哮喘。对于外邪之痰者,有因风而生,因热而生,因湿而生,当随症辨治。……”(全文原载《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4年第10期)

上文继承人在另一篇探析导师的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文章中这样说,周老五十多年来精研古今名家经方,博采众长,融会贯通,又勤于临床辨证,择善而用,体现了中医整体观中之辨证论治,不断创新,取得较好疗效。其用药长处,概括为四点。兹取其一而共啖之,即妙用经方,重在辩证,所言如下:

周老对《金匮要略》有关痹症的研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总结成治痹八法,运用于医疗实践中,且随证加减,不但对痹症有疗效,对其他病症运用得当也获得显著疗效。如用防己黄芪汤加味治疗肩凝、类风湿关节炎、风湿性心脏病、慢性肾炎、多汗症等屡收奇效。举例说,陈某,男,48岁,患慢性肾炎10余年,历求数医,多次住院,病情时重时轻。近月来加重,面色苍白,下肢浮肿,按之没指,尿少,腹胀纳差,自汗恶风,舌淡苔腻,脉浮沉按无力,尿蛋白(+++),隐血(+),示慢性肾炎。周老观察病情,认为久病必虚,为气虚湿盛所致。宜治以宣肺健脾益肾、补气活血利水。方用防己、黄芪汤加味:防己10g、白术15g、黄芪50g、炙甘草3g、益母草20g、芡实30g、水煎服。先后以此方加减调治三个月,顽疾获愈。

按:防己黄芪汤是《金匮要略》的经方,用于治疗风湿表虚症,并未指出可治疗肾炎。然周老在实践中善于辩证,认为凡属气虚湿着致病者,投用本方加减,均能收到异病同治之疗效,可见其取经方而能活用。

周老从事医、教、研实践,历时半个世纪,既治病救人,又为中医药学的传承与发展作出突出贡献。他还把中医学带上国际,产生了广泛的良好影响。1994年,他作为基层名老中医,以两篇总结诊疗经验的文章《刮抓疗法治疗小儿消化不良》和《三伏日炙贴为主治哮喘760例疗效观察》,获得世界传统医学科技成果金奖,轰动国内外。美国加州联合大学针炙考核委员会陈大卫教授为之题词“驰名中外”,加以表扬。此后半年,他应邀在美国讲学,并先后应邀在澳大利亚、马来西亚及香港参加国际学术交流大会及义诊,治疗不少疑难疾病,得到好评。此后,他还以《溃疡汤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疗法210例临床观察》等四篇论文,先后获中国医学科技研讨会金杯奖(1995年)、香港庞时安医王杯奖(1998年)、中华医药高新科研成果金杯奖(2000年)、2013年全国现代医学及卫生管理创新成果一等奖。2012年,世界首脑医药联合会评审委员会授予他全球医学工程院院士证书;2017年荣获由世界卫生组织副主席克劳和总干事陈冯富珍签署颁发的世界传统医学金手指杯及证书。他因此在国内外有多个医疗专业的兼职。

在国内,他先后获得全国德艺双馨医护工作者、共和国名医专家成就贡献奖、全国行业百佳新闻人物、泉州市优秀共产党员和泉州市高层次人才等荣誉。其个人传略载入《当代世界传统医学杰出人物》《世界名中医》等多种辞书,收入《国医年鉴》。

三、求索路上说艰辛

我问周老:你是如何走上从医这条路的?

周老说,我走上从医路,真还得从头说起。

1943年,我出生在福建省东南部东山岛(县)一户贫困的农家,三个月时,被抱养至惠安县净峰乡莲城半岛一户贫苦的农民家庭。据养母临终时告诉我,我出生一两个月时面下颌长了牙槽瘿,流脓不止,不能吮奶。父母家穷,没钱治这脓毒症,拖了一个多月,奄奄一息,生母眼看我死了,哭着把我卷进草席,按当地习俗,得趁夜偷偷放到海里去。

