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永春县文化馆!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永春文艺

永春文艺

【心听散文】老街之恋

2019-01-03    来源:《永春文艺》2018年    作者:潘达生  浏览次数:481
 

这是离县城三十多里路的山区小镇。小镇是我祖祖辈辈繁衍生息的老家。家就在建于民国初期的百年老街上。街上的建筑都是具有浓郁南洋风情的骑楼。骑楼下就是人们活动的场所,也是我们孩提时代玩乐的天地。

我是新中国成立的第二年年初出生的,也算是共和国的同龄人吧。青少年时代在老街度过,许多往事历历在目,令人眷恋。

老街是十字街。东西两条街较长,做生意的居多:百货、粮食、棉布、饮食、医药、理发、照相、客栈……,店铺林立,人流熙攘。我家所在的南街较短,大约百余米长,以住家为主,比较清静。北街最短,不足五十米。街上的道路有五六米宽,两边有排水沟,在那个时代这是很不错的了。

东西南北街交汇的十字街头,比较宽阔,集中了好多摊子:油条、煎果、花生汤,稀饭、馒头、肉羹汤,还有瓜果蔬菜、肉类豆腐,是街上最热闹的地方。

至今还记得小时候在那些摊子中,良水叔的油条最出名,个大、又香又脆很好吃。每天早晨,良水叔的摊子前有好多人在等着油条出锅。良水叔夫妇俩忙得不亦乐乎,当然银两是没少赚的。那时候,我们兄弟姐妹七个,是多子女家庭。全家只靠父亲教书的工资维持生活,经济上很拮据。父亲周末回家,母亲有时会让我去买一根油条给父亲加菜。父亲总会分一小节给我这个跑腿的长子吃,所以我最盼望父亲回家。

街上的骑楼是连在一起的。大家约定俗成,骑楼下除了板凳竹椅,不能堆放其他杂物。这样从街头到街尾连成了一条遮日挡雨的通道,便于人们通行。我们一群小孩子常常在通道上跑着、闹着玩耍。炎炎夏日晚饭后,我们坐在店门口乘凉,听大人们谈天说地。大人们总是讲一些“西游记”、“封神榜”之类的神仙鬼怪的故事。那时没有电视收音机,电影也难得看到,因此听大人们讲古话仙,也是一种不错的享受。父亲空闲时,常常坐在骑楼下拉二胡,有时也教我们一些简单的歌曲。我记得《白毛女》中“北风吹”等歌曲,就是我上小学二年级时父亲教我唱的。

那时候,我们一群小伙伴经常在街上玩躲猫猫、老鹰抓小鸡等游戏。有一次玩捉迷藏时,我不顾一切地爬上一棵大树,躲在枝叶丛里,却不敢下来了。最后只好让大人拿梯子让我下来。直到现在回想起来,还觉得好笑。

在我的记忆中,老街最热闹的时候是“墟日”。改革开放前的年代,交通闭塞,商业落后。因此每个乡镇都设有“墟日”,即每月固定的日子(一般是每旬一天,也有每旬两天的),四里八乡的民众到集市上做买卖。乡民们带来各地的土特产,换回油盐酱醋、钍线棉布等日常生活用品。这是一种大规模的物资交流,俗称“赶墟(集)”。

墟日的早晨,东方刚放白,街道上就响起“笃笃”的拄杖声。那是偏远的山民们挑着木柈、山芼赶早市来了。勤劳的山民们天没亮就上路,趁早把柴火卖了,还要赶回家去干农活呢。

天渐渐大亮了。四面八方各路人马或手提或肩挑或车载,带着各种货物向街上汇聚。很快东西南北各条街上摆满了五禽六畜、瓜果菜蔬、竹器木具,草药土布……,吃的、穿的、用的,琳琅满目,应有尽有。街道成了人的海洋,叫卖吆喝声、讨价还价声、呼朋唤友声,此起彼伏,嘈杂喧哗,热闹非凡。这是那个年代特有的一道风景。最近,我写了一首题为《忆乡村集市》的诗,怀念那种如今已很难见到的墟日盛况。诗曰:沸沸扬扬集市,熙熙攘攘人流;热热乎乎买卖,真真切切乡愁。

