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永春县文化馆!
【心听散文】

政府大院

2024-03-20    来源:《永春文艺》(2023年)    作者:蔡金海  浏览次数:243

半窗紫云上楼台,远看金犁翠色来。

莫道大院非俗荔,应是知州任上栽。

一九九〇年九月,进城美好,如约而至。怀着喜悦的心情,走进政府大院上班。那天,和霭可亲的洪主任,带我到秘书科,科长林翠琼,大家亲切的称呼她“琼姑”。初到科里,一切从头学起。这时,恰遇县委召开党代会,秘书科正在赶印会议材料和会务工作。我刚好投入其中,着手装订《工作报告》和材料分袋工作。每天忙得不亦乐乎。有一天,走进县政府大院前,发现门口挂着一块“衙口街1号”门牌,大院有三进格局,记得第一进门,左边是行政拘留所,右边是一排平屋,有民政局、老区办;第二进门是二层楼,楼下一层是外经贸局、监察局;楼上二层左边是县政协办公室,右边是是县纪委各科办公室;通道两旁有几株高大的凤凰树和阔英合欢树,郁郁葱葱,正散发着浓郁的花香味。第三进门是正堂,通道两旁蹲着一对雌雄石狮,据说是县衙正堂的旧址。大约十米后是县政府办公大楼。通道两旁有两株古老荔枝树。据《永春县志》记载,清雍正(1734)年间,永春县升格为直隶永春州时,首任知州杜昌丁,亲手种植下的荔枝,至今已有二百八十多年。正堂后是花园,左边有一株古榕树,也有三百多年的树龄。树茎沧桑,树干高大,枝繁叶茂,树冠蔽荫,犹如一尊守护在大院的神圣老者。花园后是一座五层楼的职工宿舍,机关单位职工或职工家属安居在这里,十分热闹,俗称“七十二间房客”。再后面是一座二层土木结构的老式楼房,由于地势较低,四周杂树繁生,采光不好,称为“黑楼”。据说最早也是办公大楼,后来也住上了机关干部的家属。“黑楼”的左边是机关食堂,隔壁是机关大礼堂,楼上还临时搭建职工宿舍。1991年6月,在洪主任的关怀下,我的家属从天湖山医院调来永春县医院工作,并照顾安排一间宿舍在“七十二间”宿舍楼的205房间。当年8月,那天站在在房间的后窗,看见行政科、县园林管理处规整后花园,并种下二株非洲橡皮树。只见其叶片肥厚宽大,色彩浓绿,顶牙鲜红,主干明显,长有气根,一旦垂直入土,便成树干,栽在花园,树冠舒展,年年见长,焕发着旺盛的生命力。如今已成参天大树,也成为政府后花园一大景观。在县政府办公大楼正向左边,是县委办公楼,具有同字型的单门独院。庭院右侧是县委书记及常委的办公室,还有县委办的秘书科、信息科、行政科、政研室、财务室等;左侧是五层平楼,一楼是县委收发室、打印室、社精办(文明办)、团委、妇联;二楼是组织部各科室;三楼是县直党工委、武装部和机要室;四楼是宣传部各科室。五层是安排单位职工宿舍。

美好旧时光,因缘际会时。在三年期间,经历了三件大事,记忆犹新。1991年,县委开展“社教”活动。对农村实行社会主义再教育,目标是发展、巩固和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消灭“空壳村”。我被抽调去县“社教”办公室,办公室设在“社精办”隔壁。全县236个行政村,要求每个机关单位挂勾一个乡镇1-2个村,帮扶村级发展集体经济。记得达埔镇有个建国村,集体经济最差,全年村财仅靠碾米加工厂出租收入500元。全县作为“空壳村”重点帮扶对象之一,通过一年的帮扶,增加了村财收入,基本脱贫,明显地改变了面貌。1992年,永春县开展计生“争先创优”活动。大力推行计生“三结合”工作,着力帮扶计生“两女户”“独生户”,发展家庭经济,让农村计生户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1993年,永春县委决心改造旧城区,开始“城改”工程,县城改造被列入议事日程。当时从八二三中路入手,临溪从云龙桥头的侨联到交通桥,临“城北”从侨友到政府门口到邮政局,实行分段分片拆迁改造和分步实施,采取“统拆、统建”或“自拆、自建”办法。当时老城区综错复杂,城内原住民思想落后僵化,且涉及千家万户,困难重重。有一户“原住民”老跑到办公室上访,办公室成了“信访办”。但是,自此开启了永春县城改造的先河,也从此逐步改变了永春县城的面貌。

县委办公室是一个整体团队,是以服务县委常委为宗旨,大家齐心协力,加班加点,从不计较,从无怨言,一同遵循洪主任“今日事今日办”铭言,只有一个信念,事办完才能下班,才能回家。有时加班到深夜,几位同仁,跑到文经兄宿舍,或到春城酒家,小酌一杯。白天搬砖一言难尽,晚上小酒一饮而尽。有时喝得酣畅淋漓,豪气干云,不亦乐乎。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来县委办,一晃三年。在前辈领导下,学会了做事,学会了做人,学会了相处,学会了学习。加班出汗,心甘情愿。知恩于心,感恩于行,努力工作。在这大集体的熔炉中,磨砺锻炼,终于修成正果。1993年9月,调去湖洋镇党委会工作。

高效的办公室,人才辈出;活力的办公室,乐在其中。真是:衙内白云清悠悠,只管服务忘去留。三载无悔公心在,敢学前辈去风流。

上一篇: 蓬莱筏中游
下一篇: 老街

在线客服

电话咨询

在线咨询

0595-23882645

在线客服