那时,惠安县沿海渔民往南海捕鱼,都得经过东山岛,也常有渔民来岛上谋生。我的养母也随船到岛上为渔主做工,与当地人常有交往。恰在这一天,养母上门探望生母(或许知道,生母怀孕已生育,寻个机会抱养男婴),进门见生母在啼哭,知道了这事,养母说我看看,于是打开草席,听见我哼了一声,慌忙叫了起来,“没死没死”。母亲忙过来看,果然还有气息,便把我抱起来喂汤水。生母知道养母唯一的儿子死了,想抱个男孩,在这里做粗工身上还有点钱,便说,我没钱为这孩子治病,你既然没个男孩子,就抱去治治看,你有钱是能治好的。养母来东山岛原也想买个男孩,这心思给说对了一大半,可是见我又小又瘦,像个猴子,伤口还有脓血,怕养不活;可一转念,自己身上还有几块白银,不用买,就用来治疗,或许能治好,便把我抱回惠安来。

养母抱我求医,果然把我的牙槽瘿给治好了。

养父母家在莲城半岛松村,这里是海角山头,常年风沙弥漫,山头上垦出的那丁点砂石地,没多少粮食好收成,一家人糊口靠养父下海为渔主捕鱼的一点收入。母亲不忍心把我放家里,总是把我背着去为渔主做工,一家人艰难度日。

贫穷与劳累使一家人都得病,养父得的是肺痨病,常年咳喘,不能经常下海。养母早晚冒风寒常感冒,声音吵哑,后来致成口腔炎。我的牙槽瘿虽然治好了,可还是常常生病。那时一家人生活都顾不上,哪有钱治病。拖着拖着,真拖不过去了,只好凑点钱去找医生,不论好与不好,也就是一两次的事。那时我们海边山顶缺医少药,找个医生不容易,要找个好点的医生更难。养母越医越严重,是口腔炎致死的。养父的痨病拖了七年才过世。贫病交加,在我幼小心灵里烙下深深的疮口。所以当我有了从医的机会时,我就像被磁铁吸住似的紧紧地抓住不放了。

虽然家穷,解放后,养父母还是供我上小学。但小学毕业后,养父就想让我去学捕鱼,只是因为我又小又瘦,扛不动船,抬不起网,同时也因为我书读得好,是被保送到附近荷山中学的,养父才勉强让我升学。一年半后,养父对我说,没钱让你读了,你得去下海,我只好休学。没想到班主任赶到家里来,还动员大队干部一起来劝说养父,说我是值得培养的,应该让我再读下去。班主任答应给我加发助学金,又愿意尽量帮助我点钱,养父只好同意我继续读下去。

这时一个机会来了。1958年国家“大跃进”,办了许多事业,建漳泉铁路啦,办卫生学校啦。县上办卫校,分配了一个生员名额给净峰公社,村干部以本地特别缺医少药为由,争到了这个名额,动员我去读。我真是喜出望外了。可是按规定,必须是初中毕业生,否则要考试。我还没毕业,担心考不上。大队干部鼓励我去试试看,结果让我给考上了。县卫校设在孔庙里,我个子最小坐第一排,由县人民医院医师来上课。原定学制两年,因各地急需医务人员,缩短为一年。这样,白天上课,晚上也上课。1959年毕业时统一分配,由于养母的努力,我被配到净峰公社保健院。保健院在家乡附近的嘉墩设有保健站,当地有名的老西医师周茂如夫妇坐诊,我分配到这里跟着他俩实习。他们晚上出诊,我都跟着,开始学习看病开方子。不上半年,我被调回保健院。院里给我摆了张诊桌,让我看病。可是我只读那么一年,个子又小,没人来让我看病。药房缺抓药的就叫,小周来帮抓药,护士打针缺人手也叫,小周来帮打针。医师们夜里想喝酒,要我去小岞买鱼。为了让他们能多教教我,我只好壮着胆子,冒着呼呼响的海风,来回赶六七里路为他们买酒配。

上班时我没有病号看,就坐着读医书,向老中医请教。有位叫坦生先生的,出诊总是骑马去的,他见我态度恳切,告诉我,《医学三字经》啦,《药性赋》啦,《汤头歌诀》啦,去读读,去背背。我于是借这些书来读,可是有不少字都不懂,更不懂什么意思,再去请教他。他还是说,这些入门书,尽量去读,尽量去背,背熟了自然就懂了,不用来问。于是不论坐班、下班,甚至走路,我硬是背着:“诸药赋性,此类最寒。犀角解乎心热,羚羊清乎肺肝。……”一味地念,果然把四小经典给念熟了。这一年我能背诵400味药性,200多首方剂,对二十八脉型主症也基本能掌握。见老中医要出诊,我会骑自行车为他们代步,他们高兴了,也愿意给我多指点,如何望闻问切,如何开方子配伍药性。我这一年自习,为后来学习中医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那么,我后来又如何再进中医班呢?