墟日的集市上,我最感兴趣的是“打拳棒卖膏药”。墟日如恰逢节假日不用上课,我会陪着拳师看上半天,连饭也不顾不上吃。拳师用粉笔在地上画个圈,算是场地。接着锣鼓一敲,吆喝几声,立马围上一些人。拳师口若悬河,妙语联珠,很吸引人。表演的节目也很精彩:有的用铁棍砸自己的头;有的拿刀砍自己的肚皮;有的手握笼子里放出来的蛇,让蛇咬自己的舌头。看得人心惊胆战,手心冒汗。更绝的是变魔术:拳师拿一条空手帕折折叠叠,然后抬手向空中一抓,向手帕吹口气,再把手帕慢慢一层一层展开,竟变出一张十元的钞票!刹时人群中响起一阵欢呼喝彩声。我看得津津有味,痴痴地想着要是学会这种本事该多好啊!最后的节目就是卖膏药了。蛇药、老鼠药、蟑螂药、风湿药……,不一而足。卖药时,拳师总是说“魔术是假的,膏药是真的”——这种话现在叫广告语。后来我明白了,魔术固然是假的,膏药也未必是真的。

上世纪六十年代,我上初中了,懂得了父母养育子女的艰辛,维持家庭的不易,总想着创点收入为父母分忧。和家人核计后,认为卖茶水最简单易行。于是放暑假时,我和年龄较大的姐姐、二妹就卖起了茶水。在自家的门口摆上桌椅,桌子上放几只碗,煮一大桶茶水就开张了。开始有点不好意思,不敢大声叫卖。渐渐的胆子大了,就吆喝起来:“喝茶水!便宜茶水!一分钱一碗!”这样一天下来能卖上几毛钱,墟日人多能卖一玩多钱。钱虽不多,当我们把钱交给母亲时,心里美滋滋的。(那时候父亲每月工资四十八元。)有时傍晚收摊后,花上五分钱买一块香喷喷的煎果,兄弟姐妹分着吃,那惬意、兴奋的感觉,不比现在上五星级的酒店差。

我们街上的住户来自本乡镇的各个村子,杂姓而居。虽然不同宗,但大家和睦相处,,亲如一家,有喜事共同分享,有难处互相帮衬。有一件事,令我终生难忘。那是我读初中的时候,有一天夜里,我堂兄突发急性阑尾炎,疼痛难忍,伯母急得团团转。这时几个邻居自告奋勇,连夜用板车把他送到县城医院,做了手术转危为安。事后要拿报酬给他们,他们说什么也不收。这是多么暖心,多么令人感动的情景啊!看看如今住花园式小区高楼大厦套房里那些“楼梯之声相闻,对门不相往来”的业主们,与之一比,真是相形见绌。

岁月悠悠,几度春秋,几十年光阴荏苒。这期间,我经历了上山下乡,后来参加了工作,大部分时间在外地,和老街聚少离多了。

几年前,我的两个儿子合作在县城买了幢二手的五层楼房,总面积有三百多平方米。买房的第二年,我从小学教师岗位退休,也住到了县城,和儿孙们在一起享受天伦之乐。

经过美化、亮化改造的县城大街整洁、宽阔、热闹;夜幕降临,华灯齐放,流光溢彩,如梦如幻,美不胜收——这样的的环境不能说不舒适。退休了,空闲时间多了,骑上自行车逛大街、逛公园、逛城郊的美丽乡村;或者到老年活动中心打球下棋,到图书馆阅读报刊,到铺上塑胶地面的体育场散步慢跑——这样的生活不能说不爽快。然而,我还是常常回到家乡的老街,看望年迈的父母和情深的亲人们;探访熟识的街坊邻居和儿时的玩伴们。

站在墙壁斑驳、门窗发黄的门店前,让记忆的思绪在脑海里翻飞。让老街的形象深深地镌刻在心里。

难忘啊,熟悉的老街!老街是我情感的归宿;老街是我乡愁的寄托;老街是我心中永远的圣地!

(题解: 我的家乡是永春县达埔镇。)

下一篇: 【心听散文】家

在线客服

电话咨询

在线咨询

0595-23882645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