这缘于1960年小岞地区闹腹泻疫情严重,晋江专署抽调医务人员下乡防疫,由卫生局许副局长带队,我也参加。许副局长见我勤快又好问,对我有好感,常与我接触。我告诉他,我很爱学医,可是我只学那么一点点,没人让我看病。我很爱学医噢。许副局长答应为我找机会。不久,他为我争取到上福建省中医学院的名额,我高兴极了。可是不久,这名额却被分管这个片区医院的人给截走了。我哭得很伤心,许副局 长安慰我,说以后还会为我找机会。果然不久,晋江专署在泉州开办医校(中医专业四年制),先是称大学,后来只叫大专班。许副局长推荐我去读,名额下达净峰卫生院。因为我还在防疫,院长压下来没通知我去报到。待到防疫结束,已过了快三个月,我去报到,被拒收。好在许副局长为我做了解释才准我注册入学。不过有个限制条件,第一学期考试要是二科不及格得退学。机会是如此难得,这个压力,对我是助力。我并不担心,因为我之前已经学过了四小经典,对草药的性味和经方已有些粗浅的理解。比起没这些经历的同学,还算是个优势,所以期末考试,成绩在班上名列前茅,大大出乎老师们的意料。我是带薪来读的,每月19元,后来升至27元,这让我生活稳定,可以专心学习。我非常珍惜这难得的四年时光。以前读惠安卫校,学西医为主,中医草草学点。这次读的是中医专科,来讲课的又是泉州地区名老中医,包括后来被选为全国第一批名老中医专家的蔡友敬老师和骆安邦老师。听课之余,我自己研读经典(内经、伤寒、金匮、温病),把主要文字用红笔逐句圈点,加译加注,还把伤寒、金匮的主要条文抄上本子,携带在身,起早带晚背诵,与同学切磋,及时请教老师,务求读懂读熟,探明原义,娴熟于心。见习实习期间,尽量做好医案,我的这些努力为后来的从业和深造打下扎实的中医学基础。

按规定,毕业生全国统配,一部分人分配到外省去,留在本地区的必须去支援山区,因为山区最缺医少药。我被派往山区永春县,原定蓬壶乡,可到县卫生局报到,又被改派到最偏远的一都乡去。当时山区道路崎岖,一路晕车呕吐,在车上颠簸七八小时才到达一都卫生院,一连躺倒了两三天。

我就这样来到永春支援山区,至今五十五载。

在偏远的一都,我经历不少困难。一是坐冷板凳:刚毕业的年轻人没经验,没人来让我诊病,整天坐着难堪。有时几位老医师也给我推荐病号,但大都是疑难杂症。我当时想难治的病总比没病号看好。病人到我诊位,望闻问切,我十分认真,尽量开个好方子。晚上我会拿方子来斟酌一番,配这味好,还是这味好?动心思,有时整夜没入睡。等到天亮,我背上药箱去探访病人,问这帖吃了怎样?要是说好些了,就高兴,再据病情加减;要是说没好,我回来再绞脑汁,直到把方子改好才放心。实际上疑难病例促使我多钻研,养成学习和思考的好习惯。不到半年,我的病号多起来了。记得抢救一位危重病人,那是个四五岁男孩,急性肺炎,已在院里住了多时没治好,接诊医师让家属抱回家,路上遇到我,恳求我再看看。当时我脑子一闪念,这样快死的病人,医院都给退了,我哪有办法呢?但面对家属恳求的眼神,我无法拒绝,既然病家信任,我就看。人们常说,一只鸟儿受伤了都要救,何况是人。我一看那小孩昏迷着,口唇发紫,一口痰蒙在喉头浮动,看来已经严重脱氧。我马上俯下身子,口对口把那口痰吸出来。这让病家十分感动。痰吐掉,我马上给打支强心剂防止休克,打青霉素消炎,让服氨茶碱纾缓气喘,又在其人中、涌泉、少商几个穴位用针,以回阳救逆并泻热血。诸般手段用过,再开方子治疗几天,孩子终于转危为安,不久病愈。这个病号让我救治成功的消息在一都迅速传开,我开始有了名气,病号不断增加,出诊次数也多起来。

说起山区出诊,对我这近视眼的可真有点风险。一都山多路难走,特别是夜间,树木多,近视看不清脚下的路,有时不免心慌。有一次走到半山腰,一个踩空滚下山去。我幸好被树卡住,才没跟药箱滚下山沟去。好在病家及时帮着才赶上那趟出诊。至今记忆犹新的一次遭遇,是到公山长坑仔打预防针。那时我上岗才三个月,对山区气候、道路还未适应。院长派苏金美医师和我一道出差,从一都医院到长坑仔村来回得走六十里路。上午10点多村里人来接我俩出发,到村打完预防针已是下午四点多,当地群众客气给我俩煮点心吃,天快黑了我俩才往回赶。当时也问了岔路口怎么走,可是走到天黑时却迷路了。待发现走错忙打回头重走,天更黑了,树木又多,走到八九点钟还在树林里打转。听说过1964年一都乡闹虎灾,1965年我初到一都乡,夜间出诊还得民兵带枪随身保护。现在我俩在黑树林里转不出道,实在叫人害怕,听见远处野猪叫,不由毛骨悚然。我建议烧堆火求救,苏医生说不行,火烧山要坐牢的。他在山区较久,比我有经验,他走前面,拉着我的手,我一步一步踉踉跄跄跟着,……忽然望见远处有亮光,有希望了,那可能是村子。我俩望着火光走,果然来到村子,叫洋头村。村民听说我俩是出诊归来迷路的,马上邀我俩进屋,十分热情——那时医患关系的确很好,群众对医生非常尊重。山区农民特别纯朴,马上给我俩煮点心。炒了两大盘米粉,上面两片大肉,加一个鸡蛋,这在当地算是最盛情的接待了。见我俩冷得发抖,又为我俩烧水烫脚,劝我俩留下来过夜,说这里离一都还很远。有一户主人腾出一张床来。这晚我俩合盖一床棉被,那棉被又硬又厚,躺着盖不暖和,只好坐起来用它裹身取暖。就这样,直坐到天亮,我俩才告辞回医院。

我也患上了胃病。我长在海边,平时还能吃到鱼。到了一都,跟当地人一样吃青菜,尤其是长年吃腌菜,经常吃得肚子咕咕叫,加上吃无定时——因为病家赶来请出诊,总比较晚,我们出诊归来总得在下午二三点才吃中饭,加上山区天气冷,冬天下雪,出门冷得“磕磕抖”(上下牙齿打颤),我还留了一张照片,叫出诊归来磕磕抖。那时没多少衣服,冬天身底只有一件破羊毛衣,勉强挡风寒。晚上出诊本来是轮值的,可是往往不是我的班也得我去。想不去嘛,又受不住病家多劝几句,只好去了。说实在话,那时多出诊也是为了争取能早调动。

说起调动,泉州一院蔡友敬老师一直很关心,常替我说话。市卫生局几次来商调,永春卫生局后来也同意了,可是到一都乡都给挡住。公社党委说,这样的好医生,我们山区需要,不能给。几次调不成,我的心也就渐渐冷下来,自己也想,是的,山区人民的确需要医生。山区人民好,对医生尊重,我们更没有理由不为他们服务。

直到1976年,永春县城要办卫校,开设西学中班,学员包括县医院和中医院的有27人。县卫生局调我去讲课。一同去上课的还有两位医师,一位是永春医科所的,原是省中医院的教师,还有一位是中西医双学位的,只有我是大专毕业生,行业里的人议论不少,有人说永春就是没人才,才调个大专毕业生来讲课。谁也没想到,我把中医基础理论讲得通俗易懂,学员接受得快。什么叫阴,什么叫阳,什么叫五行,本来较抽象,我结合病例讲,效果好,学生较满意。这样,县卫生局要把我留下来,向一都发商调函,可是一都还是不放。县卫生局只好“借用”了。此后几年,一开学我就进城去讲课,假期回一都上门诊。直到1978年,卫生局长亲自出马,才把我调成。县委组织部安排我任卫校校长。为了配合办校,我在卫校里设个门诊部,没课时为群众看病。任内,我根据全县医药布局需要,努力开办各种培训班。主要是大面积办赤脚医生班,满足各乡村基层医疗需要,计十四班。办在职提高班,给县卫生系统退休补员的上课,让他们也能看病,加强基层医疗队伍。还办护士班等等。门诊部病号不少,我结合病例备课讲课,也在此带见习生。在这里学员可以学到八綱辨证、脉象、舌象等诊断知识。什么舌是红的暗红的,什么样的舌苔是黄的还是白的。那种脉象叫浮的、沉的、数的、缓的,有这个见习单位,容易讲清楚。

1984年,县组织部要调我到中医院当院长,可是我爱在原岗位做业务,不想去。但是上头说不行,这是组织需要,要服从。后来采纳我的意见,派我当书记,这个岗位比院长有较多时间做业务。

我就一直在这个岗位干了几十年,永春山区磨炼了我,也成就了我,我感戴永春,所以直至退休后还在这单位服务。支援山区这五十五年来,我从事临床、教学和科研,有许多切身体会。我深深觉得,只要努力工作,诚恳服务,群众是很感恩的。有几件事令我终身难忘。

大概是1973年,一个出生不久的男孩屡次患惊风,总是在半夜发作,38℃左右就抽搐。孩子的祖父总是急急跑来找我,有时我脱不了身要换别人去,他都不接受。每次去诊治,我总是先选定几个穴位用针,让孩子先安定下来,再用中药调治。1974年,我准备到泉州跟第一届全国名老中医蔡友敬老师学习,得离开永春,在老师家住下来。孩子的祖父知道了跑来找我,哭着说,那我家怎么办?我只有这孙子,你去了孩子怎么办呢?我宽慰他,说你孙子发作都在十五月圆期间,我开个处方,让孩子每月十五左右服药,连服几个月就能治好。因为《内经》说“月圆气血盛,月亏气血衰”,气血盛时患惊风的孩子容易抽搐。果然这孩子不再发惊风。病家感激我,竟然把孩子起名叫“来兴”,把我的名字给了他孙子了。如此感恩,我怎么也想不到,同时也很感动,更促使我去攻克疑难疾病。

我深深体会到,学习中医要成才跟师学习很重要。不少中医名家的经验是教科书里找不到的。古时的大医,无不是跟师继承经验的。我体会,自己经过一段时间的临床实践,带着问题,跟师学习,往往收获更大。拜师求艺,要注重探索,勇于创新,每见活人之一法,必尽学透而后休。早年在惠安读书时,我就常去拜访请教当地名老中医王硕卿、刘耀南、孙崧樵。他们对我也很好。在泉州时,我常去拜访张志豪、留章杰、洪丕焕、傅陆谦这些当地名老中医师。我参加工作以后,又跟了蔡友敬老师一年。当时他在泉州一院中医科任主任,后来是泉州中医院院长,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选定为第一批全国名老中医传承指导老师。那一年我吃睡都在他家,白天跟班,随时记录,晚上写心得。有一天蔡老对我说,省厅要他写些医案,他一直都没时间写,这里有人写的,他看了又都不满意。我马上自告奋勇说,蔡老师,我写你看怎样?“好啊!”他高兴起来,说要把材料搬给我。我说不用,蔡老师,我跟你学习,都有记录。为了写好这些医案,我在他家多住了一个月。这些医案后来刊登在省厅的内部刊物上。蔡老重脾胃,宗东垣与中梓之长,运用六君子汤加减治疗一些疑难疾病,堪称一绝,对我启发很大。

蔡老与骆安邦老师同行,互相敬重,关系很好。1994年两位都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选定为首批传承指导老师,文件和表格下达到手,须在两天内填报。蔡老以为继承人限定在本单位,便在本单位确定了继承人。骆老时在晋江中医院当院长,尚未确定继承人,正在为难。蔡老推荐我,对骆老说,周来兴蛮合适的,你教过他的伤寒课,也了解他。骆老说,周来兴现在是永春中医院书记,怎么肯来当我的徒弟!蔡老说,我看会的会的,周来兴爱业务。蔡老通知我,我非常高兴,连夜赶到骆老家,骆老也很高兴,就这样把我确定为他的继承人,填表上报,接受考核。骆老精研《金匮要略》,为人豪爽,有不少处方出人意表,却又收到奇效。我跟他学习三年,在运用这部经典治疗疑难杂病方面,积累了不少经验。骆老善用经方治疗肝胆疾病,对我启发尤其大,我由此触类旁通,胆为中清之腑。以通为用。我由是提出了疏通论,认为疏肝利胆宣肺通腑是治疗肝胆疾患的良法,以柴胡汤为基本方,证之临床,疗效较好。

蔡老与骆老的医案和论文,后来都由我主编,《蔡友敬医案》和《骆安邦论医集》正式发行,让老师的宝贵经验得以传世。

中医要成才坚持自学很重要。从医以来,我日则应诊,夜则读书,始终坚持自学、广涉医书。我不但学习内经、伤寒、金匮和温病这些经典,对近代名医张锡纯、蒲辅周、岳美中的医疗经验以及现代中医杂志,无不用心研读。读经典,要反复读,如对《金匮要略》每精读一遍都有一番新体会。其中的论痹条文,不但背熟,而且能分别出各自特点、区别选用,整理成治痹八法,运用于临床,获得较满意效果。

自学经典之所以有效果,还因为根据临床体会不断反思,若有不放心之处,即使山高路远,我都会赶去再诊,或用电话回访患者以求得有个明白的结果。

我的自学还包括下面几次活动。

1980年至1982年,我参加省办《内经》班学习。早年在校学习内经,不够深入,脱产学习一年,我的中医理论水平有了扎实的提高,对我临床治疗帮助很大。1990年参加全国治疗男性病学习班半年,扩大了我对疑难杂症治疗的范围。1994年至1996年参加香港亚洲函授学院中西医结合班学习两年,让我在中医诊治时能随时运用西医的检测手段,准确判断病症。1997年,我54岁时又参加美国世界传统医学科学院博士远程(函授)教育学习三年,毕业后被授予博士学位。这次函授学习,让我开启了世界传统医学的视野,借鉴些不同的传统医学的经验,因而更加珍视祖国传统中医学的宝贵遗产,特别是经络理论和根植于经络理论的针炙贴治疗手法,使我决定把祖国传统医学的瑰宝介绍到国际上。由于我一系列坚持不懈的自学,我获得了福建省自学成才奖。

在医、教、研实践中,养成勤于记录、及时总结是非常重要的。通过总结,把实践经验提高到理论上理解,用药为什么有效,总结了可指导再实践,无效的如何改变思路,钻研再实践。有个例子,我跟骆安邦老师学习时觉得骆老用药不一般。有个急症病人大出血,快昏迷了,一般医师这时大都治以滴血或输液(有时也不会好),而骆老巧用独参汤加附子,大量服,结果好起来了。这是从补气去治疗的。医书上说:“气虚不能摄血”,补气可以控制住出血。

从医五十五年来,我积累了不少医案、心得体会和论文,大多是利用晚间写的,有80多篇。其中部分先后在《世界传统医学杂志》《中国医药学报》《中医杂志》《福建中医》等刊物发表。我先后出版的著作有《周来兴医学文集》一、二、三卷、《疑难杂病临床经验》《经方薪传1865》《佛手茶养生》,主编《蔡友敬医案》《骆安邦论医集》,共八部。其中《周来兴医学文集》(一)获中华医药学会优秀论著二等奖,《骆安邦论医集》获福建省医药卫生进步奖,清清香防病养生获国家发明专利。几十年来,我在国内外获得的各种奖项十多次,在国内外医学界也有不少兼职。

四、人们在呼唤绿色

采访即将结束,我问道,那年你到美国加州参加国际医学大会领取金奖的事,能否说具体点?

周老笑着说,算来也是一个不小的笑话。

什么笑话?我有点诧异地问。

周老说,那是1994年,世界首届传统医学颁奖大会向各国征稿时,我把自己临床总结的两篇文章(即《刮抓疗法治小儿消化不良》《三伏日炙贴为主治哮喘760例》)投给了大会。我认为这两篇比较能代表中国传统医学的特色。论文由中国联络处交由大会专家组评选。此后,中国联络处通知我参加颁奖大会。未说明我得何等奖。我于是参加中国代表团,由原国家卫生部长胡熙明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吴阶平率领,到美国加州参加世界首届传统医学技术贡献奖颁奖大会(又称第十六届世界传统国医节暨世界中医药成果高峰盛会),会议规模很大,来自世界各国的医学专家教授和名医齐聚一堂。奖品分金奖、银奖、铜奖。颁奖时,台上先是一遍英语,然后翻译成普通话,英语我一窍不通,可美国人讲普通话走腔,我听起来像是叫我的名字,但又拿不准,没有站起来。身边一位代表说就是叫我的名字。我想,得奖嘛,我这山区的得个铜奖就满意了,这金奖是我的吗?这位代表又说是叫我的名字,我犹豫地站起来,没有走上台去。台上那位颁奖小姐见我站起来却没能走上台,可能认为我行动不便,便走下台来,把金奖杯和证书递给我。这时掀起一阵热烈的掌声。这事如今想起来有点好笑,但我更为感动的是这个世界卫生组织对推广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视。此举也大大增强了我对祖国传统医学的热爱,也希望有更多人发掘和研究中国医学宝藏,让它为世界更多人服务。

我问:“我在今年6月30日《参考消息》第15版看到英国广播公司网站6月29日报道的文章,说到这次抗击新冠肺炎时中药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那位作者又说,我们中医药‘缺乏标准和几乎没有临床试验,阻碍了中医药的普及”。你作为中华临床医学会副理事长,对这事是如何看的?

周老说:说中医药缺乏标准和临床试验,显然是缺乏了解中医药。几千年来,无数中医师都是在临床诊治,既讲究整体观,更加讲究病症的个体特点,有针对性治疗。我五十多年来也一直是这样做的。至于中医药的标准和试验,永春中医院推出的胃一、二、三、四方就是这样做的。为了验证疗效,我们开展了方药与对照组的科学实验,从中得到数据,这数据就是疗效的确切性。中医治疗就是靠疗效,有效就是标准,就是真理。

我问:世界各国都有自己的传统医学,那么我们传统的中医学有什么自己的特色或者长处呢?

周老说,中医最大的特色是通过调整整体达到治疗局部疾病的目的。它更加具有保健、康复、养生等功能的优点。这个特色是中医药比其他医种更为高明之处。

我问:你对中医药更为广泛地推向世界是如何估计的?

周老说:我认为,能否更广泛地推广中医药,关键在领导。过去毛主席提倡一支针一把草,广大农村的赤脚医师大显身手。现在习近平主席说:“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评价高也很切实,引起普遍重视。中草药青蒿素为非洲几百万人防治疟疾,针炙麻醉也引起世界医学界的高度关注,对非典以后几种流行病,都起过治疗作用。这次抗击新冠病毒再次证明了疗效,为世界卫生组织所承认,也为中国传统中医药的全面复兴,进一步走向世界提供了机遇。

我国植物资源12807种,各种药用植物资源异常丰富,是世界最大的中草药生产国,是我国最有后劲的事业。中草药得天地之灵气,副作用小,药价低廉,有利推广。世界顶级科学家在《诺贝尔奖获得者巴黎集会宣言》中预言,21世纪应当是东方人的世纪,是中医药文化与中医药人才走向世界的世纪,也应当是回归自然与生态医学的新时代。

谨以此文献给第三届中国医师节!

 

                                      2020年8月19日于泉州

下一篇: 桃溪千里赋诗魂

在线客服

电话咨询

在线咨询

0595-23882645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